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

建安二十年(公元207年),经司马徽和徐庶推荐,刘备决定亲自拜访诸葛亮,《三国志》记载,刘备“凡三往,乃见”,注意,这里的“三”并非“三次”,而是虚指很多次,后世衍生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1)

刘备见到诸葛亮后,诸葛亮见刘备心诚意切,便给刘备提出“三分天下”之计策,简而言之,北方有曹操,江东有孙权,刘备若想立足,只能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以荆州为屏障,巴蜀的肥沃土地和险川作为根据地。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番对话,历史意义极大,史称“隆中对”,它为刘备建立蜀汉规划好了路线图,堪称战略纲领。此后,诸葛亮受刘备之邀,正式出山,建立一代伟业。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2)

殊不知,在诸葛亮出山之前的13年,东汉末年已经发生过另一个版本的“隆中对”,这次“隆中对”的地点没有发生在隆中,但对天下局势的剖析,战略意义极大。而这次“隆中对”的参与者,是孙策张纮

说孙策,就不得不说他的父亲孙坚。孙坚本是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人,县吏出身,黄巾军起义时,孙坚平叛有功,被封为乌程侯。后来诸雄讨伐董卓,其他诸侯都是出工不出力,孙坚却身先士卒,真刀真枪地和董卓大干一场,因而赢得了威名。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3)

当时,孙坚屈居于袁术之下,在袁术和刘表大战时,孙坚被刘表的部下黄祖用暗箭射死,年仅38岁。

孙坚去世后,他的长子孙策年方17岁,作为家中的长子,孙策自幼志向远大,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积极结识父亲的故旧和门客。试图脱离袁术,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袁术和扬州刺史刘繇对峙,孙策抓住机会,请求带几千兵马攻打刘繇,当时孙策麾下仅有几百人,他父亲孙坚的旧部大概有三千人,孙策就带着这些人,脱离了袁术,正式进入江东之地。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4)

众所周知,人们常说孙权所建立的孙吴政权是“江东政权”,其实,从孙坚到孙策、再到孙权,他们都不是江东人,和周瑜、陆逊相比,孙策父兄三人其实是“外来户”。作为一个“外地人”,初入江东,仅仅带领三千多兵马,想有一番作为,其实并不容易。然而,孙策来到江东后,却干出了名堂,因为他第一件事,就是拜访了一位名士,此人名叫张纮

张纮是何许人呢?在孙吴历史上,有两位姓张的大臣非常出名,合称“二张”,一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昭,另一人就是张纮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5)

当年的建安七子都是牛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却对张纮佩服不已,称自己在张纮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到了大巫,这就是“小巫见大巫”的出处,可见,张纮的才学之高。

张纮本是徐州人(张昭也是徐州人),东汉末年,外戚专权,何进、朱儁、荀爽等权臣都想将张纮招入麾下,张纮不愿被这些人所用,选择避世,到江东做一个隐士。

孙策久仰张纮之名,孙策和张纮最初的相见方式,和刘备初见诸葛亮非常相似。孙策多次拜访张纮,张纮都以“母丧”为由拒绝见面,但孙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纮最终被孙策的一片赤心所感动,决定和孙策来一番深谈。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6)

实际上,这次谈话,张纮为孙策认真剖析了天下局势,然后为孙策提供了一条一统天下的方略。张纮说:

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阳,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张纮的意思,可分为五点来理解:

第一,不能师出无名,要以“匡辅汉室”为口号;

第二,长江乃是天险,应该迅速占领建康(南京),以长江为天下,再图扬州(包括经今天的浙江、福建和江西等地)。如此,江东可作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

第三,江东之地稳固之后,沿江而上,图荆州,因为荆州是咽喉之地,只有拿下荆州,才能西进巴蜀,北进中原。

第四,以荆州为跳板,迅速西进,取代刘璋,占领益州和巴蜀诸地。

第五,最后联合西凉一代的马腾、汉室,一起挥兵中原,统一天下。

这是另一个版本的“隆中对”,有人称张纮的这番话为“江东战略”。13年后,诸葛亮提出以巴蜀为根据地成就霸业,只是,在13年前,张纮早就提出了以江东为根据地一统天下了。诸葛亮以巴蜀险川为屏障,张纮建议以长江为天险;由于年代差了13年,张纮的战略,似乎更超前。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7)

另外,张纮的战略还有一个非凡的亮点: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元祖,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都是从北向南逐渐统一,而张纮的这份“江东战略”则是从南向北,徐图霸业。纵观中国历史,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只有一人,此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朱元璋所采取的战略,和张纮的战略轨迹,有很高的重合度。

所以,笔者认为张纮的“江东战略”很有超前意义。

张纮只是战略规划师,若想统一天下,还需要一个出色的执行官,而孙策恰好是一位出色的执行者。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8)

第二年,孙策在舅舅吴景以及好友周瑜的帮助下,以迅雷之势打败了刘繇,从此扎根南京。然后挥师南下,迅速占领固陵(浙江萧山一代),将吴郡(苏州)和会稽(绍兴)横刀切开,然后各个击破。从此,长江下游尽归孙策。

兵贵神速,孙策为了赢得时间,在占领长江下游后立即逆流而上,剑指豫章(南昌)和夏口(武汉),经过孙策的一番猛攻,江西之地终于被拿下。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代所谓的“江南地区”全部属于孙策。

如果孙策继续按照这个速度,不出五年,五年之后,他早已统一天下了。

就在孙策大展宏图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建安五年,孙策在丹徒山打猎时被许贡的门客刺杀,不幸身亡。

孙策临终前,把孙吴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孙策对孙权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意思是说,论冲锋陷阵,攻打地盘,你和我差得太远。当然,孙策的话还有后半句,是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9)

当时,当时张纮的“江东战略”才完成三分之一,还没到“以保江东”的时候,所以说,孙策的陨落,是“江东战略”的巨大挫折。

孙策虽然死了,但孙权并非无能之辈,毕竟,他“举贤任能”的能力十分突出,孙权任用周瑜为大都督,还有继续“江东战略”的可能。

周瑜,东汉末年的文武全才,也是被明清小说全面抹黑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周瑜,不仅文韬武略,还是一位美男。当初孙策初到江东,若没有周瑜的鼎力相助,也没有如今的江东基业。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10)

孙策去世之前,周瑜已经开始计划夺取荆州,而当时北方的各大势力还在相互攻打,刘备还处在无家可归的地步。只是孙策的去世,彻底打乱了周瑜的计划,当时江东不稳,周瑜只得暂缓夺取荆州。

后来,曹操统一了北方,南下荆州,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合抗曹,在整个赤壁之战中,周瑜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展现,只是,赤壁之后,正在周瑜准备攻打益州的时候,历史仿佛再一次给东吴开了个玩笑,36岁的周瑜病逝了。

周瑜的去世,让东吴伐蜀的计划中止,在接连失去孙策和周瑜之后,张纮的“江东战略”彻底流产了。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特点(汉末最早的隆中对)(11)

若东吴不连失孙策和周瑜,后来一统天下者,是东吴也未可知。

此后,也让刘备轻松得到了益州,周瑜的继任者鲁肃只得联刘抗曹,东吴夺取天下的机会,彻底失去了。

历史,始终由无数个“意外”组成。然而,所有的“意外”,注定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