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纲五常简介(儒家五常)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而“仁”又是“五常”之核心。朱熹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

仁被儒派尊为“全德”。这完美的德性是从何而来的呢?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指出“仁”这个思想来自于人的“恻隐之心”。他以近乎谩骂的口吻告诫所有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说的正是人的恻隐之。把人的这种恻隐之心发扬光大,就是仁。

儒家三纲五常简介(儒家五常)(1)

什么是义?义原来写作“義”,从我,从羊。“我”,又从手,从戈。戈是兵器。上面的羊表祭牲,下面的“我”手执兵器,使得“義”字不仅充满了铿锵的阳刚之气,又表明了“義”富含自我牺牲的精神。

孔子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就把“义”定义为去做该做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孔子认为“义”应该以尊贤为核心。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事,反之就是不该做的事。对于该做的事,冒再大的风险都要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有再多的好处也绝不能去做。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里有一句话非常形象的描述了“义”是什么:“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儒家三纲五常简介(儒家五常)(2)

说白了,义就是只做好事,不干坏事。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就看它合不合乎礼了。《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那么这个礼究竟是什么?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儒家三纲五常简介(儒家五常)(3)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儒家三纲五常简介(儒家五常)(4)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儒家三纲五常简介(儒家五常)(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