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要举鼎 春秋典故那个食指大动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要举鼎 春秋典故那个食指大动(1)

“食指大动”一词百度释意: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如今用的多是取后来之意,那最初时的有美味可吃的预兆究竟指什么呢?这得从一个故事说起。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动食指的那位,他叫作公子宋,春秋时期郑国大臣。此处取材自汉朝刘向所著的《说苑·复恩》: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家见公子宋之食指动,谓公子家曰:“我如是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公子宋而不与;公子宋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之。公子宋与公子家先遂杀灵公。子夏曰:“春秋者,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也;此非一日之事也,有渐以至焉。”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要举鼎 春秋典故那个食指大动(2)

这大概是说呀,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鼋。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进朝见郑灵公。路上公子家的食指自己动了起来,就把它拿给子家看,说:“往日里我手指像这样动的话,一定可以尝到美味。”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开鼋,公子宋和子家相互对视笑了。郑灵公问他们原因,子家就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郑灵公。等到郑灵公让大夫们吃鼋的时候,把公子宋召来却不给他吃。子公发怒了,用手指在鼋汤之中蘸一下,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郑灵公发怒,想要杀掉子公。子公和子家得到消息商议先动手杀死郑灵公。孔子高徒子夏说过,春秋时期君无君威、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情况诸多,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乃是日渐崩坏的社会风气所致。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要举鼎 春秋典故那个食指大动(3)

于是乎,这一锅老鼋汤,成就了一个成语,也亡了一任君王。郑灵公因何发怒?因为那时鼎乃是君王权威的象征,公子宋作为一介臣子却那般任性的染指君王的权威,不怪郑灵公心生杀意。

而弑君的公子宋后期也因这弑君之罪被杀,下场凄惨。

(图片来自百度,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