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哲学精髓(世界哲学史施杜里希)

黑格尔的哲学精髓(世界哲学史施杜里希)(1)

黑格尔的著作是哲学史上最为晦涩难懂的文献之一,一位美国的批评家这样写道:“它们是令人费解的伟大著作,因为文体简洁而抽象,因为里面充斥了大量的哲学术语,还因为他对所有的哲学原理所作的过分夸张和谨慎的界定,这一切都使他的著作变得更加晦涩艰深。”叔本华写道:“读者(通过康德)被迫认识到,晦涩的东西不一定总是毫无意义的,于是那些无意义的东西就以晦涩的陈述作为一种掩护了。费希特在这方面是第一人……谢林也不甘示弱……而最为厚颜无耻的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洞的和疯狂的词组,以前只在疯人院里才能见到的事情,如今终于在黑格尔的身上发生了。”至于是什么动机使得叔本华如此得夸张,我们在进一步了解叔本华的人格特征以及他的个人命运之后就会明白了。之所以说这是一种极端夸张,是因为黑格尔的著作和康德的著作一样,它们也证明了,“晦涩的东西并不总是毫无意义的”。不过有一点是应该承认的,当一个事先没有心理和知识准备的读者第一次阅读黑格尔的著作如《精神现象学》时,面对黑格尔的那些令人头晕目眩和眼花缭乱的概念堆砌,他会感到不知所措的。

为了回避困难,我们可能只想选择黑格尔著作中那些容易理解的部分,比如他的历史哲学,在其中他举出了一些具体的历史事实,因而比他的著作中的那些较为抽象的部分如逻辑学就更为直观一些,但是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如果这样做,我们不仅不能对黑格尔的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还会获得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黑格尔的著作的整体特点以及他之所以仍然能够对当代产生一定的历史影响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他能够把他的那些原则应用于个别的历史材料之中,而恰恰这些原则本身就是他的著作中的精华部分,他将这些原则应用于整个存在之中,应用于世界历史之中。在下面的叙述中,我们将尽力避免黑格尔式的冗长的表达方式,目的是试图阐明黑格尔哲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由黑格尔发展出来的技艺精湛的辩证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统一结构。

黑格尔辩证法的直接历史先驱——除了黑格尔给以高度评价的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思想之外——就是他的前辈费希特和谢林的思想,在前面叙述费希特和谢林的章节中我们没有涉及他们的这方面的思想,目的是想在这里把他们放到一起加以讨论。

在费希特的知识学中,当他试图从一种最高原则中推导出整个世界的内容时(对费希特来说,这与意识的内容具有同等的意义),他的出发点是,第一步,自我设定自身。但是,仅仅有自我的设定并不能发展出宇宙整体,还缺少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因素,还缺少一种促成发展的条件,也就是缺少自我的对立物。因此,费希特又指出了第二步,自我设定非我。紧跟着第一个设定(正题)之后就是第二个设定(反题)。自我与非我并不能作为相互排斥的对立物永远存在下去,还需要第三个命题,在其中正反两题的作用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它们将不再相互排斥(合题)。

谢林在他的自然哲学中特别强调了对立性这个概念,他试图证明,不仅仅在人的意识中,在自然中,比如磁和电现象,能动的进程是在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的作用下才会实现的。

黑格尔在充分肯定费希特和谢林的历史功绩的前提下又超越了两者,黑格尔与费希特的辩证法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黑格尔特别强调了合题这一概念。在费希特那里,合题的作用在于使正题与反题在相互限制的作用下达到相互抵消。在黑格尔那里,合题不是限制正题和反题,而是“扬弃”(aufgehoben),这个德语词含有三重意义,一个意思是“废除”(比如废除一项法令);第二个意思是保留(比如我为你保留某个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不是消除某个东西,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使某物得以保存;第三个意思是“举起”,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正反两题将不再显现为相互排斥的对立面。(顺便提一下,我们在前面叙述印度佛教哲学的辩证法时也已经指出了它与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之处。)

要想举出能够表明这种三级辩证模式的意义和益处的实际例子并不困难。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科学研究中,当我们在对某个人或物或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时,我们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从正题走向反题,为了获得一个不偏不倚的结论,我们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一种妥协。这表明,我们的思想也要经历一个辩证的过程。但是,事物的真正的发展是否也遵循这个原则呢?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难道不是经常出现“理性的愚蠢和善良的不公”的现象吗?历史上某个新出现的运动不是常常首先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后又突然发生骤变并走向相反的一面吗?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相互对立的力量在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一种平衡,在这种平衡中,两个极端的方面都保存下了某些东西,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东西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了。

黑格尔哲学的特点就是,它不仅把辩证法看作是一种逻辑学,看作是我们的思维形式,而且还把辩证法看作是一种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自我运动的真正形式。此外,它还想证明:我们的思想的自我运动和现实世界的自我运动基本上(甚或完全)是同一个过程。

黑格尔的哲学精髓(世界哲学史施杜里希)(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