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天生我材必有用)

诗仙李白

前些日子在南通唐闸非遗集市开市仪式上,又一次被一大波的古诗词朗诵深深地震撼了。

难道古诗词也属于非遗文化,跟着去网上查了一下,原来古诗词也属于非遗文化的范畴,看来是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了。

无意中在悟空问答看到一个提问,问题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哪个诗词造诣要更胜一筹。

唐朝是个出才子的时代,各大名家云集,文人墨客数不胜数,个个才华横溢,文章更是各有千秋。历来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干嘛非要分个谁高谁低来。

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天生我材必有用)(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小时候学过的唐诗,大概都浸到骨子里去了,谁都能耳熟能详,谁都能张口就来,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哪个不能随口吟出,倒背如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泰安县)人。唐朝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韵体和谐多变,传世诗文千余篇,被后人称为“诗仙”。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的层层浓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念远方的家乡。

此诗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时特定环境中一刹那的错觉。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刻画了诗人想念家乡的心情。

全诗语言平淡,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儿修饰,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画。明代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天生我材必有用)(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之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兴大发,豪情便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诗圣”杜甫盛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一首《将进酒》,全诗大开大阖,深沉雄厚,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即“劝酒歌。李白这首名篇,大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长安放还后,他到处游历,曾与友人岑勋,元丹丘三人欢宴豪饮。

此诗表达了诗人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贤者寂寞,饮者留名的消沉思想。李白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尽管才高八斗却难以如愿,转而借酒浇愁,以此来排遣心中的压抑和痛苦。

全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天生我材必有用)(3)

“诗仙”即“酒仙”,李白一生放浪诗酒,酒是他消除忧愁的良方,又是他挥毫作诗的引子。“李白斗酒诗百篇”,这篇《将进酒》,酣畅淋漓的抒发了怀抱用世之才而不遇的一腔悲情,吐露了他沉醉酒中的痛苦矛盾心情,展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个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豪迈的诗情和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情悲而不伤,悲而又能壮,读来让人深有感触,同时又具有震烁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