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

10.1-4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显示出仁学的礼乐与周礼的显著不同。周礼讲仪式、讲身份、讲装饰,而仁学礼乐讲内涵、讲颜色、讲行为。前者显示身份尊贵、后者显示内在自主人格。《礼记・曲礼上》曰:“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的作用,就是用来确定人与人的亲疏关系,断定难辨的事理,分别地位的尊卑,明辨是非对错。礼的正体字是“禮”,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而体的正体字是“體”,《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这说明礼需要通过身体四肢来表现。而古代的礼仪正是如此,古代举行仪礼,祭神求福。《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10.4章是面君之礼,更是显示了这种礼乐的革新。《弘道录・君臣之礼》:“录曰:上古之时,君劲而臣扬,君庸而臣载,君拜而臣稽首,此何等气象也。”大意是说,上古之时,君王强大而臣颂扬,君主有功勋而臣记载,君主礼拜而臣稽首,这是何等的气象啊!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1)

先秦时的人席地而坐,若对同坐的对方表示敬意,则臀部擡起离开双脚,上身挺直。《周礼・春官・太祝》中记载了九种拜礼。稽首,是九拜礼中最隆重的礼节,臣下拜见君主就是用稽首(行此礼时,屈膝跪地,因为头触地稽留许久,所以称为稽首)。空首,是君主对臣下或者尊者对卑者的答拜礼(行此礼时,屈膝跪地,拱手至地,引头至手,因为头没有真正触到地面,所以称为空首)。除了跪拜礼外,还有一些礼节也体现出君对臣的敬重。如:降阶,下台阶相迎或行礼。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2)

古代君臣之的礼节,不仅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也有君主向臣下施用的仪制。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拜稽首》说:“陈氏礼书曰:稽首者,诸侯天子、士大夫于其君之礼也。然君于臣亦有稽首,《书》称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是也。”

但是,本章中并未触及周礼中面君之礼中的辑拜之礼,而是突出孔子的动作、神情、颜色。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他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本章是谈孔子面君时的礼节。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3)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参考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鞠躬如:谨慎而恭敬的样子。 公门就是鲁国国君之门。钱穆讲:“古者天子五门(按: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诸侯三门(按:库门、雉门、路门)。入公门,应指第一门库门言。”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4)

“鞠躬如也”, 鞠躬,弯曲身子而有敬意。入公门的时候,肃然起敬,如同要鞠躬的那个样子,非常谨慎。“如不容”,如就是比喻,好比无处容身了,就是说孔子谨敬自敛之至。”朱熹注释为“鞠躬,曲身也”,也就是弓着身子的样子。钱穆则有不同的看法,“一说,当读为鞠穷,谨敬自敛之状。鞠穷、踧踖皆双声复语。若言曲身,依文法不得再加一‘如’字”,钱穆先生认为“鞠躬”的此处读音应该是“鞠穷”, 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如果解释为弓着身子,就不应该后缀一个“如”字。何晏《论语集解》孔曰:“敛身”。指儒家内敛的修身境界,内收外敛,不漏锋芒。儒家内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致力于行动的勤敏。《仪礼·聘礼》:“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拿着圭玉,入门,恭敬谨慎地捧着圭玉,如同怕失落它。)”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5)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履阈:履:走或踩。阈,音yù,门槛,脚踩门坎。中门就是门的当中,一般公门都很大,中间大的门是国君出入的,两边还有小的侧门,孔子往往是从侧门入。朱熹注释“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闑之间,君出入处也”。 古时君王的大门两边各立一长木,称之为枨(chéng)。门中央竖一短木,称之为闑(niè)。大门面向南,以闑一分为二,东侧的为闑右,西侧的为闑左。枨闑之中间位置就是所谓的中门,所以东西侧都有“中门”的位置。阈就是门槛,或者叫门限,古时候的门槛一般都是用木头做的,一条横木,就是隔开屋里和屋外,入门的时候不应该踩在门槛上,应该跨过去,就是不履阈。一方面表示自己恭敬,要谦虚,不敢踩在门槛上面,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怕门槛被踩脏了。主人由闑右进出,宾客由闑左进出。按礼法,臣子由君主统御,故出入君主的大门也由闑右进出。君王进出时走中门的位置,地位低者都从靠闑一侧进出,显示对上位者的尊敬。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6)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过位,就是指经过国君的空位,群臣进入朝廷议事,国君还没有到。经过君主的空位的时候,要从院子左右两边站立的群臣中间穿过,然后上堂阶而后升堂。朱熹注释“位,君之虚位”,“过位”就是走过君主位置的意思。“色勃如也”,脸色勃然变为肃敬,“足躩如也”,脚步也加快,走快两步经过国君的位置。遇有必要说话的时候,都是话都没说完就赶快离开了。虽然国君不在都好像在的样子。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国君的那种忠敬之心。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从群臣之间经过,脸色庄重,脚步盘旋进退,行礼表示敬意,但不多言。“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指与群臣行礼时的态度庄重,符合礼仪规定。

“摄齐升堂”,摄齐:摄,提起。齐,音zī,衣服的下摆。提起衣服的下摆。 是指衣裳下段所缉的边缘。古时候人穿有比较长的袍子,上台阶容易绊倒,摄齐升堂,就是要把自己的长袍边缘提起来,走上台阶拾级而上,非常的肃敬,“鞠躬如也”表示非常的严肃恭敬,好像要鞠躬的样子。“屏气似不息者”,就是把呼吸屏起来,提上一口气走上台阶。可以体会到孔子当时那种恭敬心。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7)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出,从国君处出来。降,下。等,堂阶之级。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走下第一台阶,这个时候“逞颜色,怡怡如也。”逞,放。舒展开,松口气。颜色,脸色。面色开始舒展一点,现在是稍微放松些了,有点缓和了。“没阶,趋进,翼如也” 没阶,指下尽台阶,到达平地。趋进,疾步向前。踩到平地上,这时候已经离开国君很远了,步履就可以快一点了。翼如也,就如小鸟飞翔的状态,走得很轻盈。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8)

“复其位,踧踖如也”,复其位,是指下朝又经过国君之位,踧踖如也,还是那样的恭敬,又是像刚才讲到的,脸色勃然生起了肃敬,脚步又加快,好像说话都不敢说,就好像国君在一样。

本章述孔子在朝之容,升降之间,容色神态各异,张弛有度,自然成文。礼以别异,此章显然。在参加朝会的时候,自从入公门开始的整个过程中,孔子一直都保持着恭敬而又谨慎的姿态,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和不敬。从文字记载来看,孔子的动作、行为、语言、姿态,无不严格遵守相关礼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充满了庄重敬畏的情感。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9)

仁学中的礼,突出礼的实质内涵,实践礼莫大于敬的宗旨。《弘道录・君臣之礼》:“录曰:礼莫大于敬。尧舜继天立极,史臣稽古正词曰钦,乃所以奉于天;曰恭,乃所以懋于己;曰让,乃所以加于人。其实不越乎敬之一字而已。”(礼莫大于一个敬字。尧舜继承天命登上帝位,史官考察古事记载说恭谨严肃,所以能侍奉上天;恭敬有礼,所以能盛大自己;让贤,所以能施恩于人。其实都没有超出一个敬字。)

仁学的礼乐,是要恢复礼的实质内涵,不仅是行为要实现礼仪,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心中要有敬意。《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曲礼》上说:心中无无时刻不充满“敬”意,外表端庄,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说话态度安祥语气肯定,做到这三点,才会使人们安宁啊!正是着眼于政治之礼的内涵,才会有《八佾篇》中所讲的平等政治的出现,“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10)

春秋时期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王室衰微,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咨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之大体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而要振兴礼乐,不是从仪式上,而需要另辟蹊径,从仁学入手,“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长期以来,均曰孔子复兴周礼,无视《论语》中反复强调的周礼革新。

仁学来解释经典,可以填补《论语》篇章间的空隙,让我们了解到完整的仁学,同时也能够见识到仁学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仁学的内涵。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仁学的内涵,敬请加入视频慕课《论语启蒙:论语的法典化解读》,或参考《仁者无敌:仁的力量——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人人格论:论的法典化解读》(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版)。以下是《论语启蒙》的课程简介。

云顶之弈锐利之刃是什么意思(面君之礼的革新)(11)

现代世界被认为史上罕见之大变局,当今中国也处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身处大变动社会之中,需要有相应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与中国传统大一统社会的生存方式相异。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中心,而仁学是儒家的核心,是孔门弟子为全面阐述仁学编纂而成。它是处于春秋礼乐崩坏大变动社会条件下的“仁魂义行”的生存智慧,提出在礼崩乐坏之下,遵循真理其实是可行的(“志于道”),但需要遵循仁学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其要点为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兴于诗”),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立于礼”),需要有遵循美德的技巧(“据于德”),能够克服遵循美德所带来的高昂成本(“依于仁”),强大的行动力是根本应对之道(“敏于行”),这样,就能够化解礼崩乐坏带来的惧、忧、虑(“成于乐”),这对于身处目前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同样适用。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原创申明:本头条号的所有文章系作者独创,享有著作权,请勿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