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辟邪的真实效果(端午雄黄白娘娘...所以雄黄为啥能辟邪)

在和端午节习俗有关的民间传说中,人们最为熟知的大概有两个:一个是为纪念屈原投江汨罗而在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再有一个就是《白蛇传》中白娘子在端午节时因饮了雄黄酒而现出了原形。雄黄究竟是什么东西?竟然能使千年道行、神通广大的白娘子法力尽失、现出原形呢?

雄黄辟邪的真实效果(端午雄黄白娘娘...所以雄黄为啥能辟邪)(1)

雄黄的作用及其应用历史

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颜色红色或橘红色,又名熏黄、石黄、鸡冠石、黄金石等,是炼砷的主要矿石。雄黄最早有文字的记载出自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书中记载:“夜烧雄黄,水虫成列。水虫闻烯雄黄臭气,皆趣火”。由此可见,古代先民们很早就开始利用雄黄来驱蚊杀虫。对雄黄的这一认识逐渐演变成后来的端午节时用雄黄酒来避鬼邪、防虫害、杀百毒。“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这句诗通过隐含的三味中药就很形象地把我国南方过端午节时的传统习俗表现出来:小孩子们手持艾叶,头戴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上一个大大的“王”字。

雄黄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用途就是作为炼丹的原料。《神农本草经》就有“炼食之,轻食神仙”的说法。魏晋时期,社会上流行服食丹药。有一种名叫五石散的丹药,也叫寒食散,是当时贵族阶层所痴迷的丹药。据著名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所述,五石散中的“五石”分别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其中一味便是雄黄。当然,如今雄黄的作用已不再是炼丹,而被广泛用作颜料、珐琅、焰火、医药、杀虫剂、木材防腐剂等。

雄黄辟邪的真实效果(端午雄黄白娘娘...所以雄黄为啥能辟邪)(2)

雄黄的药用价值

雄黄是中国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之后被《名医别录》《唐本草》《本草纲目》等诸多本草文献记载,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1963年以来被历版《中国药典》收载,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雄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大肠经,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之功效,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现代研究发现其在肿瘤治疗方面作用显著,作用机制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化、抑制癌细胞增殖及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等。

雄黄在中药方剂中应用广泛。《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了 30 多种含雄黄的中成药品种,其中不乏经典名方,如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丸、六应丸、牛黄清心丸(局方)等;也有很多传统儿科方剂,如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局方至宝散等,也含有雄黄。

雄黄的炮制及其毒性研究

雄黄是一种含有重金属砷的矿物药,其疗效和安全性有赖于矿石的品质和合理的炮制加工。未经炮制的雄黄为生雄黄,毒性较大,加工或使用不当容易变成三氧化二砷,即大名鼎鼎的剧毒物质—砒霜。因此,自古以来,雄黄入药一般采用炮制品。雄黄炮制减毒的方法很多,早在南北朝成书的《雷公炮炙论》中就记载了雄黄炮制所使用的水飞法。此后沿用的炮制方法有干研法、水飞法、煮法、熬法、油煎法、复制法、火飞法等,其中历时最久的方法当属干研法和水飞法,水飞法为现在药典使用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雄黄经过水飞法炮制后,可使毒性较大的游离砷含量大大降低,从而有效降低毒性。

矿物鸳鸯—雄黄与雌黄

介绍了雄黄,是否还有雌黄?没错,世上除了雄黄,的确还有雌黄。而且雄黄与雌黄常相伴共生,还被人们称为“矿物鸳鸯”。事实上,雄黄与雌黄都是含砷的硫化物类矿物,雄黄中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雌黄中主含三硫化二砷(As2S3),它们是在同一成因、同一成矿期或成矿阶段中所形成、出现在一起的不同种的矿物组合。雄黄的颜色是橘红色,中医用它来解毒、杀虫。雌黄的颜色呈柠檬黄,在古代主要被当作“涂改液”使用,成语“信口雌黄”的来历就直接和雌黄的这一用途有关。

雄黄辟邪的真实效果(端午雄黄白娘娘...所以雄黄为啥能辟邪)(3)

结语

雄黄含砷,具有细胞原浆毒性,已被列入《医疗用毒性药品》目录的28 个中药品种名单中,在《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中也明确要求雄黄应以水飞法进行炮制,内服入丸散用,日用剂量为0.05-0.1g,以保证雄黄用药的安全性。目前研究发现雄黄和青黛配伍在各种类型白血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为该类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但雄黄在剂量较大、用药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仍然可能引起一定的毒性,临床上还应权衡利弊,合理使用。

由以上可知,端午节习俗中饮雄黄酒的做法实际是不安全的。自制或乱用雄黄酒不仅达不到驱邪、解毒的目的,反而可能会引发中毒。将雄黄酒涂在小孩身上驱邪避疫,有可能导致皮肤吸收引起过敏或中毒。因而如今江浙一带的人们,会用绍兴特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或者将雄黄酒喷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以避毒虫危害,并不会直接饮用。

参考文献:

1.田婧卓,张宇实,易艳,等.论雄黄的安全性以及对其监管的建议[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1(1):58-64.

2.李玉娟,王月华,杜冠华.中药雄黄毒的历史认识与现代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34(4):196-19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