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最值得看的话剧(一部忠实于原著的作品)

孟京辉最值得看的话剧(一部忠实于原著的作品)(1)

孟京辉最值得看的话剧(一部忠实于原著的作品)(2)

三个多小时的话剧《活着》,难免要拿来和张艺谋的电影比,难免要拿来和孟京辉之前的作品比,电影是葛优主演,话剧是黄渤主演,都演的那叫一个出彩儿。

孟京辉最值得看的话剧(一部忠实于原著的作品)(3)

剧情简介: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气死了父亲,妻子家珍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他只能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最后只剩得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自己的一生……

孟京辉说,观众必须对这部185分钟的话剧抱有耐心。“没耐心就别来,该干嘛就干嘛去,来了就得有耐心。你想想,余华那么长时间写了那么多优美的有穿透力的文字,我又排了两个月。你用三个小时,就没耐心了,我打你丫的!凭什么呀?”

孟京辉最值得看的话剧(一部忠实于原著的作品)(4)

在剧本上,这一次的《活着》极大程度上回归了小说原著,甚至添加了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这个角色,由黄渤在舞台左前侧的椅子上扮演。开场的大段独白,白短袖加锥光,让我不由地想起《恋爱的犀牛》:“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令人惊喜的是黄渤的台词,摒弃了观众所熟悉的“话剧腔”,作为开场独白,虽然有些不够抓人,但是在三个多小时的话剧里面,最终呈现的效果是非常具有表现力和不让人生厌的,处理得不错。

孟京辉最值得看的话剧(一部忠实于原著的作品)(5)

在情节线和台词上,话剧完全贴合原著,电影中徐有庆的死是被县长开车撞塌的墙砸死的,话剧中仍保留小说情节,是为县长的女人输血输死的,这一段与后来徐凤霞的死放在一起,非常难权衡,因为都是女人难产大出血,都是在医院,很容易让人出戏。我个人认为,这次徐有庆的死这一段,表现力达到了,但是呈现在舞台上的效果非常差,是全剧的坏点。主要原因是小说里,徐有庆死的时候只有13岁,而且生于灾年,长得很瘦小,像个7,8的孩子,电影中也是这样的处理方法,而这一次到了话剧中,徐有庆的扮演者在外貌上高大,壮实,尤其不能让人接受这样一个人会死于抽血,这是第一点。二是太终于原著了,反而局限于原著,对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徐有庆的性格刻画较少,缺乏铺垫,作为第一个主要人物的离世,徐有庆死得不够好看。

顺带说说徐有庆死后的一个小高潮,就是黄渤砸水瓶子的独角戏,舞台表现力上非常好,表演也到位了,整个戏三个小时,到了一大半的时候还要演员拿出这么大的体力来,不容易。不过也像很多观众说的一样,感觉浅了点儿,为了表现愤怒而表现愤怒,用力去砸什么东西是最简单的方式,老孟应该能想出比嚎叫和乱舞更有力的点子来。之后有一段法语动画片,因为这段动画片,我完全无法给这部戏打分。太跳戏了,什么玩意儿?直接黑场休息两分钟,都比这个动画强,把之前营造的情绪全打破了,一下子感觉自己在livehouse听演唱会,再吹捧“先锋”也无法解释这一段动画片儿。不多说了,各有理解吧,反正我觉得难以接受。后来那只扭动的玩具驴倒是达到了笑果,但是也挺出戏的。

除了徐有庆的死,福贵当兵的一段也差强人意,三番五次地逃跑又被抓回,小品似的抖包袱:“睡也跑不了”,在话剧的层面上讲,十分低级。第一个被枪毙的人,形式上倒是有点意思,但也只是意思意思。春生这个演员的表演差些功夫,跟整部戏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不自然,只有他一个人还拿捏着话剧腔。另一个没演好的角色是开篇的老爷子,跟电影里黄宗洛老先生演得一模一样,拾人牙慧。

舞台的设计不错,算是一个小惊喜,但也没有突破老路,不如前年的《柔软》。影子的运用,灯光颜色的变化,群魔乱舞,大幕布等都是这些年先锋话剧用烂了招数,放到《活着》里,算不上是败笔,只是缺乏了点新意。说实话,作为话剧,余华的《活着》留给导演的空间太少了,其情节太饱满,戏剧性太强,能顺顺当当地把故事讲完,观众就已经看得一愣一愣的了。这一次2013首演的《活着》,孟京辉老师上台来的几句无关痛痒的解读,让人明显看出了这个老一代文青的衰老。接连几年的口碑滑铁卢之后,老孟选择《活着》,大概也是想走一步保守的棋吧。唉,先锋话剧老矣,尚能饭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