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指出,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加快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条宽阔的大河,只有持续注入活水才能在时光的隧道中奔涌不息。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不仅需要守正,也需要顺应时代不断创新。

青年,是屹立于时代大潮前端的波涛。新时代的青年们出生在崛起的中国,成长于繁盛的中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用青年的眼光、青年的思想和坚定的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次又一次在年轻群体中掀起巨浪。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1)

汉服复兴,博物馆出圈,《只此青绿》成现象级爆款......这届年轻人,越来越“传统”了。6月,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文化传播中心,把目光聚焦在成都一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青年身上,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这座城市的多元包容为他们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让他们的作品绽放出别样的风采,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新时代青年 传统文化,在成都会碰撞出怎样的奇妙火花。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2)

点击进入今日《成都日报》↑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3)

记者:从你们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实践,谈谈你们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表达?

林晨(旁白: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有太多的光环笼罩在林晨的舞蹈职业生涯中,这一切光环背后是日积月累的热爱、汗水、伤痛和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后重新建立的信心。)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4)

24岁的时候我才得到演舞剧的机会。

我曾经在春晚舞台上表演了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舞蹈,传统文化对中国舞蹈和舞者而言,是根,更是底气。正是有了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才会促使我们创作出精神内核丰富的艺术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文艺工作者们再根据这些灵感一点点去丰满,最后呈现出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舞蹈作品。

潘乃奇(旁白:在黑龙江长大的姑娘来到成都写川剧,这似乎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戏剧性的事情。在潘乃奇的身上,有着许多光环——舞台剧编剧、导演、制作人、评论家……但她不满足于此。潘乃奇用她的先锋意识,在戏剧阵地不断创新,接连创作出了多部精品。)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5)

2008年,我在北大的百年讲堂看了川剧《欲海狂潮》和《红梅记》的演出,觉得特别有意思。川剧跟我以前看的昆曲、京剧都不同,它给人一种烟火气和自由的感觉。这也是我后来开始川剧创作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川剧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与生俱来的烟火气。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川剧讲普通人的故事,很多小人物在川剧中有自己的故事和光芒,我觉得这是川剧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一直以来,很多行业内的专家都评价我的作品是具有先锋性的。我的观点是川剧艺术需要创新性继承和多元化传播。什么叫创新性继承?我认为一方面是我们要抓住川剧的本体,守住基本的特点和艺术特色。但是时代在进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要去创新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

现在我还跨界尝试沉浸式戏剧,沉浸式戏剧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在演员身边看表演,也可以和演员互动。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沉浸演艺架构师”。沉浸式戏剧的创作和演绎,除了需要编剧、导演外,还需要整体架构。比如项目开始的时候场地如何搭建,中间如何分表演区、游戏区等。如果只是单纯做一个编剧、一个导演,是很难将沉浸式演艺项目落地的。所以这就是我下一阶段会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

冯淅(旁白:《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一路唱响》《开播!情景喜剧》……毕业后就在北京从事影视行业工作的冯淅,曾参与制片了多部“爆款”综艺。多年的从业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影视制作经验。去年,她跟随团队从北京来到了成都,开始书写属于成都的故事。)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6)

综艺是一类偏向于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在我看来,在娱乐性很强的综艺里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是每个生产内容的人都在探索的课题,我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广义的命题,并不是只有穿上戏曲服装、穿上汉服才是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其实和“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在各自岗位上辛勤耕耘、创造美好生活,这源自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这就是最好的一种表达。

焕焕(旁白:来自成都的“95后”焕焕,是中国第一位还原《山海经》角色的摄影师。“九尾狐”“鲛人”“夫诸”“婴勺”……在她的镜头下,《山海经》中的神兽一个个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人们眼前,它们或忧郁、或空灵、或冷清……网友们纷纷点赞:曾经觉得《山海经》中的世界虚无缥缈,没想到合上书本还可以看到这些鲜活的神兽形象。焕焕说,她从未想到自己的作品会串联起这么多人的“山海梦”,她会把这个梦一个又一个编织下去。)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7)

我主要拍摄了《山海经》、“十二花神”和“二十四节气”。这些作品灵感都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我用了拟人化表达方式,将大家熟知的传统文化用镜头展现,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为什么想到还原《山海经》中的角色呢?小时候,奶奶常在睡前给我讲一些神话故事,故事里有九个脑袋的蛇、三只脚的鸟,还有长着人脸的神兽……长大后,我才知道这些奇妙的故事源于《山海经》,好奇心一发不可收拾。我是一名摄影师,所以我就尝试用镜头讲述《山海经》的故事。

我记得拍摄第一个关于《山海经》的作品是2017年的夏天。有一天我去书店看到了一本有插图的《山海经》,一翻开就看到了“乘黄”的插图。插图上的“乘黄”,全身雪白,背上长着三角形的长角,当时“乘黄”的拟人形态瞬间就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尝试着用3D打印做出乘黄的角,准备好服装,去都江堰取景拍摄。后来,拍出来的作品我特别满意,原来竟然真的可以把书上的神兽还原出来。这也让我下定了决心:我要用镜头为大家讲述《山海经》。

我拍一个作品时间不等,基本上都需要两个月左右,时间最长的要半年。前期我会花很多时间研究角色,制作服装和道具。比如我在拍摄“夫诸”时,用3D打印技术做出四根雪白的鹿角;在制作浑身长着鲜艳羽毛的“毕方”的服装时,我用了上万根羽毛一根根地染色、拼贴、缝制……可以这么说,我为每个神兽都私人订制了一套造型。我希望我的作品是既基于古籍记载,又具有现代美感的。

张翔(旁白:故宫中轴线、岳阳楼……你能想象这些高大伟岸的建筑,在方寸间被重新搭建吗?你能想象这些精妙绝伦的榫卯结构,在手掌心中再现熠辉吗?张翔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专家教授指导下,还原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模型设计全部采用真实建筑图纸进行开发,历时七年,完成了包括北京中轴线在内的近300款传统建筑木模型的设计与开发。接下来,张翔团队还准备开发都江堰二王庙、廊桥的建筑模型。他说,想让更多人看到、了解成都的古建筑。)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8)

我的创业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在创业第二年厂房就失火,一切重来,那个时期真的非常困难。实话实说,最初还是蛮动摇的。因为古建筑木模型太小众了,前期完全无法盈利。时间和金钱成本都非常高。坚持下来是因为当时就一个想法:做下去,让中国有一个真正做古建筑木模型的知名品牌。我始终坚信,中国建筑一定会让世界震惊,也会引领新的世界潮流。

在我看来,中国古建筑最大的魅力是在于古建筑本身的诗意和温暖。中国古建筑基本都是木质结构,这与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温润的品格相关,所以中国人对木制品有着天然的感情,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古建筑最大的魅力。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9)

记者:千百年来,成都既传承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又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成都兼收并蓄的包容力与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塑造出城市多元包容的气质。能不能分享这给你们的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带来了怎样的滋养和助力?

林晨:我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对这片土地由衷地热爱。我表演过很多和四川、成都的历史文化有关的作品。四川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古蜀文化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四川省歌舞剧团一直致力于挖掘四川和成都的文化元素,并通过舞蹈展现出来。我认为,舞蹈是世界上最让人有共情力的艺术之一,所以我想通过我的舞蹈语言对外讲述四川和成都的故事。在我看来,这就是对它们最好的创新。

潘乃奇:我在黑龙江长大,我的少年时期是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度过的。长大后去了北京读大学,在北京,让我对戏剧有了初步的认知,学到了很多专业上的知识。后来就来到了成都,成都是让我获得了成就感和价值认同的一个城市,所以对我而言,这三个地方代表了我人生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次新的生命的获得。

我为什么会选择来到成都呢?我小时候看过温瑞安写的一部武侠小说《两广豪杰》,讲述了很多关于成都的故事,看完我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去浣花溪边看一看。2006年的冬天,我第一次来到了成都,来了之后我发现这里在严冬竟然到处都是绿色的。这让我感受到了成都特有的生命力和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

冯淅:我在成都看到了两类不同的人,一类是从一线城市来到成都的人们,他们的工作节奏在快慢之间不断转换。一类是成都本地人,他们的特质就是慢悠悠的。成都本身的悠闲、惬意、不慌不忙,和当下城市飞速发展的现状,都影响着每一个在这里的年轻人。我想,没有哪个地方比成都更适合做都市生活内容的综艺了。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综艺、影视作品都选择到成都取景拍摄,我认为首先,成都既有满足现代作品的都市感,周边也有美不胜收的川西风貌、雪山、竹海等自然景观。另外,成都能够满足录影需要的录影棚越来越多,产业服务的条件越来越好,“熟练工”也随之越来越多。过去做相关产业服务的可能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横店、象山等区域,随着成都的拍摄条件越来越好,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选择成都。

我们团队是如何讲述成都故事,如何创新表达天府文化的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讲述成都故事一定要选好一个适配的载体,在这个载体之内我们再去讲如何表达、表达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强行输出。不适配的载体只会起到反作用,对作品本身也是伤害。我们兴文要做的就是把这个“载体”找好、培养好,市场上项目很多,项目本身的内容是否适配成都故事和天府文化、是否有周边衍生价值、都是我们会做具体评估的重点。我希望我们传递的天府文化是自然根植于每个故事本身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同和有效传播。

接下来还将推出哪些和成都相关的作品呢?在综艺方面会继续围绕“歌声和笑声”两大主题做内容,我觉得这也是最贴合“成都气质”的选题,此外,我们还准备参与一个与北斗卫星有关的影视剧项目——《苍穹以北》。整个北斗最后的组网是在成都完成的,这也是原汁原味的“成都故事”。

焕焕:《山海经》描写角色时,一般都有一些地点特征描述,我会根据这些特征去寻找拍摄地。拍“应龙”时,我在浣花溪寻了个假山。拍“肥遗”时,我选择了乐山一个带小瀑布的山洞。让我特别骄傲的是——我身在四川,四川有山川,有河流,有草原,有内海……是自然风光资源宝藏,所以很多时候我不出川就能找到很契合的拍摄地。

我一直在思考用镜头讲述古老的古蜀文明。其实《山海经》中的很多故事都和古蜀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目前已经着手准备拍摄古蜀文明了,希望可以通过我的镜头语言,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三星堆、金沙,了解璀璨的古蜀文明。

张翔:我之前在北京的工作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往上走,我在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做一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回成都是因为这里最适合自己,我觉得成都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城市,既有休闲安逸的生活,又有年轻向上的活力。安逸生活才容易有好创意,我们团队很多火花都是在河边茶铺、小巷美食中碰撞出来的。

之前做了很多北方的经典建筑,其实南方的建筑文化和文物也很独特。目前的计划是完成故宫项目后就找成都的古建筑进行开发。我们已经找了二王庙的图纸,应该会很快落地实施。另外,可能不久,我们会在成都打造一个“中国乐高”大楼,里面都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模型,我想到时候一定会很壮观。

新青年的出现(对话新青年这届年轻人)(10)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卢星宇 实习记者 吴雅婷 泽登旺姆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鹃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