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出过几位状元(两张百年放榜名条背后)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段罗君

夏风飞扬,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

待高考结束,等待成绩揭晓的那段日子,对考生们而言期待又不安。

古人“高考”后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蒲松龄曾这样描写考生盼望放榜的场景:“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意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

那么,古时考生们如何知道成绩,“录取通知书”又长啥样?

近日,临安地方史料收藏达人孙飞虎又寻得一“宝”——两张光绪二十九年的放榜名条,背后的主人是一名叫汪凤池的“学霸”。

一起跟随着这两张放榜名条,去感受下百年前古人过五关斩六将的奋斗之路。

浙江上虞出过几位状元(两张百年放榜名条背后)(1)

放榜名条

1】“学霸”汪凤池的放榜名条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临安昌化县有一个叫汪凤池的童生,参加童试。

这里先科普下古时科举。明清时期一次完整的科考,需要经历四次大考,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从家乡到京城天子脚下,一路过关斩将。

童试即童生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考秀才”,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层层考试通过之后,才能拿到“秀才”资格。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20岁开始考秀才,直到34岁才考中。中秀才前,无论应试者年龄多大,都叫“童生”。能闯三道关成为秀才,也绝非简单之人。而对寒窗苦读的学子而言,童试,仅仅是漫漫科举之路的“敲门砖”。

“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意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现在回过头来再感受蒲松龄描写考生盼望放榜的场景时,便不觉夸张了。考生们等待成绩的过程,期待又不安。想必当时的汪凤池,也大抵如此。

成绩揭晓那一刻,官差小吏会将放榜名条送至考生手中,相当于现在的“成绩单”。

不负众望,汪凤池第一关“县试”,考取了昌化县第十三名;第二关“府试”取得了杭州府第四十一名的成绩。“这个成绩在当时来说,算是相当不错了。”孙飞虎忍不住赞叹,用现在的话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至于最终有没有成为“汪秀才”,那就不得而知了。但从童试的前两轮成绩来看,想必并非难事。

2】汪凤池,究竟何许人也

“学霸”汪凤池,究竟何许人?

关于他的真实身份,曾出现过争议。

当时网上拍卖此放榜名条时,对此的介绍是:出生于外交官世家,汪亮钧长子,苏州人,拔贡,历任内阁中书,长沙知府。汪亮钧教子有方,四个儿子都是才俊之士。或举人、进士或拔贡,且都担任过知府,因此有“一门四知府”的美誉。

看到这里,心中不免疑问:江苏人为何会大老远跑到临安昌化参加童试?

对方给出的解释是:清代经常有去临近之地投考的情况,加上其父汪亮钧又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经常将孩子送去新式学堂接受近代教育,年份也比较接近。

但孙飞虎说,此汪凤池非彼汪凤池

热衷于地方史研究的孙飞虎,十多年里一直倾心寻觅和守护临安地方史料,当他看到放榜名条上的“伍”和“宗”字时,便了然于胸。

根据民国十三年的《昌化县志》和民国十一年的《杭州府志》记载,放榜名条中的“伍”指的是昌化县知县伍燮寅(湖南人,光绪二十九年复任);“宗”则是杭州知府宗培(正白旗人,光绪二十九年调任)。“从这两条重要的信息,便可断定此放榜名条的具体时间以及考生所处的年代。”孙飞虎说。

至于汪凤池是谁,在孙飞虎看来,已不是那么重要,“他只是那个年代考生里面的其中一位,他以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了当时的‘学霸’,而光鲜靓丽的成绩背后,是他无数个挑灯夜战以及无数次遭遇挫折后的重新振作。”

浙江上虞出过几位状元(两张百年放榜名条背后)(2)

民国十三年版《昌化县志》

浙江上虞出过几位状元(两张百年放榜名条背后)(3)

民国十一年版《杭州府志》

3】与“放榜名条”的特别缘分

说起来,这两张放榜名条和孙飞虎有着一段特别的缘分。

十多年的收藏,上千件地方史料经过孙飞虎之手:清末著名数学家方克猷匾额、清代乾隆年间昌化籍举人孙汝遐的手抄本、昌化县隆山书院的课卷、不同时期的毕业证书……每一件都在诉说着一段生动往事,一段珍贵历史。

2015年,孙飞虎还在临安一家旧书店内淘到了一份清代“公务员”考试卷——宣统己酉科年一名叫陈善的拔贡试卷。

拔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秀才、举人、进士走的是普通科举流程,而拔贡,就相当于现在的‘保送生’。”孙飞虎说,试卷中的陈善与临安清凉峰镇岭下村村志中的记载相吻合,据岭下村村志,宣统元年(1909年)正是十二年一次拔贡考试年,全县仅取两名,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前去应试的陈善因发挥出色而被录取。

浙江上虞出过几位状元(两张百年放榜名条背后)(4)

陈善的拔贡硃卷

不过,在孙飞虎的上千件临安史料中,放榜名条一直是个空白。

其实,早在2016年孙飞虎便与这两张放榜名条有过一面之缘,可惜,遗憾错失。

时隔六年,当再次遇见时,孙飞虎最终将其收入囊中。

或许,在别人眼里它并没有特别的价值,但在孙飞虎看来,这对放榜名条有着特殊的意义。“放榜名条和捷报一样,都是科举教育的产物,作为一件珍贵的科举文物,对于研究临安昌化地区的教育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放榜名条和捷报有什么不同?孙飞虎说:“放榜名条和捷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放榜名条相当于现在的‘成绩单’,一般是纸质的,相对来说保存也更有难度。捷报的分量犹如现在的奖状,一般是张贴在厅堂最显眼的位置,以示光宗耀祖。”这两张放榜名条保存相对完好,甚至没有张贴痕迹,足以说明古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放榜名条,折射的正是古今学子的“奋斗”精神。

古有匡衡的凿壁借光、车胤的囊萤夜读,今有与路灯为伴的童第周、书桌刻早的鲁迅,和眼下正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莘莘学子,都在追梦的道路上奋斗。

在这炎热夏季,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愿每一位心怀梦想的考生,乘风破浪,不负韶华,都能收获一份自己最满意的“放榜名条”。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