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感统失调(什么是感统失调)

来源:中国路桥新闻网

判断感统失调(什么是感统失调)(1)

□全媒体记者 梁亦慰

记者:写作业慢、粗心大意、记忆力差、上课爱讲话……一直以来,许多家长,特别是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烦心事。有些家长带着焦虑的心情,到医院儿科一咨询,才知道孩子是因为感觉统合失调才导致专注力不足。杭医生,感统失调是什么?会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杭金国:首先,我想做个简单的科普,为大家讲讲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所谓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作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这也就像是交通指挥者或红绿灯管制者,在它的指挥下,各种信息有条不紊地在大脑的“高速公路”上飞驰,大脑才能协调身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并作出适当的反应。没有它们,交通将乱成一团,“事故”不断。

不过,当人体由于先天不足或受到外界的不良干扰时,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就会出现问题,即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人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这时人体就会表现为感觉统合失调。

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症。并且,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

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各方面表现却不尽人意了。

记者:当前,大城市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不断攀升。根据专家的调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中,76%伴有轻度感统失调;24%有严重的感统失调。其中,在学习成绩差的儿童中,60.4%有轻度感统失调,22.6%的人伴有重度感统失调。它的表现以及危害是什么?

杭金国:感统失调的具体表现包括前庭平衡功能失常,通常表现为多动不安、走路易摔倒、原地打圈晕眩、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任性兴奋好动、粘人、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爱挑剔、语言发展迟缓等。视觉感不良,表现为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顺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常把数或字写颠倒。此外,还有听觉感不良、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痛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本体感失调等表现。

感统失调之所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儿童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导致儿童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出现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或社交退缩、心理素质差等,最终影响到专注力方面。

感统失调的孩子学龄前可能表现不太明显,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上和性格上慢慢表现出来,比如因为专注力问题,上课走神,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到了青年期,变化更明显,这些孩子有的智商很高,学习成绩很好,但走上社会却无法适应,很多方面发挥不出来,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出现困难,甚至终生受限、埋没于社会。

记者:请问影响孩子各方面发展的感觉统合失调,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杭金国: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主要有生理原因、环境及人为的原因这两大方面。生理原因是先天性的,包括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环境及人为的原因是后天性的,包括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父母太忙碌,辅导少,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就直接学走路,产生前庭平衡失调;父母或保姆不让孩子玩土,玩沙怕弄脏,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此外,后天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过早使用学步车、父母要求和管教太过严格、看电视过多、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等都是导致感统失调的原因。

记者:一旦发现孩子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家长该如何去预防儿童感统失调并提升专注力?

杭金国:当前,普通人对感觉统合知识的认知度不到20%,几乎95%以上的家长是当孩子在四五岁时出现症状后,才在医生那里知道什么是感统失调。比较可惜的是,这个时候孩子在0-3岁最佳的感觉统合开发期已经过去。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对感觉统合概念的认知度高达95%以上,针对于婴幼儿的感统训练普及率也高达90%以上。

预防感统失调,首先要加强孩子的感统训练,亲子互动游戏都是感觉统合训练的范畴。很多亲子互动游戏都是感觉统合训练的范畴,比如举高高、抡圈圈,让孩子爬行,在四五个月孩子出现本能的跳动的时候协助他(她)跳动、摇抱、左右加速移动等。在家中可进行的活动,多和孩子亲近,一起玩,一起游戏,不但增近亲子关系,还可帮助孩子有均衡的发展,减少问题的发生。

其次,找专业的训练机构,进行针对性科学心理辅导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科研教育机构通过多年研究,已经有了成果,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儿童感统失调带来的儿童专注力课题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卓有成效,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成果转化基地,专门从事感统失调训练和儿童专注力提升的教育,反响不错。家长有针对性地去咨询了解,早点发现孩子有感统失调和专注力方面的问题,才能早介入、早提升,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是有益和帮助的。同时,游戏治疗感统失调,能让孩子感觉更好。

对感觉统合失调的矫正,最有效的时机是小学三年级以前,而且年龄越小越有效。与其他疾病的治疗过程不一样,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常常通过游戏来完成,还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一般都要坚持半年或二年,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感觉统合问题的改善,需要时间与耐心,效果和程度因人而异,跟孩子的年龄、配合程度、感统失调的程度有直接关系。一般的训练在一个周期内就能见效,而要在3个月以后才会有明显的效果。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般需6个月才能见效,训练时间通常为2—4 年。当所有的训练有明显效果后,还需要一个巩固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患了感觉统合失调,一般3岁左右就会有所表现,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温馨提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张莉将于12月28日(本周六)下午14时在台州市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作以《孩子的专注力从哪来》为题的科普讲座,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参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