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古城遗址(殷商故都朝歌古城)

朝歌原叫沬乡,又改为沬邑,是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是商朝晚期都城、春秋时期卫国首都,两朝古都。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后改沬邑为朝歌,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后仍袭朝歌为都。虽然朝歌是商朝晚期都城,但朝歌性质属于行都(或辅都),商朝首都还是安阳殷墟。朝歌古城位于淇县城北的淇县古城遗存,原为古沬邑所在地。商朝后期,武丁由西亳迁沬,建立沬都,是为武丁城。

商朝古城遗址(殷商故都朝歌古城)(1)

《史记正义》记载“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后武丁迁北蒙,沬都废置。其后武乙迁沬,文丁又都之;帝乙迁沬,纣又都之。后来殷纣王就武丁城扩而大之,并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为朝歌。商王帝辛时期的都成东有淇河为险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这道城垣南至淇县的常屯村,北至淇县的淇水关,南北五十余里。第二道城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县工业路东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县难关一带。第三道城即宫城,位于今淇县三海村和西坛村一带。

《淇县志》中所说的“淇邑北门出,西过纣王城”指的就是纣王的二道城。纣王的内城即宫城遗址在当地至今仍然称为纣王宫。纣王宫左有宗庙,右有社稷坛,是殷纣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县西坛村就是因村里有纣王的社稷坛而得名。至今遗存的古城垣,部分城墙犹高约10米,顶宽约130米,基厚约150米,城垣东西宽4里,南北长6里,城周20里,总面积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壮观,体现了诗经记载“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纣亡国灭,600年社稷毁于一旦。但战争并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战争结束后,周武王以纣京师封纣子武庚为诸侯,以续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宫室里。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

商朝古城遗址(殷商故都朝歌古城)(2)

武王伐纣

早在三千年前,淇县矗立在淇河之滨。淇县古称沬邑、又称沬乡,因沬水而名。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淇县地处豫北,东经114.17°,北纬35.30°。总面积581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在县城东西两侧越境南下,南水北调工程垮域北上,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诗经·淇澳》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就是淇园美景的真实写照。 淇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幽美的自然环境,引来历代王侯竞相争雄, 在纣王时代,朝歌城非常繁华,历史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武王伐纣,纣王于牧野兵败后,兵撤鹿台而亡。武王克商后,兵抵朝歌,迁九鼎于朝歌。纣都朝歌除史书记载外,还可以证诸淇县古城垣。中国社会科学院夏鼐院长曾说:“淇县古城垣是典型的商城”。

商朝古城遗址(殷商故都朝歌古城)(3)

摘星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