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山的历史(史冬:碣石山盐山的)

公元206年(东汉建安十一年)秋天,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东征青州海贼管承时,吟出千古绝唱《碣石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避暑时,触景生情、吟唱豪放之词《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时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因为两篇诗词都进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又因为毛泽东的伟人地位和特殊影响,在词中借曹操“东临碣石”之典,使得碣石之地几乎妇孺皆知。

  那么碣石到底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碣石真的在北戴河附近吗?那还得从碣石的最早出处说起。

  最早记载碣石之名的是《尚书 禹贡》。其中有三条:其一“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其二“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其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祖山的历史(史冬:碣石山盐山的)(1)

我们知道禹贡是战国时期借大禹之名,记录山川地理土壤物产的古典文献。第一条 “ 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是说边远的东夷人向天子进贡的物品和路线。皮就是相对于中原的东北地区贵重毛皮,这是东夷人进贡的最好物品。沿什么路线呢?就是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广大地区夷人,沿渤海湾西岸,南行到达靠近碣石的古黄河入海口(今大口河口)进入黄河逆行上溯到达京城。碣石在黄河的右边,也就是南岸。第二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第三条“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是说大禹治理黄河的方位流向。翻过太行山脉,向东北流入河北华北平原,分九条逆河,在碣石山流入大海。以上记载我们得知,碣石一个要素是在海边,另一个要素是在“河的”南岸。而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所以碣石一定在黄河入海口的南岸。那么我们就考察一下,什么样的山具备这样的条件呢?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秦汉时期黄河入海口几经迁移,但范围在鲁西北和天津之间。但主要干道常常是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和与之时分时合的无棣水(现名无棣沟,今大部分已淹没淤积)。自夏商周三代至今4000多年,渤海地区除了海岸线向里推进数十里以外,没有巨大的地壳变动,也就是说燕山山脉和泰山之间,在渤海岸边只有两座山,一是大山今无棣县境,二是小山今海兴县境。而又在河南岸的只有大山。

  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山东肇域志》载:“《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又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是其在九河之末,入海之口,明矣.”

  民国著名方志家,盐山县志主编贾恩绂在《碣石辨》上、下篇中指出“……马谷距海口十余里,矗立无偶,草木不生,适居鬲津南岸。河在其北,则南为右;海在其东,则西为右。山适在河海之间,经所由号为夹右欤。”

  由此观之。其实,大山就是碣石山,只是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罢了。碣石山,在现今山东省无棣县境,漳卫新河(古黄河入海口)南侧,属古齐地无棣邑境内。无棣,春秋时期就是一处古邑,隶属齐国。碣石、无棣、盐山、马谷山、大山只是五种不同称谓,都是指禹贡所谓碣石。

  碣石一地在以后历代文献中常常提到。《史记 苏秦列传第九》中有苏秦说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首先肯定雁门在燕之西南,碣石在燕之东南。此时的碣石正是齐燕两国的边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其实就是把齐国北境的齐长城毁掉浚通,一是便于河水畅通,二是去掉旧国关防,便于统一。现在在盐山县境中部还存有碣石山一直向西偏南连绵数十公里的齐国长城,现叫齐堤。

  碣石和秦皇汉武魏王曹操有着数不清的渊源,碣石和无棣、泰山、黄河、渤海常常同时出现,这从多个角度佐证,禹贡碣石就是渤海西岸、黄河口边、离泰山不远的无棣碣石山。

祖山的历史(史冬:碣石山盐山的)(2)

上文我们理清了碣石山的历史渊源。下面把话题转到我们现在的盐山。

  一提起盐山,过去人们就有这样的说法:盐山盐山,无盐无山,苦海沿边。不知何时,人们觉得有损盐山形象,又改成了盐山盐山,地碱水咸,人实心甜。不论怎么改,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盐山自然条件的恶劣。其实这是对现今盐山管辖区域局限性所带来的片面认识。我们不妨对盐山县的历史沿革做一下详细回放。

  ――春秋时属无棣地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置高成县,治今故城赵村;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73年):高成县改名高城县;

  ――北齐文宣帝天宝7年(公元556年):高城移治大留里(今黄骅市旧城镇),同时把章武县合并到高城县。

  ――隋文帝开皇18年(公元598年):改高城为盐山县;

  ――明洪武9年(公元1376年):盐山县治移至香鱼馆,即今址。

  其中关键的一条是隋文帝开皇18年,也就是公元598年,是盐山作为县名的开始。那么,为什么把高城改为盐山呢?《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河北道三》中李吉甫撰有:“盐山县,本春秋齐无棣邑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盐山县。盐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从中可以看出,是因为在县治东南八十里有一座山叫“盐山”,隋文帝才把高城县改称盐山县。此时的盐山县县境甚广,北至鲁县、平舒,南至阳信、饶安,西至清池、东至大海。到了民国时期盐山县境基本未变。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大盐山面积之广袤,可以说是津南济北第一大县,既有盐又有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溯本求源:盐山既是山名也是县名,盐山的最古名称叫碣石山,从中也可以联想到盐山县悠久的历史渊源。

  我们自豪的说:碣石山――盐山的祖山。(史冬)

祖山的历史(史冬:碣石山盐山的)(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