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大全家丑不可外扬:俗语家丑不可外扬

小时候,父母总是告诫我,遇事要冷静,三思而后行,切莫与人拌嘴,吵架,甚至动手干仗。而即使迫不得已与人发生争执之时,也一定要记住:家丑不可外扬。

那么什么是“家丑”,又为何不可外扬呢?

有人说是:众离子不孝,也有人说是:貌和神已逝......等等,总之就是这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地“家里头的丑陋现象”皆为家丑,只能“闷在”家里“消耗”,切不可外扬......

对吗?

我认为不对——

俗语大全家丑不可外扬:俗语家丑不可外扬(1)

为什么?

打个比方——A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好,就应该将之公诸于世,拿出来大谈特谈,成绩差本来就是要拿出来批评的;不属于“家丑”,可以外扬。

而B家长则认为:孩子成绩差,很“丢人”,只能关起门来数落;属于“家丑”,不可以外扬。

到底谁对,孩子成绩不好到底属不属于“家丑”,又可不可以外扬呢?

我觉得都不对。

因为A家长与B家长其实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的,而从来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想法。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A家长的孩子若是个自尊心很强,且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的孩子,那么A家长的做法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孩子受不了,很可能会自杀。(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B家长的孩子若是很用功,但智力不行,或者学习能力不行,总是学不好的孩子,那么,B家长的这种做法,势必也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成绩不好是我想的吗?难道这也能算是“家丑”吗?

说到这里,或许便有人不耐烦了:

你说这也不是“家丑”,那也“不可扬”,那到底什么是“家丑”又为何“不可扬”呢?

我觉得:其实“家丑”只是相对的,因人而异,根本就没有严格的界定,更没有“不可扬”一说。

不信您看看“家丑不可外扬”的下半句就知道了......

俗语大全家丑不可外扬:俗语家丑不可外扬(2)

为什么家丑不可外扬,下半句告诉您答案

据说,北宋年间,在怀化村有个叫于成功的退休老知县,70多岁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

按当地话讲,就是嘴碎;就是爱嚼老婆舌,长的短的,高的矮的,里的外的,一嚼便嚼个没完,而且总喜欢将家里的事情往外讲,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好的坏的,一讲就是半天,还乐此不彼。

这一天,于成功照旧约上了附近的张老头、王老头、李老头去河边大槐树下下围棋,一局战罢,于老头的话匣子便就又打开了:

“我说,今天可有什么新闻吗?”

于成功饶有兴致地问着各位老头,意思是说:总不能天天揪着我一个人唱单簧吧,你们也总得“意思意思”吧。

张老头“心领神会”,当即便开口说道:

“听说昨晚上村西头的张老太太又和她老拌了两句嘴!”

王老头闻言,接茬说道:

“这有什么,我昨天去村东头遛弯的时候,还看见刘老头与一个不相干的老太婆为了抢路边的石凳,吵得不可开交呢!”

“且!俗,太俗了!”

王老头的话音刚落,李老头立刻不屑地插言道:

“俗不可耐也!拌嘴算什么,吵架又算什么,昨天晌午我可是在村南亲眼看见村痞莫连城与人打架呢,打得可凶了,棍棒都用上了!”

“是吗?”

于成功一听来了劲,意有所指地问道。

“当然,我亲眼看到的,难不成还骗你们不成!”

李老头一脸严肃地点了点头道。

于成功忽然哈哈一笑,拍了拍王老头的肩膀揶揄道:

“下次这种事,记得叫上我们家老大。”

“为什么?”

李老头不解地询问道。

“哈哈,你有所不知,我们家老大打架可厉害了,经常在家打老婆,打孩子,拳打脚踢,有几次都差点把俺家的大孙子给打死了!”

于成功大笑着说道。

“哈哈哈!”

张、王、李三老头笑得前仰后伏。

......

俗语大全家丑不可外扬:俗语家丑不可外扬(3)

三天后——

怀化村发生了命案:

一个壮年农夫被人打死在了田中......

县老爷立刻把怀化村所有人全都召集到了打谷场上,开始训话:

“各位乡民,今日在怀化村北良田中发现了一具中年男尸,系被他杀,经查明是怀化村村民廖丛凯......望有知情者提供线索,本县自有重赏!”

嗡——

县老爷话音刚落,打谷场上的众乡民便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

半晌之后,张老头、王老头、李老头忽然自人群中走出,一步三回头地来到县老爷跟前,附耳道:

“我们怀疑应该是于成功家大儿子干的!”

县老爷闻言,眉头微皱道:

“有何证据!”

李老头不慌不忙地说道:

“于成功在三天前曾对我们豪言:他家老大脾气很暴躁,很会打架,动不动便打老婆,揍孩子,有几次还差点把孩子揍断气了——”

张老头、王老头也跟着帮腔道:

“是啊是啊!大老爷,于华龙(于成功大儿子)长得很魁梧,经常在村里打架,听说村里的年轻人都被他揍遍了,有时候他连老人都打......村里的狗见了他都会绕道走!”

.......

俗语大全家丑不可外扬:俗语家丑不可外扬(4)

县老爷听完三老头的陈述后,轻轻地抚了抚胡须后道:

“也就是说,你们怀疑于华龙杀人,都是道听途说的流言......并没有真凭实据?”

张老头、王老头、李老头几乎同时点头道:

“流言归流言......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吗——”

县老爷朝三老头点点头,而后对手下喝令道:

“来人,将于华龙抓起来!”

“遵命!”

两个官兵低声应道。

——

可怜人群中五大三粗的于华龙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便被戴上了镣铐,押解了起来。

“大人,冤枉啊,小民没有杀人,冤枉啊!”

于华龙扯着破锣嗓子连声疾呼道。

一旁的于成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他当然知道儿子不可能干出此等伤天害理的事来,看看县老爷身边张、王、李三老头得意洋洋的样子,再想想刚刚他们三人鬼鬼祟祟走到县老爷身边耳语的情形,于成功当即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刻朝着官老爷呼喊道:

“大人!切莫听小人谗言,我家老大是冤枉的,于华龙没有杀人啊!”

然而,县老爷根本就不理睬他,待得于华龙被押解过来后,便又大声对乡民们说道:

“现如今凶手已经抓到,你们可以离开了!”

言毕,他俯身对手下耳语了几句,手下点头后离开——

......

俗语大全家丑不可外扬:俗语家丑不可外扬(5)

乡民们都歇了一口气,纷纷离开......待得人几乎走了一半的时候,几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官兵忽然冲上去将一个壮汉按到在地,并迅速给他戴上了镣铐——

此人正是村痞莫连城。

县老爷缓缓地走到莫连城身边,似笑非笑地喝道:

“你才应该是真正的杀人凶手吧!”

莫连城一脸的无奈,欲哭无泪地狡辩道:

“大人冤枉啊,我一直呆在家里哪都没有去,怎么会杀人呢......您可千万不要以为我在村里的名声不好,错把我当成杀人犯啊!”

“哼!还想抵赖.......脱下他的鞋子!”

县老爷满脸怒容地呵斥道。

“是!大人!”

官兵得令强行将莫连城的鞋子脱了下来。

县老爷指着沾满田泥的布鞋,厉声对莫连城说道:

“你说你哪也没去,为何脚底下沾满了田泥?你以为本县令是傻子吗,其实你早就与廖丛凯因为赌钱结下了梁子,并在三天前狠狠打过一架......”

县老爷一边说,一边将李老头唤到身边对证道:

“老李,那天你是不是看到了有人在村南打架,还用上了棍棒!”

李老头点点头道:

“的确如此,正是他俩!”

县老爷点点头继续说道:

“三天前你没有打得过廖丛凯,吃了亏,于是怀恨在心,便于今天悄悄尾随在廖丛凯身后,趁其不备将他打死在了村北的田间......可令你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行动速度会如此之快......回到家后,你连鞋都没来得及换,便就被我们唤到了打谷场......我说的对吗?”

人证物证俱在,莫连城无言以对,只能认罪。

原来,县老爷早就想好了对策,为防打草惊蛇,才故意将于华龙给抓起来的,等到廖丛凯放松警惕后,方才来了个人赃俱获。

自此,廖丛凯横死田间案,也总算水落石出,结果:莫连城死罪,于华龙无罪释放。

最后,县老爷目光睿智地看着前来感谢的于华龙,又看看一脸尴尬的张、王、李三老头后,意味深长地笑道:

“这就是所谓的‘家丑不可外扬,流言切莫相信’啊,切记,切记啊!”

——

俗语大全家丑不可外扬:俗语家丑不可外扬(6)

总结:以上的故事揭示了为何要将“家丑不可外扬”与“流言切莫相信”连在一起的原因?

很简单: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家丑”,而是“人言可畏”,说白了就是千万不要将“家丑”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给利用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这就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真正意义,不是“家丑”也不是“不能外扬”,而是千万不要让“家丑”成为“流言”传播的发源地,灵感屋......

因为流言只能止于智者,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聪明人!

您看明白了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