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方言你在干什么(曹县慢慢消失方言óu)

在曹县城西18.5公里,魏湾镇政府西南1公里,菏(泽)民(权)公路西0.3公里,大行堤与白花河之间,有个村庄叫“牛庄”,有魏湾镇水果批发市场,相当有名气。为牛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牛庄、张千、阎庄3个自然村。据《牛氏家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牛氏自太原府泽州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牛庄。但当地人都喊óu庄,1981年我在曹县十中上高一,有几个同学就是本村的,我们说恁是牛庄的,他们纠正,俺不是牛庄的是óu庄!的确,在我老家楼庄村,我们叫牛不叫牛叫óu,本生产队的队长叫牛见青,都说名字叫的好,民国初随其爷爷由魏湾牛庄到楼庄村西南6里垦荒种地。到现在仍有2-3亩地仍由其女儿后人耕种,尽管周边土地都属于河南省兰考县许河乡张保府村,是典型的“飞地”。小时候我们都喊他óu爷爷,村民都喊他óu队长。他有6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未结婚就病死了,六妮爬杏树够杏摔死了。因为解放后他在赵庄住,赵庄村民说,óu家绝了,赵庄不容外姓人。

城西魏湾、楼庄、新庄寨、常乐、韩集等镇年龄大的人喊牛都叫óu。九十年代初我去城东走亲戚,把牛说成óu,还引起笑话。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加上城西的牛越来越少,一个村一个村都没有了牛,方言óu就会慢慢消失了!

同样,城东大集、普连集、苏集等地过去也将牛念成óu。2021年9日11日中午,我考察完苏集镇政府的民国时期皂角树后,骑车向南郭庄行驶,大约行驶1公里,发现路东一村庄“牛庄”。

曹县方言你在干什么(曹县慢慢消失方言óu)(1)

曹县方言你在干什么(曹县慢慢消失方言óu)(2)

牛庄村村门

曹县方言你在干什么(曹县慢慢消失方言óu)(3)

牛庄村位置

牛庄

位于曹县城东23.7公里,苏集镇政府南1公里。村东西400米,南北280米;东西街4条,长400米,宽3~6米;南北街7条,长300米,宽3~5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599人,汉族,面积0.88平方千米,以农为主。有吴、崔、岳3姓,吴姓最多。牛庄村民委员会驻地。牛氏建村,名牛庄。明万历间(1572-1619年),吴氏祖述文公自南京徽州府歙县迁来,继有崔、岳等姓迁入,村名仍旧。

在牛庄村口碰到一70多岁的老者,我说你们的村叫óu庄是不?老者说就是óu庄,现在都叫牛庄了。“óu庄没有óu了,也没有牛了”。óu姓没了。

牛庄向南1里一村庄现在叫南刘庄,以前叫油坊刘庄。

曹县方言你在干什么(曹县慢慢消失方言óu)(4)

村碑记载油坊刘庄由来

南刘庄东西220米,南北1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西北人口782人,汉族,面积0.74平方千米,以农为主。有刘、张、王、李、陈、宋、孔、韩8姓,刘姓居多。为南刘庄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刘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氏始祖讳玘,自山西洪洞迁曹县刘楼。后人丁兴盛,八世祖讳汝坤、汝乾二公分迁于此,因开坊磨油,得村名油坊刘庄;后因油坊停开,改称刘庄。为避重名,改称刘油坊。因龚楼乡合并到苏集镇,改现名南刘庄。原山东省劳动厅厅长牛耀宗出生于该村。牛耀宗为该村修了路,村民立碑“爱乡路”。问及村里老者,牛耀宗是叫óu耀宗还是牛耀宗?老者说,过去都叫óu耀宗,是从óu庄迁来的,现在叫牛耀宗。上边都是这样称呼的。

曹县方言你在干什么(曹县慢慢消失方言óu)(5)

爱乡路碑

同样苏集东2.6公里有个村叫“水牛陈”,据《陈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陈氏祖讳渊博由山西洪洞携家迁此,随来水牛共与创业,因以得名。陈姓老人对水牛仍称水óu,周围的老人叫水óu陈。

庄寨镇的牛屯,魏湾镇的牛角嘴,磐石街道牛王庙,普连集的牛庄、牛店、牛王庄等,牛过去都念óu。

《周礼.地官》记有“凡祭祀,供其享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首次提到曹操破袁绍之后“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已用牛耕田;在宋朝私自宰杀牛是犯法的,《宋史》曾记载天长县令包拯审判一盗割牛舌者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的案例。长篇评书《岳飞传》中救过岳飞一次命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纲也写过一首《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古代禁食牛肉政令于中原地区为最严酷 ,但是意外死亡或者老死的耕牛怎么处理? 老百姓发明了代音óu ,交流时说óu肉 óu皮 等等 ,免得跟政令相悖 。现在中原文化圈仍少量保存这个语汇 。我们这里把那种牲口叫牛(niu)。但是,遇到“牛屋”、“麦牛”、“牤牛”时,都叫óu。还有“牛虻”,我们这里叫óu měng。

从语言学上解释,牛字本为疑母字,声母为ng,至近代,疑母字分化,或归入泥母,读n,如北京话;或变为影母,成为零声母,河南话中的牛字读音为后者。除姓氏外,牛、黄牛、牛虻、牛肉,其中牛字皆作零声母读法。三四十年前,向普通话看齐的新读法开始出现。一些新词,只有新读法,老派读音渐渐式微,像牛字单用时,牛虻、牛肉,都出现两读,而且新读法居优势地位。只有像“麦牛”(一种藏在小麦等粮食里如蚂蚁般大小的黑色小飞虫,学名米象)等极少词,仍保留传统读音,不过也持续不了太久。因为农村生活方式正迅速改变,向城里靠齐,播种、收割、晾晒,都越来越机械化了,词语消失,读音当然也无法独存。

作者:孙智敏,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