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布局技巧和方法(人物写作的第一道工作)

一堂文学院关于小说写作的讲座稿子,这一课主要教学《人物传记》的写法(铁萼堂出品)。讲座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小说写作的两大古老分类

第二部分:人物传记的四种写法

第三部分:人物传记的第一道工作——了解人物

我把重点用记号笔标记下来,这样之前有征询过我传记写作的武林人物,便可以由此了解,哪一种形式更适合自己。

爱好写作的同道,则可以学习参考写作技法。这课也会在一些书院课堂上讲座,课堂上可能会随机延展开来,但主体基本就是这些内容,关于人物传记的写作。

1017年11月16日第一版。近期实在太忙,本文1万多字,由我一个上午写成,没有经过仔细审校,出现错字、病句、逻辑不够严密的地方在所难免,请读者朋友理解。

写作布局技巧和方法(人物写作的第一道工作)(1)

第三部分:人物传记的第一道工作——了解人物

以上还仅仅是了解什么是人物传记,以及人物传记的格式。要具体谈到操作了,传记写作的第一道工作,则是——了解人物。

1 了解人物的第一道来源——听说

得知道你要刻画的对象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了解深写的也就深,了解的浅,写的也就浅。而了解一个人物的第一道方式——听说。

听说是被动的。无论历史人物还是当代人物,是个人物我们就会有所听闻,而且有真有假。一些切入点便可由此进行,比如——调查。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可以通过口头传说、人物传记等等了解,对于当代人物,我们也可能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等多媒体了解。

比如马云与他的太极老师王西安。如果你关心马云,关心太极拳,那么你必然会知道马云的一些消息,以及太极拳有个大师王西安,哪怕你跟根本并没有近距离接触。

如果你痴迷太极,沉迷陈家沟,你甚至会知道王老师从小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一个小孩子,面对剧烈而突然的伤痛,以及无法弥补的失落,竟然一声没哭,淡然面对。这个事情我暂时不细说。当时村里大人就说,这个孩子长大了必然会有大出息。

这里边就有禅味了,定、随、舍——构成阿里太极品质与智慧的三大法门。

这是一种听说。

而现在不管你关心不关心太极拳,满网络都是马云攻守道,你想不想获知这些信息,它都不断的出现在你眼前。就像“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只收脑白金”,你需不需要补脑,都知道有这么个玩意能补脑。

这就是听说。

2 了解人物的第二道来源——打听

打听则是主动的。听说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比如王西安小时候的事情,传到我这,如果我要写书,我就得打听打听,到底是不是真的。打听也包含着探究与取证的意味,这就认真起来了。

打听,即可以向当事人打听,也可以向熟悉当事人的群体打听。即是侧面了解。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有这么理解的,有那么理解的,把这些信息汇总,你自己要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让你客观而又深入的去感受、筛选,而得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人物故事。这也让你越来越接近真实的人物,也为生动塑造人物积攒了更多的信息。

当然打听是针对信息而言,你既可以打听现实的人,也可以打听被转述的亲近的人,也可以查看卷宗资料、书信、录音、视频等等……即是非直接接触当事人的一切主动探寻的信息来源。比如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只能采访他的家人、后人、亲近者与对手的后人,以及收集参考历史资料以及同行的学术论述。

若不然,你采访一个曹操我看看?让他亲自告诉你他是怎么收拾袁绍的我看看?但是,如果曹操没亲口告诉你他是怎么收拾袁绍的,你就写不了曹操了?显然不是。所以打听非常重要。

采访的对象越多,收集的信息也就越多,也就越接近现实,而突破片面。比如写袁世凯,你即不能只看历史读物,也不能只听袁世凯的后人怎么讲,同样不能偏听痛恨袁世凯的人怎么骂他,或者更不能采访,那些根本就啥也不知道,但是通过跟随舆论而激愤如当事人的那些人。

好比对太极拳与《攻守道》的评价,听听真练拳、真懂拳的怎么说,真懂太极拳且练的好怎么说,比采访瞎吵吵“中国武术断送在你们这些人手里了”的愤怒网民强,也比一味鼓吹有钱有势有方式,中华文明要复兴的网民都强。一些没有武术感受、没有分辨能力的人,他又怎么去评论武术断送在哪里这个话题?而很多别有企图的人,正是利用他们来制造话题,消费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激情。

信息采集中,知识呈现中,真诚、激动、迫切等等一切的口气状态都靠不住,靠的是证据。越是骗子,反而越装得比常人更真诚。

关于怎么打听,也有技巧,本篇暂不论述。

3 了解人物的第三道来源——采访

当面听听当事人怎么说的,这才是第一手资料。采访则有着更为高明也更为要紧的技巧。

由上篇我们可以得出,采访就是一定要制造一种平常的状态进行。即是有引领的旁观。这是因为采访是短期的,当然长期生活,获取的则更为全面、深入。什么人问,怎么问,怎么追问,怎么探听……结果都不一样,说白了就是你得会聊天。说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高于写作技巧的。有句古话——人情练达即文章。

文章有高度与厚度,采集这些材料,包括谈话,更需要角度、高度与厚度。你自己都不理解自己是要干嘛地,你又怎么能把事情谈好?

你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听什么,你得会问。问到点上。好比武术写作,为什么多年来的多数文章都很粗浅?因为写作的人都不知道问什么,好比太极拳单鞭,你都不知道单鞭是个什么,你怎么探究更深内容?

那便是人物怎么讲,你怎么记下来。他没讲到的你不知道,你不理解的,你依然不知道。因为你不能理解,他讲又不敢讲太深。你拿着很粗浅的又不理解的东西,去自己附会上一个深意,这边完全脱离了真实与深度。写出来的东西也确实没什么意思。

好的作家,在进行人物采访的时候,尤其专业人物,要打破采访的感觉,而就是自己融入他的生活,好似一个老朋友,一个学生的谈话、问答,他除了不反感你问的太多,别的就跟他对外身边其他人得是完全一样的。你得引着他透露出更多内容,甚至激发出他自己都没想到的。

采访是一种引领思考。

我通常跟一些武术老人聊天,他们给我讲的东西,他徒弟都不知道,徒弟很诧异,说:师父!你怎么教给他,不教给我?老人说:我忘记了。

这不是打发人,老人可能真忘记了,他自己可能都忽略了:哦!我还有这么个好东西!

一见如故、三生有幸这个事,不是什么人都能碰撞出来的,得是知己——知心或者知音。知心是理解他的心情,知音是理解他的追求境界。说白了就是真诚与专业。孙某的武术评论,之所以硬派,就是夸人能夸到点上,批评也能批评到点上。所谓切中要害。

事情的表象背后,都有一个更深入的真相。比如王西安小时候那个从容淡然,是真的从容淡然,还是遇到另外的刺激产生的假象,我们亲自听听他自己怎么说,便更真实了。如果把不确定性刻画出来,通过探知而确定,这个由不确定转为确定行的过程,将非常具备感染力。这就是情感的升华,以及重点的强调。

采访一个人,更要挖掘他的情感深处,这样可以更好的呈现他的品质,而不是一味标榜。我的文学老师衣先生,家里有很多藏书以及一条狗。我跟我老师学习,他非常严格,写从A地到B地,用什么修辞,都非常严格,一个字一个字给我讲,怎么更到位,更有感染力。

我老师被业界称为得奖专业户,山东当代文学四大家,他是技法最严谨的一个,尤其会教学。我跟他的学习,有点武侠小说替老师打扫藏经阁的意思——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在家看书、看笔记、也照看狗。我老师讲过一句关于写作,也是人生哲理的话——大山近处不显高,仆人眼里无伟人。

你跟一个人太熟悉了,进入他的生活,再伟大的人,也是吃饭睡觉说家常话。那个媒体上震脚嘣嘎刚猛的大师,有可能在生活也会出现一两声失意的叹息。当你进入一个人的生活世界,又发现了他的伟大之处,这个时候,你描写这个人物,便是另外一层境界了。

比如王西安在童年时便深切体会到了——定、随、舍的事,也许只存在于他的长辈的记忆里了。我则是我的武术老师讲给我的,说王西安确实不简单,不光功夫上不简单。你了解了这些,就不会像跟着评价马云、挑战马云保镖引领的话题那么肤浅了。你既然标榜自己是武术传承人,你就得用你的技术专业来说话。

4 整合人物信息的第一步——辨析

人是可能记忆出错的。我的姨爷爷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人,但他生命中最后那几年也糊涂了,吃饭的时候抓过酱酒当酒了。他肯定不想这样,甚至如果他清醒,作为他那样体面的人,他是羞辱被人看到他这个样子的。但是记忆出错了。

人也是可能撒谎的。他告诉你的信息也许只是他想让你获取的。你看电视中,越是厉害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越是经常出现用坚定的目光去深问一个人的镜头,因为他也是要呈现真相给观众,给自己。天天你糊弄我我糊弄人,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人迟早是要疯了的。

所以你要有辨析能力,才能客观评价,以及写作。而辨析的方式也很多,有人掌握的多,有的掌握的少,实在不会什么的,就只能从一个人的说话口气上去判断是否真实了。所以很多骗子,靠着拿腔作势便忽悠了很多善良群众。

所以要知道,收取知识只是前提。对于手头的信息需要你辨析筛选。好的作家,他可以对事件与人物不做褒贬,但是他自身却必须具备分辨能力,而在文章中灌输是非观念与判断知识。所谓春秋写法。这决定着你的写作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能不能服人,能不能对得起良心与天地。

不负责任的人是怎么做的?谁跟我关系好,我就说谁好。人情上无可厚非,但品质上值得商榷。真心好,则要深入理解,做以体谅。

5 对于人物信息的应用——贯通

最后我们便要贯通这些信息。什么是贯通,即是以作家的某些方面更为深刻或者更为高明的认识,去重构这些信息,升华这些信息。最简单的例子,讲述人可能自身并不知道其中的意义与价值,甚至不都了解其中是怎么回事。而你也许可以做到比他自己更了解他自己,比他的表达更完善的表达。

作家的表达,不能只是语言的优美而本质毫无改变,那样不但不能促进人物的塑造,反而会破坏了平实的信息传达。优美的语言,多用在环境的渲染描写便好,以映照气氛与人物内心。而尤其不能拿来替他去说他自己说出的话。那样,就不是他了。

比如一个人用地方气质说“不!不!不!绝对不是这么回事!”这种语气,在行业大师身上都有可能出现,谁都有一些习惯,有一些激动,你什么都慢就不对了。我早期有个探讨太极拳慢练的文章——《陈大师吃饺子都慢》,就是说的这个事。

对于这种“不!不!不!”的口语怎么转化?你可以直接用描写来呈现这个状态与主张便好,比如:某老师否定了这个说法,他讲解说,是这么怎么怎么回事。

而如果只是文笔上的修饰会如何?如下:某老师连惊叫道:非也!非也!非也!根本不想当代人说的话嘛!哪有这么装的?

你可以去刻画,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境况,但是不要去修饰他的语言,好像他是拿着你写好的发言稿念的。那样就没有采访他的必要了。

所以既要作家根据自己的学识与理解贯通与被采访人物,又不能修饰、凌驾被塑造人物本身,去替他发言。这就需要融会贯通。一个作家的素养与功力,也由此体现。

李鸿章请他对立队伍中的梁启超为自己立传,就有这个意思。梁启超作为老对手,是了解自己的,梁启超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极有是非原则的人,梁启超也是一个非常有学识非常有见地也非常有文笔的人,所以李鸿章放心,相信他能写好。

李鸿章判断“辨别”与“评论”的态度,显然是从客观真相出发,而不是从“关系好”出发。如果仅仅从关系好出发,你可能会很奸诈的推断,梁启超这个家伙是不是与李鸿章暗中勾结,帮他洗白?这就肤浅了,难堪的是自己。

(第三部分讲课到此,进入提问解答环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