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遭受原子弹后苏联的反应(日本是屈服于原子弹)

今年是日本太平洋战争战败、二战投降76周年的日子一般人对于日本为什么会投降,常常以“屈原”还有“苏武”两个中国古人的名字来讨论到底原因何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日本遭受原子弹后苏联的反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日本遭受原子弹后苏联的反应(日本是屈服于原子弹)

日本遭受原子弹后苏联的反应

今年是日本太平洋战争战败、二战投降76周年的日子。一般人对于日本为什么会投降,常常以“屈原”还有“苏武”两个中国古人的名字来讨论到底原因何在。

所谓“屈原”是指“屈服于原子弹”,苏武则是指“苏联动武”。

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牵制了100万日军,对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上的失败,是有巨大功劳的。不过我们中国军队后来,并没有对日本本土实施反攻的能力,所以决定日本投降的最大因素似乎也只有“屈原”与“苏武”。

日军绝大多数的战力都为美军所消灭

实际上,日本早在苏联出兵参战以前,甚至美国B-29轰炸机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以前就已经走向战败。太平洋战争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莱特湾海战和冲绳海战的失败,令日本引以为傲的帝国海军联合舰队早已全军覆没。

所以用“屈原”或者“苏武”来形容日本战败投降的原因,同样与历史真相差距甚远。日本太平洋战争的失败,才是导致它投降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就“打败日本”这点来论,靠着《日苏中立条约》与日本维持中立关系直到1945年8月9日的苏联几乎是毫无贡献可言。绝大多数日军的有生战力都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为美军所消灭。哪怕是英联邦还有中国的部队,在西南太平洋以及印缅战场上给日军带来的兵力折损实际上也高于苏联。

有没有原子弹的投下,或者有没有苏联的出兵,实际上都不会影响日本帝国战败灭亡的最终结局。学者张愿在他的作品《难以实现的同盟:苏联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远东政策1931-1945》中,引用了大量美国的原始档案,指出投放原子弹与苏联出兵东北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促使日本投降,而是要为即将到来的东亚冷战拉开序幕。

为什么日本选8月15日投降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军将士的伤亡,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成功促成斯大林同意于德国投降后的3个月内对日本宣战。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

因为在美国尚未成功试爆原子弹时,光凭美军一己之力也难以对日本本土进行反攻,哪怕是把英联邦与中国的军事力量都投入这场“没落行动”,以日本军民在塞班岛还有冲绳岛两场战役中展现的顽强抵抗态度,这场战争也要持续到1947年才会结束。而且美军的伤亡将达170万到400万,日本军民则是500万到1000万。

可见罗斯福与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对中国,乃至于东欧诸国在主权上的失败,虽然确实有失《大西洋宪章》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实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更何况就如乌克兰裔美国学者浦洛基所言,即便罗斯福与丘吉尔不在雅尔塔会议上对斯大林让步,斯大林还是可以凭借苏联红军强大的装甲部队投入对日作战,抢夺东亚地区的反法西斯战果。

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不具备在亚洲大陆上抵御苏联红军T-34或者IS-2等主力坦克的实力,若不先在雅尔塔会议上对苏联让步,设置红军在远东推进的框架,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T-34

不过这个不利于美国的局势,到了1945年7月16日却有了重大转变,那就是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伴随着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完成试爆,刚上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总算有了一个罗斯福没有的秘密武器,能够遏制苏联装甲大军席卷东亚。所以在原子弹试爆完后的一天,也就是1945年的7月17日,人在德国波茨坦的杜鲁门有了更多的自信与斯大林会面。而在这一天的会晤中,杜鲁门从斯大林口中了解到苏联即将在8月中旬,即8月15日出兵消灭东北日军的计划。

苏联占领北海道的计划

换言之,如果没有原子弹的降临,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日子就是8月15日。两颗原子弹被投放到广岛与长崎,打乱了斯大林所有的战略布局,迫使他被迫提早在8月9日就撕毁《日苏中立条约》,向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南库页岛以及千岛群岛的日军发起进攻。日军部署在我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关东军和朝鲜军,由于主力外调支援其他战场的关系,完全不是苏联红军的对手。

在没有原子弹的情况下,日本不会因为苏联红军对关东军的进攻就放弃本土保卫战,毕竟“一亿人总玉碎”的口号已经喊了出来。而苏联在亚洲大陆上的进攻,也绝对不会打到山海关就停下来。事实上,即便在原子弹被投放到广岛与长崎,并成功迫使日本提早投降的情况下,苏联红军的装甲纵队还是一路推进到了关内的张家口。

如果不是日本提早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然后美军又紧急动员陆战队第1师与第6师抢先登陆的话,恐怕苏联红军一路拿下整个华北平原都不是问题。更让美国难以忍受的,是苏联在占领了千岛群岛之后,还想要进一步染指日本北海道。斯大林以及苏联与日本没有仇恨,进攻日本必须要给苏联人民“一个交代”为理由,提出苏联占领北海道的要求。

这一要求自然遭到美国断然拒绝,因为美国投入对日作战长达4年之久,而苏联却只打不到一个星期,没有一丝一毫参与瓜分日本本土的正当性。尤其是在英联邦,还有参战时间比美国还要久的中国都放弃占领日本之后,美国才顺利堵住了苏联要求占领北海道的嘴。为了进一步威吓斯大林,杜鲁门还一度顺水推舟向斯大林提出让美军在千岛群岛上建立机场的要求。

最终斯大林为了确保千岛群岛完全由苏联控制,决定在占领北海道的问题上向美国退让,确保了美国对日本的单一占领。美国接受苏联占领千岛群岛,除了不愿意为了几座小岛与斯大林翻脸外,更长远的意图是要让日本与苏联之间产生领土纠纷。原子弹的投放,势必将在日本人民心中产生对美国的仇恨,想要避免战后的日本靠拢苏联,让日本与苏联之间产生领土纠纷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苏日千岛群岛的领土纠纷,持续到苏联已经解散了的今天都还没有解决,不过原子弹的投放至少保障了日本列岛的完整。北海道、本州、四国与九州都还在日本政府手里,没有像德国那样分裂。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政府其实还是要感谢原子弹的。


若您还想更为详细地了解太平洋战争,以及日本败亡的过程,可以去观看《太平洋战争三部曲》,这本书深入地解读莱特湾海战、冲绳海战的前后,和日本战败的原因。

在谣言与流言交杂、纷争不断的当下,这部太平洋战争史,除了精彩的历史叙事,一遍一遍敲击我的,是对于人类理性的怀疑,对于陷入集体无意识狂热的恐惧。

读完很是感慨,变革之下,盲动之中,仅仅置身事内,远远不够。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从“主义”到“主意”的唇枪舌战、刀光剑影一刻不止,人类如何新生?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是三思而后行。战争真是一种理性和狂热并行不悖的可怕实践,永远不要放松对日本好战分子的警惕。下方是《太平洋战争三部曲》正版链接,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不要错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