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湘郡礼德学校合唱团(吉首大学音舞之声)

为激发当代大学生传承本土民族艺术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农村学生感受到本土民族艺术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7月9日,开展的支教课程主要从咚咚喹,苗舞和打溜子三种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本土民族艺术作为教学重点展开。

土家咚咚喹,悦耳《巴列咚

咚咚喹亦称“呆呆哩”,是土家族单簧竖吹乐器。由于课程的需要,志愿者李柬锋亲手为孩子们做了二十多个咚咚喹。在课堂上,志愿者向同学们讲述了关于咚咚喹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讲述吹奏技巧与方式,通过一对一对的指导来亲自纠正孩子们吹奏时手法,力度,旋律的变化,并示范吹奏咚咚喹代表曲目《巴列咚》,让孩子们更距离地感受咚咚喹的魅力。

孩子们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对咚咚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手位,节奏的纠正,加深对咚咚喹曲目《巴列咚》的熟悉程度,开始一个一个上台表演。孩子们一开始有些羞涩,但是在志愿者们的鼓励下,勇敢地站上了“舞台”。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下,孩子们对本土优秀的民族乐器有了全面的认知。乐器小巧的外形、简单的吹奏方式也激发了孩子们对本土民族乐器的兴趣。

吉首湘郡礼德学校合唱团(吉首大学音舞之声)(1)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近距离地展示咚咚喹的外观特点。

苗舞背篓人家,《苗岭的早晨》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志愿者便根据社塘坡学校儿童艺术团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苗族人的实际情况,在舞蹈课程中融入当地民族艺术——苗舞,为孩子们编创了苗族剧目《苗岭的早晨》。将本次支教的重点落到了苗舞的教学上。在课堂上,志愿者们通过举例苗族人民在生活中背背篓时,将其肩膀上下晃动,手臂左右摆动的动作融入舞蹈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苗舞的表达形式,同时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色和民俗风情。

志愿者们对孩子们苗族群舞《苗岭的早晨》的表演位置,转换动作以及神态表情进行了指导。孩子们灵活和韧性的动作让志愿志们万分惊讶,本以为会有些害羞,肢体动作不灵活的孩子们却在此次舞蹈课上表现的意外突出。在舞蹈课的学习下,孩子们对舞蹈的基本功和理论常识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并通过融入当地苗族人民的特点编创苗舞,让孩子们对舞蹈有了更浓烈的兴趣。

吉首湘郡礼德学校合唱团(吉首大学音舞之声)(2)

图为志愿者在舞蹈课上教孩子们怎样将晃动手臂融入舞蹈中。

传承打溜子,湘西交响乐

打溜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舞之声”志愿服务团在音乐教学上不仅开设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合唱的课程,还开设了关于本土民族艺术打溜子的音乐鉴赏课程,本次课程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堂音乐鉴赏课上,志愿者通过示范打溜子经典曲目《八哥洗澡》,让孩子们切实地体验到了打溜子的热闹、喜庆。志愿者接着向孩子们介绍了打溜子的来历,并通过打击乐器的不同音效,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体会“八哥排队走出、接二连三跳入水中、洗完后扇动翅膀甩水”三种不同的场景,让孩子们对打溜子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从单纯的节奏美、韵律美升华为内容美、形象美。

吉首湘郡礼德学校合唱团(吉首大学音舞之声)(3)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展示怎么打溜子。

课程结束后,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受益颇丰,志愿者代表杨凡锋说到:“通过本次活动,一方面提高了我们志愿者们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有效激发了我们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湘西本土优秀传统音乐舞蹈文化浸润农村孩子们的心田,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民族艺术的自豪感、自信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音舞之声”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在此次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推陈出新,通过“本土民族艺术进校园实践育人项目”,向周边学校进行艺术支教,传承、发扬本土民族艺术,并在本土民族艺术中融入当代舞蹈的特点,为本土民族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通讯员:杨凡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