二十四节气大暑相关知识(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

二十四节气大暑相关知识(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1)

[ 文字整理:牛丽君 ]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每年公历8月22-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因此,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暑天离开的意思。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白居易的“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就是描写处暑的诗句。

中国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初候对于鹰来说,是收获的时节。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捉鸟类。二候时天气开始转凉,天地间一片肃杀景象。三候时,万物开始成熟,庄稼开始收割。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节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气温进人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是暑气逼人的酷热天气。总的来说,处暑时节明显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此时气温虽然下降,炎热逐渐向凉爽过渡,但暑气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会受到短期回热天气的影响,“秋老虎”的余威会让天气变得闷热、干燥,仍需注意降温防暑。

二十四节气大暑相关知识(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2)

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入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节气有出游迎秋赏景;放河灯,也叫荷花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煎药茶、吃鸭防秋燥等习俗。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要注意预防“秋燥”,此时,人体进入一个生理调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应注意保证充分睡眠,早睡早起,适当锻炼,便于化解困顿情绪。饮食要及时调整,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物及西瓜等凉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可多吃梨、银耳、百合及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还可以适当进补,多吃一些荤食,来补充能量。另外,早晚适当添衣,但要避免过早添加衣服,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春捂秋冻”, 因为这个时节适当“秋冻”可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防御能力,增强身体在深秋以及入冬后呼吸系统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从而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二十四节气大暑相关知识(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