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不同时期的马图(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

徐悲鸿爱画马,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文化抗战”贡献力量

文·段宏刚

从没有一个动物能像马这样讨人欢喜,它把那些美好的精神品质演绎得令人心醉神迷。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诗人、画家和哲学家,都对马表现出了爱屋及乌的情怀,通过讴歌马的风采,把个人的人生况味,上升到抒发家国情怀的境界,强烈释放了艺术的教化功能。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南北朝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心中,马儿是最好不过的代步工具,可以把自己更快地运送到前线杀敌报国。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意识里,马儿是敌人的铁蹄,阻挡它们就是阻挡敌人的残忍。

徐悲鸿不同时期的马图(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1)

徐悲鸿《奔马》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心中,马儿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资产,但它比起自己的欢乐和自由,是可以抛弃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思想里,马儿虽然可爱可敬,但骑在恶人胯下的马儿却是可怜的牺牲品。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中唐著名诗人孟郊眼里,得得的马蹄声是传达自己欢快心情的音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心中,马儿是陪伴自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好战友。

经过数千年各位骚客对马儿精神品质的挖掘,马儿逐渐成为民族精神里最重要、最有力的担当和象征。

徐悲鸿不同时期的马图(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2)

骏马奔驰

流线型的外形,矫健的身姿,坚韧不拔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忠心耿耿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马儿充满了正能量,面对这样的尤物,人见人爱,尤其深得文人士大夫的钟爱。

在和平年代,马儿是人们的好帮手好朋友,在战争年代,马儿摇身变为英雄的左膀右臂。

通过马,文人士大夫似乎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有潇洒放达和自由不羁的个性,有顽强不屈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神采奕奕和卓尔不群的气质。

当马儿的高贵精神跨越千年的漫漫长路,奔驰到20世纪30年代,遇见绘画大师徐悲鸿(1895年——1953年)后,两者合力为人们演绎了一场关乎龙马精神的文化抗战史。

徐悲鸿不同时期的马图(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3)

徐悲鸿《三奔马图》

1919年3月,乘着“新文化运动”的东风,24岁的徐悲鸿看到中国画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就陷入了师古不化的恶习,如若不能及时矫正,将会一代不如一代,伤害到国画的品质。

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不远万里来到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地,学习正宗的西画技艺和艺术理念,以此来探索出改善中国画的路子。

经过近3000个日日夜夜的苦心孤诣,至1927年秋季,32岁的徐悲鸿终于功成名就,回到上海、南京一带,展开了他对国画的改造梦。

然而,他还没有把“中西合璧”的艺术想法完全释放出来时,日寇已经在我国东北蠢蠢欲动,做各种小动作。尤其在1931年9月18日和1932年1月28日短短4个多月时间,日寇相继在沈阳和上海制造了两起震惊中外的事件,把这种狼子野心从暗地推向了明处,拉开了蛇吞象的架势。从此,华夏大地不再安宁。

徐悲鸿不同时期的马图(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4)

徐悲鸿《八骏图》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危难时刻,军人扛起枪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战场,用武器跟敌人针锋相对。

而像徐悲鸿这样的艺术家,则掀起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战”。他们包括作家、诗人、画家、作曲家,等等,以手中的笔写出一行行诗句、一幅幅绘画、一串串音符,从精神上鼓励全体军民众志成城,抗战到底。艺术家的所作所为,同样为抗战贡献了洪荒之力。

从1930年起,徐悲鸿开始刻意选取那些能表现民族精气神的历史故事,并把这些历史故事以绘画形式创作出来,用绘画的寓意对军民加油助威。

徐悲鸿不同时期的马图(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5)

徐悲鸿《田横五百壮士》

在这一年春天,他创作了油画《田横五百壮士》,画面描绘了田横受汉高祖刘邦招安去洛阳,田横明白此行凶多吉少,不得不跟手下500名出生入死的战友告别,那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绝,纵然前方有刀山火海,也对其视而不见。通过这幅画,徐悲鸿旨在表达英雄人物身上所具备的宁死不屈的精神,给战场上的勇士提升士气。

1931夏天,徐悲鸿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相马名家九方皋为秦穆公挑选良马的故事,历时3个多月,创作完成大作《九方皋》。此画中,刻画了四匹骏马和四个人物,尤其画面中央那匹被马夫牵着的黑骏马,看到九方皋即将挑选它,口中发出嘶鸣,两只蹄子抬起来,试图从马夫手中挣脱缰绳,既充满动感,又表现出一丝桀骜不驯的气质,形神兼备,把马的性格和神态都刻画得相当精准。

黑骏马将要被九方皋领走,离开主人投奔到另一个新主人门下,此时此刻,它对老主人恋恋不舍,唯有用刁难马夫的肢体语言,来体现它对主人忠诚不二、不离不弃的精神品质。

徐悲鸿不同时期的马图(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6)

徐悲鸿《九方皋》

更由于徐悲鸿在欧洲深造时,打下了深厚的素描功底,在刻画黑骏马时,他不但把马的外在造型刻画得活灵活现,而且把黑骏马的内在的骨骼和肌肉,通过高超的笔墨技巧,也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因此,这样的作品,在任何人眼里,都是妙品。

当这幅画在当年秋天展览时,获得了所有观赏者的认可和赞扬。没想到第一次用国画画马,就取得成功,这无疑给徐悲鸿带来极大信心。

紧接着,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把战火从东北引燃到长城以南,民族命运顿时陷入危难时刻。

“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这是徐悲鸿的口头禅。面对列强的践踏,山河破碎,对徐悲鸿这样的仁人志士来说,虽不能踏上战场跟敌人正面交锋,但他完全可以像啦啦队之于运动员那样,在后方从精神上给英雄们呐喊助威。当所有人的精神凝聚成一座雄伟长城,还怕豺狼虎豹的侵犯吗?

徐悲鸿不同时期的马图(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7)

徐悲鸿《负伤之狮》

此时,为了家国情怀,徐悲鸿把自己的全部热情融入到艺术创作中,融入到马这个绘画对象中,马在他笔下,俨然成为一个精神象征,英姿飒爽,充满激情活力,面对任何羁绊都能信马由缰,敢于冲出桎梏,自由自在地奔驰在原野,迸发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引领着人们追逐自由和光明。

“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

“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

“百载沉菏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

这些诗句都是徐悲鸿创作完马画后的落款,强烈展现了他的决心和信仰。

徐悲鸿不同时期的马图(是因为他懂得用龙马精神为)(8)

徐悲鸿《柳马图》

事实上,徐悲鸿不仅仅从精神鼓励全体军民,他还从物质上给军民很大支持。从1938年起,他四处奔走相告,先后踏入印度、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地区,一边讲学、演说,揭露日寇的暴行,一边通过举办展览和卖画,来筹集资金捐献给前线,完全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从1931年到抗战结束这14余年,徐悲鸿整整创作了1000余幅以马作为题材的作品,平均每年要创作将近100幅,包括国画、油画和素描,其中,90%以上变卖后,把款项捐出,实实在在为抗战胜利尽了一份力量。

正是这样高强度的创作,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最终积劳成疾,让他在1953年9月,仅仅58岁就撒手人寰,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完的“龙马精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