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如何给老师提建议(双减之后如何看考试)

“每周一问”是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编读互动栏目,意在与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教育经验、教学技巧心得,讨论教育热点话题,实现共同成长,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双减后如何给老师提建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双减后如何给老师提建议(双减之后如何看考试)

双减后如何给老师提建议

“每周一问”是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编读互动栏目,意在与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教育经验、教学技巧心得,讨论教育热点话题,实现共同成长。

每期话题展示结束后,下期主题将在文末提出,欢迎积极留言讨论。每期幸运微友将获赠最新《人民教育》杂志哦!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双减”之后,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考试排名等行为。这是对孩子的保护,也是对考试的重新定义。“双减”之后,考试该如何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进行改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考试?

上周的【每周一问】中,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来看~

每周一问

“双减”之后,如何看考试?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马军刚:客观看待,合理运用

考试不是魔鬼,“双减”政策出台后老师们也不必谈“考”色变,只要运用合理,对学生成长还是利大于弊的。

1.考试不可或缺。准确掌握学情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考试是大面积、全方位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考试结果是教师及时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进度的重要依据,考试不可或缺。

2.考试并非万能。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而非考场,考试本身也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过于频繁的考试只能挤占教学时间,增加师生负担,使学生内心焦虑。我们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不能让考试泛滥成灾。

3.考试重在诊断。除中考、高考外,平常考试的作用重在诊断而非选拔,所以考试题目不能过偏过难,要侧重对前一阶段所学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力争让学生考出自信,同时也要考出不足。考后教师要做好分析,考后分析不能只盯着平均分、及格率等数据,更要关注哪些学生学得不好,哪些知识学得不好,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计划好后续的教学工作。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陈玲:让考试成为一种乐趣

1.首先,我们要明确考试考什么。只是文化知识吗?每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都不一样,我们可以让考试成为展现学生特长与优点的渠道。手工、乐器、甚至是做菜等,都可以成为考试的内容。每一次考试,都能让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不一样的学生,相信很多学生会更加喜欢考试。

2.其次,我们要明确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每一次的考试,我们旨在了解学生学习到了哪个阶段;需要哪些帮助;进步了多少。从这些目标出发,在考试后给予学生帮助与鼓励,让学生觉得考试不再是“洪水猛兽”。

3.最后,我们要明确考试的价值是什么。考试可以带来的东西,远超过考试本身。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考试的附属价值有哪些?是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学生与家庭的关系?还是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让考试也成为老师们搞研究的一种乐趣。

@山东省临清市京华中学相焕香:考即练,练即考

“双减”不光要减少作业和考试,还要减轻孩子们的心理压力,把考试平常化,把平时的练习重视化。

1.把练习看做考试。老师把练习题精挑细选,紧扣本节主题,抓住重难点。学生认真对待作业,集中精力仔细用心地去做,就跟考试一样重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真实地反馈给老师和家长。老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练习来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帮助,或者及时开导,让孩子采取正确积极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2.把考试当做练习。“双减”之后,考试次数减少,一旦考试,老师、学生、家长就会更加重视,孩子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可能会影响正常发挥。因此老师应该在平时就严加要求,从做题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训练。学生也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平时怎么练习就怎么考试,正常发挥即可。家长也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把考试当做一次阶段性的综合练习,整体了解孩子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学习成果。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实验小学 朱彦妮:让考试不止于考试

1.考试形式创新化。考试可以不局限于书面考试,还可以是口语测试、游戏性测试。一年级设置游园考活动,趣味性强,压力也不大。

2.考试反馈个人化。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致,能力也有差异,考试评价应该要根据孩子个人水平和达标水平进行衡量,对学生的思维、语言、审美、文化基础等多方面进行测评,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

3.考试内容体系化。考试内容应该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不要一味求新,题目要适应学生的一般水平,控制好难度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 周春红:考试出新招

1.考试形式出新。初中考试除了试卷之外,还可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比如:“单词大比拼”“历史知识大竞赛”“作文小能手比赛”“数学每日一题竞赛”等,通过比赛的方式,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考试评价出新。考试结束后,考试评价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除了批分之外,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来评价学生,并且给他们颁不同的奖项。比如:“单词小达人”“记忆大师”“作文小能手”等,促进学生有向上的动力。

@深圳市松泉实验学校 张多仲:考试基于现在,着眼未来

“双减”之后,仍然需要考试,但是考试的目的不是用分数来评判学生,而是从考试中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学习品质和学习潜力。

1.考试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试卷要“因人而异”。改变过去全班一份试卷的考试模式,可以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设置多份试卷。比如,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侧重错题的考查;对于中等基础的学生,侧重基础题的巩固;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在简单题的基础上,设置拓展题,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和思维水平。

2.考试方式多元化。过去试题呈现方式多是以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和主观题(问答题、论述题等)为主。“双减”政策下,考试方式可以多元化,比如可以用课堂听写、师生谈话来考查主观题。

3.考试目的要注重学生本身。老师和家长要改变过去以分数论、以标准答案论的传统。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书写、答题态度、思维水平,用评语式、对话式的评价代替对错和分数的评价。

@甘肃省金昌市第八小学 李艳:让每个孩子都能考满分

1.变“一考定乾坤”为主动纠错争满分。根据学生追求满分的心理,给学生更多得到满分的机会。我们把考试也当成是一种学习,允许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中获得提升,让考试不但是激励,也是期待。

2.变单科考试为学科综合性小研究。例如可以将数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做一个“关于植树问题的探究”,最后形成调查小报告;也可以将科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完成“月亮圆缺变化”的观察研究。在综合研究中做到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只要学生认真参与并有收获,那么都该得到满分。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小学部 戚文霞:放平心态,注重过程

1. 注重习惯。“双减”政策落地,一二年级不允许笔头考试,低年级的家长们应放下焦虑,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为后面的学习之路打好基础。如保持正确的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自觉完成作业等。

2.培养能力。考试只是考查知识点的一种形式,要正确看待考试,注重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只看分数的高低。最终,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 黄姗姗:考试加减法

“双减”政策实施后,考试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此前提下,要学会给考试做加减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1.减轻求胜心。考试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分数不是拿来和别人比较的工具,会做的题不出错,不会做的题勇挑战,理性看待成绩,侧重于对自身的检验,不要把分数看得过重。

2.增加评价法。对于学生的评价,老师要做到“看人不看分”,应增加一些评价标准,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努力程度、进步大小、思想品质等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全面,也会更客观。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谢兴梅:关注考前和考后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查缺补漏”,“双减”后,我们更应该关注考试前和考试后。

1.关注考试前的努力过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态度,把功夫放在平时,不能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前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考试。

2.关注考试后的分析。考试后对学生予以一些肯定,肯定学生的努力,然后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优缺点,及时调整。

@徐州市鼓楼生态园小学 吴越:创设情境,指向语用

1.跳出应试圈,树立科学考试观。我们要认识到“双减”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努力改进考试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减少次数、提高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拒绝偏难怪,创设真实考察情境。在学科的命题中,老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看到课堂学习和现实世界的关联,减少机械记忆类的题目,将题目与生活紧密结合。目的是要让学生透过题目思考并真正理解“这门科目学什么”、“为何学这门科目”、“怎样学这门科目”。

3.远离一刀切,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测评中,可以用观察、交流、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形式,体现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差异。重分数轻素质的行为,必将教育带入“短视化、功利化”的困境,考试不应该只用来选拔和筛选,更应该发挥其促进发展的作用。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布心中学 陈绿瑶:从任务到研究,从唠叨到指导,从被动到主动

1. 从老师角度来看,高效课堂的要求和标准会越来越高。毕竟“题海战术”早已是过去式,使学生在课堂中汲取知识、获得学科思维、提升学习能力、从任务式调转为研究式学习,是“双减”过后应该调整的方向。

2. 从家长角度来看,考试的价值和意义也应重新审视。考试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检测,而是课堂表现的反馈以及课后自学能力的检测。看到考试的真正目的,很多家长才能从“唠叨”调转为“指导”。

3. 从学生角度来看,考试的本质作用就是查缺补漏。很多孩子关注具体分数,却不关注错题;关注排名,却不关注战略;关注对比,却不关注进步空间。应该对学生进行提示和引导,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跳出考试带来的压力和焦虑限制。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王逸乔:让“考试大餐”变淡,“菜系”变多元

我校创新启用“G236”绿色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G236”绿色评价中的“G”指“绿色”;“2”为一学期两次常规评测;“3”包含3个评价主体;“6”是从6个维度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作为学科老师更要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通过成绩找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关注自己的过程性评价,一步一步积累,认真对待,养成良好的习惯。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中学秦超:“双减”之后,考试的三个着力点

1.着力考查基础知识。“双减”之后,考试必然会发生转变,但归根结底是为提升育人效能。因此,题目数量要缩减,考题必须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类型可以丰富多样化,但“通过较少数量的考题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原则必须始终坚持。

2.着力落实核心素养。“双减”之后,课堂教学势必会发生变革,考试作为课堂教学的检验环节,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变革。试题要从“三维目标”的转向核心素养,教师设置试题时,要综合分析学情,综合测评学生关键能力,彰显试题育人价值。

3.着力突显价值引领。“双减”之后,为考试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最主要的就是让试题作为育人的载体。在命题时,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思政试题要突显“社会公德”“公共参与”“责任担当”“感恩友善”等。

每周幸运微友

上期的【每周一问】,有三名留言微友获得我们赠送的最新一期《人民教育》杂志,分别是@张多仲、@张志景、@吴昌发。恭喜这三位老师,杂志会在近期寄出,请以上老师注意查收!(也请这几位老师将详细邮寄地址与邮政编码在留言告知,感谢!)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话题讨论,下一次幸运微友可能就是您哦!(留言主要讨论文末下一期的问题,标题醒目、语言精练更佳,请留下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以便小编与您联系噢!)

本周,我们特别邀请华义平老师给大家带来分享:

(江苏兴化戴南高中 华义平)

准确定位 科学实施

“双减”政策的出台,将孩子们从重负中解放出来。对于考试,如何做到次数少了,但质量还要提升?我认为,只有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对考试准确定位,科学实施,才能取得成效。在这方面,需要大家形成共识。

对考试的功能有个基本的认识定位

为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与初中的考试作了严格的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有期中期末考试,但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这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期中还是期末考试,都有别于升学考试,它应是一种阶段性的水平测试,而不像高考选拔性考试那样,不仅要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而且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难度,以利于人才选拨。

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命制的试题不宜过难,要有普适性,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在保持试题检测的信度与效度不变的前提下,淡化区分度不,降低难度,这也符合教育部在“双减”政策中提出的“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的基本要求。

“教”、“学”、“考”三者统一,命题力求校本化

试题考查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考三者要统一而不可分离,如果教的不是考的,考的不是学的,不仅影响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部对考试命题,特别强调指出“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这不仅对命题的难度也对考试的范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新形势下,基于学情、依据课标、紧扣教材、聚焦核心素养应成为命题的基本准则。由于受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现在各地不少乡村学校命题取材往往源于网络和一些名校试题,这些试题固然可以借鉴,但要整合,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因为这类试题通常偏难,对学生而言并不难易适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校际的教学内容与进度大多不统一,即使统一,也未必符合学情。因此,命题校本化至关重要。

重视对学生答卷中典型问题的有效诊断、矫治与反思

我们认为,学校每次组织学生考试的目的,不能把它看作仅仅是一次教学上的规定动作,尤其不能当做一次简单的班与班、生与生甚至师与师之间的分数比较,而主要是为了借助考试的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已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以便学生查漏补缺,同时利于老师改进教学。

每次考试之后,要对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地进行诊断、矫治与反思。诊断是为了发现问题症结所在,要引导学生对做错的题进行归因分析,弄清错在哪里,是概念性错误、知识性错误、理解性错误还是方法性错误,抑或答题规范性错误等。为何错?又如何走出答题误区?

矫治是为了解决问题,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及时查漏补缺,克服薄弱环节。反思则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走出教与学的误区。作为老师,对学生答卷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也应要求自己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反思,反思的深度往往决定学生学习质量与教者教学品位提升的高度。

“双减”之后,我们要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考试。新形势下的考试,不应过分看重分数,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明确考试的目的,创新考试的形式,提升考试的价值,让考试回归促进孩子素质全面发展的初心。

来源: 人民教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