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22回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解密第二回)

西游记解密第二回:孙悟空的本事究竟有多大,菩提祖师究竟有没有教他真功夫?大学期间孙悟空是否不务正业?

西游记第22回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解密第二回)(1)

要说孙悟空的学道以后的本事,从第二回中可以看到,他既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又学会了筋斗云,武功更不用说,从他回到花果山以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重整旗鼓,成效斐然,打败了混世魔王不在话下,还不必动用师兄师弟的神仙阵营,凭一己之力就完成家园重建,特别是短兵相接时,用“分身法”解决了人手不够的问题,所谓出道即风光无限。即夺回了尊严,也夺回了物资,成就了英雄的楷模。

但是我们从后来的章节来看,孙悟空西行路上,遇到各种妖魔鬼怪,这种降龙伏虎的本事就用得不尽人意,火云洞,狮驼岭,无底洞,都遇到了挫折,一个人解决不了,只有搬救兵,动用了大量的天庭仙佛的力量,还要靠“高科技”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一点英雄气概,那些个妖魔鬼怪大多也不给孙悟空面子,从武艺方面也大多平分秋色,所不同的,是这些妖怪大多有法宝利器,算是先进武器设备,而孙悟空除了变化神通,武艺招数,逃遁技术,武器装备只靠一根棍子外,几乎没有任何辅助性设施,做为一个“太乙金仙”级别的神仙,手里面甚至连个类似“葫芦”之类的宝贝都没有,而能赖以救命的终级方案,也竟然是观音菩萨所赐的三根救命毫毛,而这些个手段神通为什么在菩提祖师那里没有得到,还须得到菩萨的“赞助”才能自保呢?孙悟空在菩提祖师那里是否存在学艺不精,学业没有完成的嫌疑?亦或是菩提祖师的教学水平和道行有被夸大的成份?我的结论是,很可能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有不务正业的可能。也跟菩提祖师并没有倾囊相授有极大关系。更或者是菩提祖师并不具备教授资格。

西游记第22回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解密第二回)(2)

菩提祖师的原型应该是解空第一的佛陀十大弟子须菩提,这一点没有疑问,从灵台方寸山所属的“西牛贺洲”而言,大致不在中华本土,应该属于西方的某处,这一点与须菩提修道的地理位置大致相通。而须菩提在皈依佛陀之前也是一个智慧超群,道行极高之人,他门下常随弟子也非常众多,这一点与小说中开馆授徒倒十分相像。须菩提在对空性的解释上有独到一面,所以称之为“解空第一”,在中国禅学中,“解空”与“悟空”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禅宗对尚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对空性的见解达到一定理论高度时,称之为“解悟”,也就是只达到“口头禅”的境界,尚没有真正见到“本来面目”。

从小说中可以分析,为什么作者安排石猴的师父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而非舍利弗或目健连,而须菩提又给石猴取名“悟空”的意图来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作者认为,须菩提代表着佛学体系中“解悟”的层面,而在解悟之上,所有修行人是要追求的“悟空”,也就是明心见性。

作为一部丹道奇书,作者的意图极其明显,须菩提与孙悟空,代表着两个层面,即:解悟与证悟。

所以从这一层面上,代表解悟层面的须菩提,是不具备传授真实“证悟”层面的功夫的,从以后的章回设立中,孙悟空的修行功夫的增长,是从实践中来,而成长起来的,并不是武功神通,而是与妖魔鬼怪神仙菩萨打交道过程中,“心性”的成长,这也符合“悟空”境界圆满之必备条件的设置。

西游记第22回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解密第二回)(3)

从小说看,须菩提并没有点化孙悟空“证悟”,而只是寄予了某种希望,以及点明修行方向罢了。因为道理很简单:现实中借用“须菩提”原型,只是“解空第一”,而非“证空第一”!否则,孙悟空也勿须在后来的章回中披荆折棘的走在“信解行证”的道路上不断成熟,所以从吴承恩在小说中这样的师徒设立,其本意就是“须菩提”并没有教给“孙悟空”真功夫,他只是在传达这样一个暗示:从理论上的“解空”到实证中的“悟空”,是需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才可能“证入”。

六祖见弘忍,可以说“悟空”已经完成,但,慧能大师隐于猎人队伍中十五年,历经坚辛,最终得道,如同取经路上的磨难,不经一番寒彻骨,难有扑鼻梅花香。这,才是《西游记》第二回的密码所在。

在小说中,这一回我们看菩提老祖在介绍他的高级课程时所介绍:

术字门中的请仙扶鸾;流字门中儒释道墨,朝真降圣;静字门中的清静无为,参禅打坐;动字门中的采阴补阳,进铅炼汞……

而在菩提祖师这里,学这些功夫,欲求长生,如“水中捞月,窑头土坯”不可得也,换句话说,这些个功课的设立,与真正的大道没有任何关系,就如同六祖慧能大师成道后的偈子说: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立立功课

须菩提祖师在介绍术字门中的这些高级修道课程中的态度与六祖的态度如出一辙,他们同时悟到这样一个境地:那就是做为修道的最高层次,与形而下的技术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涉及到甚深的心性层面的提高,一句话:就是要明心见性,方法只有一个“悟空”。

西游记第22回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解密第二回)(4)

第二回中,石猴不断追问:能长生否?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自己的研判与六祖慧能大师的偈子方面的异曲同工,只有心性的开悟,证入大道,才是“长生”妙道之所在!

关于长生,似乎是孙悟空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作为他的师尊须菩提在教授长生之道的资格上从第一二回章节中可以做为判断:应该是具备的。

在第一回中对菩提祖师的描述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大觉金仙,也就是大罗金仙,从仙佛的修行阶位讲应该是一样,都是最高境界,能达到“不生不灭”、“与天同寿”,那只能是证得法身的境界,从这一层面,是“超出三界”之外的,说“与天同寿”那也只是一个比喻,从佛道二宗的介绍得知,天地亦不长久,在劫坏之时,也是可以坏灭的,只有超出三界外的金仙才能“不生不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生妙道”,换句话说,只有修到最究境的果位上,证得不生不灭,才所谓有“长生”。

但在第二回中,菩提祖师并没有明确“长生妙道”的具体修练,从孙悟空毕业后多次的行为也可以判断,孙悟空本人对“长生妙道”也并未吃透。

这里,我们就要对“长生妙道”展开追问,解空,悟空与它的对应关系。

道家修练的丹道系统中,有“地元丹法,人元丹法和天元丹法”,在地元丹法中,一般修行人是靠食药服茸达到肉身的长生久视,这是最为粗浅的长生之术,五庄观中地仙之祖镇元子养着一颗人参树,此类人参果就是“地元丹法”所涉及的修练长生的辅助,凡属于地元丹法修行系统中的神仙,欲达长生,基本上依靠“人参果,仙桃,仙丹”一类,这些都属于“外丹”的范畴,并不能修到“不生不灭”的大罗金仙果位。

须菩提虽然从小说描述中我们得知,应是成佛作祖,象征着佛果的极品境界,“长生妙道”早已证得,但为什么做为他的学生孙悟空却只能达到“地元丹法”地仙的系统中,对人参果,蟠桃仙酒仙丹”情有独衷呢?这充分说明,对于孙悟空而言,他没有建立起一套向“大觉金仙”层面修行的体系和思想,简单言之,他的修行理论不过关。

从小说的故事安排上,这样设计是不合理的,何以故,因为道理很简单,师父是大觉金仙,徒弟最后什么也不是,也不说明为什么,吴承恩究竟意欲何为?

答案是,吴承恩故意的。

西游记第22回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解密第二回)(5)

因为吴承恩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丹道理念,他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告诉后世的修道人这样一个观念:从解空到悟空再到证空,是有一个过程的,以“服茸食丹”作为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真空彼岸,也是出不了三界五行的,只有按照本书作者设者的章节暗示,才能一窥门径。

我们从第一章节中知道,菩提祖师开宗立派,说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十辈小徒矣,那分别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倒你,正当“悟”字。

我们从小说中得知,除了孙悟空名满天下外,其他十二字辈中的“前辈神仙”中,我们一无所知,整个西游记中没有出现过这些字辈中的神仙,按说,孙悟空已经很有名气了,其他师兄也绝非等闲之辈,但在西游神仙体系中,这些字辈的神仙没有一个出场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的结论是,根本就没有这些神仙。

吴承恩之所以以菩提祖师的口气说出这些字辈的神仙,是一种暗示。

具体讲,就是以丹道修行的角度出发,影射“悟空证空”的次第关系。

从中国道家以及禅宗的修道次第关系看,只有“开示悟入,信解行证”这一条路子,从究竟义理而言,只有修行家到了“悟”的层面,才可能进入玄门正道,六祖在《六祖坛经》中偈子言:不明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说,如果修行人本人如果不“明心见性”,那么,学法是没有用处的。中华禅宗自从六祖以后,一花开五叶,讲的就是这个,只有悟明心性,才可能达到圆觉的彼岸。“悟”字辈之后,是“圆觉”二辈,佛家五十二个阶位:除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外,就是等觉,妙觉两个菩萨阶位。

等觉与妙觉,正是暗合“圆字辈与觉字辈”。而在大罗金仙亦或“金刚仙”(佛家从道家的角度对应佛的称呼,相当于“佛果”)与普通阶位之间的分水岭或者标志在于,能否达到“悟空而证空”的境界。

从这一暗示可以判定,“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这只是准备通往大觉金仙的必修之路,也就是准备工作,如果不能“悟空而证空”,这些个智慧,可能成为“世智辩聪”的世间法,只有具备“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的基础学习,才有机会进入“悟空”的领域,从而成就“圆觉”,从而证入“大觉金仙”。

从这种高超的设计,我们就不再纠结,为什么西游体系中,没有孙悟空的前辈神仙面世,这本来就是吴承恩的丹道暗语,根本没有必要出现那些个神仙。即此而已!

在第二章回中,孙悟空除了学习诸多神通变化外,菩提祖师必没有教他任何武艺,一个字都没有提!

为什么会是这样?

丹道与武艺有什么关联?从第二回中,我们没有得出表面的结论,吴承恩也没有介绍菩提祖师是如何教孙悟空练习武艺的。孙悟空在回到花果山后,甚至连一样称心的武器都没有,在后来的龙宫借宝过程中,孙悟空对于自己用什么样的武器也是心中无数,如果当年他在菩提祖师那里学过武艺功夫,菩提不可能连徒弟使用何种兵器都拿不准,这是不符合祖师的教学水平的,作为“儒释道”三家学术都精通的菩提祖师,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情形上,第一二回可是大书特书的,而毕业后的孙悟空的特长方向,菩提不可能不给予引导,何须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上以后,还要靠老猴子们的建议才最终到东海“借”到神兵利器,逻辑上这样不通。

小说中,祖师说: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若说出半个字来,我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下,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这一段描写惊心动魄,让人感到菩提祖师的绝决,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孙悟空武艺本领,很可能是旁门左道,更容易惹事生非,给修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其实,这些都是由于孙悟空本人的心性使然,才使菩提祖师产生警惕!

玄门中,唯“静”可以通玄,唯“谦”方可入道,《周易》中,唯有“谦”卦六爻皆吉;这也附合《道德经》开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谦虚冲和”的修行心态!

但孙悟空心猿意马,恣意妄为,好大喜功,热衷卖弄,成为修习丹道的大忌,换句话说,孙悟空本人的“名闻利养”思想颇为严重,这也是一般修行人不得法的通病,在有为法的范围里打转,把修行的根本理念抛到九霄云外。

刚入校时,心性纯朴,学到最后,初心不见,名利思想冒头,这是“菩提祖师”最不想见到的结果。

西游记第22回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西游记解密第二回)(6)

对于心性的磨练,除了“借事练心”,“借假修真”这一类的方案外,别无他途,明心见性以后,尚须“练禅,熏禅”最后破除“牢关”,达到“见山还是山”的境地,是须要一番“磨砺”的,这就是菩提祖师要早早赶孙悟空走的真正原因!

初入玄门时,纯朴善良,“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这样一个猴子,在大学期间,不务正业,以致于肄业回家,充分说明,成就一个人,任重而道远,人间的历练可能更为重要。

菩提祖师只所以不让孙悟空提他的名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告诫世间的一切修行人:不管师承何人,对于自我的修行,是要有勇气承担的,因果自负,怪不得他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敢于面对惨淡,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自我,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其码的修行品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