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的规矩和忌讳(老北京人讲究的三个)

老北京人的规矩和忌讳(老北京人讲究的三个)(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各位聊聊老北京人讲究的三个“lǐ儿”和一个面儿。

过去人们常说,北京是天子脚下,所以老北京人的规矩繁复、“lǐ儿”也多,此话还真不是虚谈妄言。虽说现在不少的年轻人,已经不太懂这些了。但在老年间,只要您是这四九城圈儿子里的人,那就一定嘚服从这种讲究儿、规矩,尊重和懂得这里面的那些“lǐ儿和面儿”。

老北京人有很多讲究的“老理儿”,它就是今天咱们要聊的第一个“lǐ儿”,这老理儿,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一种家道、世道的规矩。它其实就是老北京人,常常被“挂在嘴边儿”上念叨着的,所谓的各种“老规矩”。这些个“老规矩”,已被深深的植入到了每一位老北京人的心中,并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您比如说:老北京人保留了许多送礼时的讲究儿,其中有些东西犯了谐音的忌,那就不能拿来送人了。还有,以前老北京人送礼讲究“好事成双”。不过现在人们之间送礼时,好像没几个人再讲究这些数字了。还有就是,如果您住在老四合院里,那要讲究的理儿就更多了,因为这里面儿包含着,严格的尊卑秩序。如: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有钱不住东南屋,冬不暖来夏不凉”等等。说到这些个老理儿,放到现在,可能感觉有些个已经不适用了,它们基本上,也没什么人还再讲究了。现如今的、年轻一代的北京人,已经淘汰了许多不适用的老理儿,但也更新着一些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新理儿”。但说回那些个优秀的、值得去继承、保留、遵守着的老理儿,却时不时的隐现在北京人的心理和风俗之中。

现在来说说北京人的第二个“lǐ儿”,即:“里儿”。在北京人在生活中,讲究一个原则,那就是“有里儿有面儿”。它看起来像是一句简单的、挂在嘴边儿上的话,但要做起来可不那么简单。这个“里儿”,可以说是代表着北京人的内在,它是含而不露的,是不能叫别人看出来的。它就像是衣服或是被子的里子,这里子不好了,外边儿那层皮儿,也好不到哪儿去了。这个里儿,有些人理解为是经济实力、品行好、有才干、有想法、有脑子、有见识等等,其实他们说的都没错,但要能把这些都揉到一起,才能算是北京人,真正内在的 “里儿”。 这就好比说您不喜欢一个人,其一言一行,您怎么都不待见,恨不得连他身上的味儿都避之不及。但是您呢,还是会和那位,保持最基本的礼仪,这就叫做“有里儿”。但要是在家里,这就是另一个“里儿”了。家人小辈儿,要是做了什么错事,那绝对是连骂带哄的,骂的时候,不留情面,哄也哄得委婉。有人觉得北京人好面儿,“有里儿有面儿”的重点也是在面儿上。其实不然,没有“里儿”,哪来的面儿呢?里儿可是面儿的基础。

北京人的第三个“lǐ儿”,就是“礼儿”。它可以说是,被北京人刻在了骨子里、文在了身上。这刻在骨子里的就是“礼儿”。文在身上的就是面儿了。这面儿体现在哪呢?就体现在“礼儿”上!无论是过去的皇亲国戚还是现在的高官富商,在和人打交道上都得讲“礼儿”。有人说这个“礼儿”,就是要遵守孔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老爱幼”等等。其实要我说,没这么复杂,这个“礼儿”就是遵循着“互相尊重”的原则。从一言一行上都透着对对方的尊重,这就叫“礼儿”!北京人打小儿,就在老家儿的一举一动下,学着礼儿。如在家里和长辈相处时,是最需要讲礼儿的。想什么不能直呼长辈大名,得叫尊称。张口说话要做到不“你、我、他、仨”的,晚辈早起要向长辈问安,这叫问起儿,在长辈面前说话也得注意点音量等等。在外边办事的时候,北京人也得时刻提醒着自己要讲礼儿。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再不熟,也得客气地喊一声“师傅”、说一句“劳驾”;递接物的时候要用双手。“谢谢”、“对不起”等客气话,得常挂在嘴边儿上。还有像是饭桌上和生活中的礼儿,也是多了去了,真可以说一本百科全书也写不全。在此,咱就不在这一一赘述了,因为这些礼儿都在老北京人的心里放着呢!

现在咱再来说说这个“面儿”。这面儿,绝非只是面子那么简单啊 ,它更多表现的是为人处世的通透达练,其与虚荣不同,这里的面儿,并不是吹嘘自己坐拥金山银山,从此获得别人的尊重,更多情况下是互相给面儿,比如说北京人在路上,遇见那种朋友的朋友、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或者根本想不起对方的叫什么 ,那也得互相乐呵着,打个招呼再走。再比如说,走亲访友,去人家串门儿,就没有空手的道理,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更是如此,有句俗话说的好,礼轻情意重,您手里提着东西去,显得您自己懂事儿,体面,也显示出您对拜访他人这件事的尊重。再拿请客吃饭举例子,咱北京老话儿讲,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叫提溜。您要是不想让别人挑眼,请人吃饭,一定要提前打好招呼,别露怯,失礼。要是婚礼请客,更是要提前一个月上门去邀请人家。再比如,人家帮了您,那您一定得登门带着礼物去感谢;比如说人家来您家了,您肯定得沏茶倒水,别怠慢。再比如说,谁家要是碰见不懂事儿的孩子,在外面儿犯浑或跟别人打架了,只要情况不是特别严重,被欺负方的家长,就算再生气、再发火儿,也绝不会动手打对方孩子,而是要说“找你家大人说理去”。这样才能做到讲礼儿、守理儿,这样才能有面儿。而惹事方的大人来了以后,肯定就得先说自己家孩子的不是,并作势就要好好“教育”一下自己家的孩子,这时候明理儿的、被欺负方的家人就该拦着点了。末了,家长也不会真打,外人更不会当真;只有等外人走了,孩子才会被教育。大人互相之间,都留着点儿面子,这样孩子才能知道错了。上述这些个,咱都可以称作为“有理有面儿”。而且您发现没有,这有理有面儿,往往是在一块儿说的,很难界定到底什么是有理,什么是有面儿。如果让我说一下自己的理解,那就是既能让自己舒坦,又能让别人开心,即给别人留了面子,也给自己留了退路。从而不让人说咱这事儿办的不地道,这就叫做有理有面儿。想必您听到这儿,也觉出来了,这有理有面儿,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礼貌、是一种周到,它包含着待人接物的礼数,更体现着咱老北京的规矩和讲究。这就是咱们专属北京人的有理有面儿。

现如今的北京城,可以说海纳百川,其包容有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朋友,但在这座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您想找到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还真是件相当有难度的事儿。那么北京人有什么显著的特点能让您一眼认出来吗?当然有,这就是上面和您提到的那些个老北京的“lǐ儿”和面儿!这些个规矩和讲究儿,体现着北京人行动坐卧、举手投足间的文明和礼貌。虽然说它们在目前的北京,也基本不常见了,但让很多现在还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居民”,所怀念的那个曾经的“老北京”,却少不了这些。您与其说姆们都喜欢生活在过去,那倒不如说是因为那个“曾经的她”,实在太让人爱了!故此,老北京的那些个lǐ儿和面儿,也应该被姆们传承下去,因为那才是咱北京的魂!

那好了,今儿就和各位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