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先进典型事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爱国主义先进典型事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1)

爱国主义先进典型事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2)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

主要事迹:

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延伸阅读: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钱学森,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爱国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1960 年 11 月 5 日上午九时许,“东风一号”导弹从我国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它的成功发射,对于新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东风一号”同时走进人们视野的,还有它的技术负责人——钱学森。1935 年,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的钱学森考取公费留学,远渡重洋,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35 岁的钱学森已经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 年 5 月,钱学森收到了一封来自万里以外的信件,信件内容是邀请他回到中国,领导航空工业的建设。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

1955 年 10 月,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作为世界著名的火箭与导弹专家,钱学森带领他的团队肩负着为中国造出第一枚导弹的重任。而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要造导弹这种尖端武器,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发展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就得靠自力更生。此时,钱学森率领的团队,大多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他为此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正是这部经典著作启迪了第一代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历经九年时间,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导弹相继发射成功。

1970 年 4 月,由钱学森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钱学森的建议下,我国在 1992 年选择了发展神舟飞船的载人航天之路。从内蒙古着陆场回到北京的杨利伟,专程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老人报到。此后,每一位从太空凯旋归来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报告好消息,直到钱学森去世。钱学森作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自立自强和爱国奉献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国人,也凝聚成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爱国主义先进典型事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3)

两弹元勋

邓稼先

主要事迹:

邓稼先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

延伸阅读:

1924 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48 年,他远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邓稼先信守了他的诺言,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他毅然踏上了归国之路。当时,有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 20 年也造不出原子弹。顶着重重压力,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上万次的计算,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敲开了中国人自主研制原子弹的大门。邓稼先常年身处核弹试验的第一线。上世纪 70 年代,有一次氢弹的空投试验出现了事故,为了查明原因,他毅然走进了那片意味着死亡的荒漠,因此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身体日渐虚弱的邓稼先,后来被确诊为直肠癌。1986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病逝,享年 62 岁。

爱国主义先进典型事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4)

“两弹一星”元勋

郭永怀

主要事迹:

1960 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 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郭永怀担任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4年 10 月和 1965 年 5 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原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1965 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延伸阅读:

在我国 23 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里,有一位科学家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他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郭永怀。郭永怀心有大我、以身许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09 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1941 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留学,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四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一直是埋藏于郭永怀心底的愿望。

1956 年,郭永怀夫妇回到了阔别 15 年的祖国。回国后的郭永怀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尖端领域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培养人才就成为了郭永怀的头等大事。

1960 年 5 月,郭永怀调到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长,担负起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时的工作地点海拔 3800 米,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因为缺少设备,郭永怀就和同事们手工制作烈性炸药。这种具有高腐蚀性的炸药极不稳定,很容易爆炸。一次意外,郭永怀的五位同事在制作炸药的过程中不幸遇难。1964 年至 1967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爆炸成功。可以说,郭永怀和他的同事们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了我国国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此后,郭永怀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试验工作。郭永怀常常往返奔波于北京和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

1968 年 12 月 5 日凌晨,郭永怀从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赴北京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 59 岁。正是依据这份郭永怀用生命保护的重要资料,在他牺牲的 22 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

1970 年 4 月,由郭永怀参与设计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他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爱国主义先进典型事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5)

脱贫榜样

黄邦善:冬瓜种植开拓脱贫致富路劳祥先:付出汗水终见彩虹~陈华芳:用心“编”出致富路莫祥和:酿出甜蜜 收获祥和迟之强:勤劳双手 摆脱贫穷困扰

爱国主义先进典型事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6)

来源:市国资委人才办、共产党员网

编辑:何庆秋

审核:黄鹏辉

爱国主义先进典型事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7)

中共灵山县委宣传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