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小时候最惬意的乡村生活文案(创作计划大家谈老城厢)

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可远溯松江,上追华亭,但与近代上海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老城厢当属其一。

当城市日新月异,我们的“家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什么在变,什么没变?纪录片《老城厢 上海的家》把镜头对准上海旧城改造,留存历史,也记录下城市的温度。

《老城厢 上海的家》入选“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优秀提案,解读中国工作室采访了该纪录片导演柳遐和副导演徐巧,讲述这份历史留存背后的故事。

回忆小时候最惬意的乡村生活文案(创作计划大家谈老城厢)(1)

△《老城厢 上海的家》海报

问:《老城厢 上海的家》从题目就能看出,是讲上海的故事,选题初衷是什么?

答: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这是讲上海的“家”的故事。上海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与居住在上海的人们休戚与共。记录上海本土的故事,也一向是海派纪录片的传统。三十年前,早在上海为建设南北高架实现城市拓展而开展动迁工作之初,上海纪录片人就将镜头对准了它,并制作出了纪录片《大动迁》,将上海发展的历史性时刻永久地保留下来,并将第一代上海动迁民众生活与精神的风貌如实而传神地展现给了观众,成为海派纪录片的一部力作。

回忆小时候最惬意的乡村生活文案(创作计划大家谈老城厢)(2)

△《老城厢 上海的家》工作照:纪录片师承会

三十年后,上海市中心城区成片旧居改造迎来了收尾的历史性时刻。经过三十载的岁月流转,上海这项民生工程也演变发展出了全新的内涵,其中涉及的动迁居民、涉及的具体城建规划,也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着显著不同。记录这一时刻,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老城厢 上海的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部纪录片旨在讲述在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上海老城厢居民各自的体味和感受,既展现新时期上海旧城改造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又展现上海普通百姓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呈现人民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问:拍摄中有没有特别的感悟,跟我们分享下?

答:如今,经历一年,《老城厢 上海的家》纪录片终于与观众见面了。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对于纪录片工作者而言,弥足珍贵。围绕七户人家征收展开的纷繁故事和复杂情感,十分考验摄制组:如何将人物与征收地块相互间的关系交代准确,如何将每户人家的故事阐述完整,如何将每户人家的忧欢展现到位,如何使七户人家的命运真实地恰到好处地呈现给观众?在此次拍摄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时时思索着这些问题。如今,当我们回看这一创作过程,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共情力,能帮助我们切实地走近和了解拍摄对象,从而准确地挖掘其身上的情感点,使每个拍摄对象有彼此不同又各自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们也相信,脚踏实地做好摄制的每一步,结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我们期待,这部片子的讲述能为上海的旧改留存历史的纪念。

回忆小时候最惬意的乡村生活文案(创作计划大家谈老城厢)(3)

△《老城厢 上海的家》工作照

问:建筑的一些变迁是不可再现和重复的,请问在前期做了什么特别的工作么?怎么避免错过的遗憾?

答:纪录片的一大魅力就是“实时发生”的动态写实性,而要真正成就这样的魅力,则需要将“实时发生”的动态过程记录到位。这就需要前期、中期、后期,每一个时期的“不松懈”。

前期,我们团队通过前后多次的走访,将这一片老城厢不同的建筑群的区位、特点进行记录,并就建筑特点确定了诸多需要实时拍摄的建筑,包括这一地块上最“豪华”的三层新式里弄与最简陋的搭建蜗居房,最典型的二级里弄建筑与最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富有上海百姓生活气息的各式旧式里弄,还有极富视觉冲击的蜿蜒狭长的老巷弄。

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对于这些老城厢的空镜,无论是拍摄的前期、中期、后期,一直是摄制组的拍摄重点,我们旨在完整地记录老城厢建筑伴随着征收发展而一步步变迁的过程,致力于将老城厢的独特气质通过丰富扎实的空镜呈现给观众,也致力于将征收过程中居民与居所之间深厚的情感展现给观众。

问:老城厢不算是一个新题材,《老城厢 上海的家》团队在什么地方做出新意和亮点?

答:上海的旧城改造其实是个老话题,它是伴随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漫长浩大的工程。当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一命题,该如何表达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意?为此,摄制组进一步深入了解发掘了上海征收的全新理念——不是一味地拆房屋,也有因地制宜地保护历史建筑。这就为我们的记录打开了另一扇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窗口——丰富地挖掘与呈现这一地块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气息的建筑,向观众传达,它们都将通过文保的方式,在征收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修缮。这一地块的历史文化,就这样与城市新时期的建设自然而巧妙地承接起来,既增加了本片的历史内涵,又提升了旧改的现实意义。

同时,在拍摄手法上,此次拍摄较严格地遵循纪录片“客观记录”的原则,在全片的对话场景中,摄制组均不做介入,让拍摄主体之间完成对话,使纪录片更具客观性与写实性。

回忆小时候最惬意的乡村生活文案(创作计划大家谈老城厢)(4)

△《老城厢 上海的家》剧照

问:老城厢具有上海文化特色,这是优势,但也很可能对不了解不熟悉的受众造成距离感,请问对此有什么思考?

答:上海的旧城改造是在上海市多个区同时展开的,此次我们团队关注的征收地块隶属于上海市市中心的老城厢。老城厢是基于上海这一开埠城市独特的城市发展史而延伸出的独有的地缘概念,它是指相对于上海租界的华界部分,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我们记录的是“上海之根”。位于此处的豫园,每年的灯会,是上海人代代相传的习俗,人山人海看灯赏玩更表达着上海人对老城厢深深的眷恋。这样的地方,自然承载着一代代上海人深切的地理认同,是上海人称之为上海人的来时之路。

将上海新时期的旧城改造与上海历史发展而来的老城厢本土概念相结合,既使上海旧改有了更为厚重的历史底蕴,又使上海老城厢与上海新时代发展有了全新的“碰撞”。虽然这部纪录片有鲜明的海派气质,但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海派气质恰恰也可能使本片在传播中独树一帜。

问: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从选题来看,老城厢的变迁和保护是很精彩的故事,也因其文化传承、城市变迁等元素,具备国际传播的潜力,请问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有怎样的思考?

答:老城厢的变迁和保护是精彩的中国故事,为了讲好这样的故事,最关键的便是内容,“内容为王”在任何时候也不过时。而好内容则源于拍摄过程中一步步的稳扎稳打。为此,摄制组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回忆小时候最惬意的乡村生活文案(创作计划大家谈老城厢)(5)

△《老城厢 上海的家》工作照

在拍摄的最前期,摄制组人员多次对本次拍摄的旧改地块进行实地调研。第一轮一一走访了这一地块七个居委的每一位书记,穿街走巷,可以说是将此次征收的老城厢区域里里外外走了个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细致地听取居委书记就工作地块的阐述与介绍,第一时间记录下可能的拍摄点和拍摄对象。随后,团队更深入到这一征收地块的居民中,进一步挖掘不同居民背后的故事,初步选定了重点的18户人家,进行二轮的比较判断。在前前后后接触走访了100多人后,最终筛选出8户人家进行跟踪拍摄,到剪辑环节,又精挑细选,最终7户人家进入成片。

通过这7户人家在征收过程中跌宕起伏的命运,实现以小见大地展现此次旧城改造的真实景象。

+作者:

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张向阳

特别鸣谢导演柳遐和副导演徐巧对本文的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