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怎么评价曾国藩的(曾国藩那么厉害)

只要对晚清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会听说过“曾国藩”的大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左宗棠是怎么评价曾国藩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左宗棠是怎么评价曾国藩的(曾国藩那么厉害)

左宗棠是怎么评价曾国藩的

只要对晚清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会听说过“曾国藩”的大名。

这个来自湖南的“糟老头”确有厉害之处。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八旗军和绿营军都纷纷败下阵来。曾国藩书生带兵,投笔从戎,创建了湘军,历经10余年浴血奋战,终于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宣告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的灭亡。

——晚清时期,“万马齐喑究可哀”,一片死气沉沉。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推动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曾国藩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第一次翻译印刷了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就凭这两项成绩,我们在书写任何一本晚清历史时,都不能绕过“曾国藩”3个字。

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国藩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近代以来,对曾国藩的批评比比皆是。事实上,就连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有瞧不起他的。

比如,左宗棠。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只不过一个是湘乡人,一个湘阴人。他们的家乡隔得并不远,然而,他们在少年时代并没有在生活、工作上发生交集。直到1852年,他们才第一次见面。

时间是1852年12月21日,地点是湖南长沙。

在这之前,曾国藩因母亲去世,丁忧在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来势汹汹,朝廷命令曾国藩留在家乡,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兴办团练。

于是,曾国藩便前往长沙,去见张亮基。

那时候,张亮基不是一个人,他身边还站着一个胖乎乎的中年人。张亮基介绍后,曾国藩才知道,这人叫左宗棠。当时,左宗棠屡试不第,隐居在家乡,被张亮基“三顾茅庐”请出山,担任他的幕僚。

当天的3个人中,张亮基和曾国藩都是正二品大员,而左宗棠仅仅是一名落第举人,身份最为卑微。可是,一开口,左宗棠就成了主角。只见他在两位领导面前侃侃而谈,指点江山,让两位领导都成了听众。

曾国藩以前听说过左宗棠的名字,这次见面后,他对左宗棠佩服得五体投地。多年以后,当左宗棠深陷“樊燮京控案”,走投无路时,曾国藩将他召至大营,后来又派遣他前往浙江,推荐为浙江巡抚。

可是,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印象却很复杂。一方面,左宗棠对曾国藩表现出的谦虚很为敬重;另一方面,又对他的才华表示担忧。他在致朋友的信中这样说:“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

“才具稍欠开展”,短短6个字,奠定了左宗棠一生瞧不起曾国藩的基础。

其实,除了左宗棠,李鸿章也瞧不起曾国藩。

当然,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瞧不起,是公开的;而李鸿章对曾国藩的瞧不起,是内敛的。毕竟,曾国藩是李鸿章的恩师。

早在1860年,李鸿章还在曾国藩幕府时,他们就因为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两件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还一度愤然离去。虽然在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劝告和曾国藩的邀请下,李鸿章最终回到曾国藩大营,但从此对曾国藩的战略和用人眼光表示了怀疑。

我们回头来看,李鸿章与曾国藩的战略眼光相差很大。

比如,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为消减朝廷的顾忌,不顾太平军余部和捻军势力还很大的现实,裁撤了大部分湘军。李鸿章则相反。他不但没有裁撤淮军,还扩充势力。正因为此,淮军才能在进剿捻军中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1870年,直隶总督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因为对法国持过于软弱的立场,遭到朝野抨击。曾国藩万念俱灰,引咎辞去了直隶总督一职,“调补江南”,回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对恩师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既然“受国大任”,只有任怨任谤,“死而后已”,怎么可以过于爱惜羽毛呢?

李鸿章后来谈判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时,便绝无半途而废的做法。《清史稿》为此大发感慨,将李鸿章与曾国藩作为比较:“(李鸿章)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籓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

还真是一针见血。

【参考资料:《清史稿》《洋务运动——曾国藩》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