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高层次人才云招(一个长三角小城的引才经)

长三角高层次人才云招(一个长三角小城的引才经)(1)

2017年11月26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古镇香山路。 (视觉中国/图)

要不要自己带被褥?

住的地方水电费怎么缴?

生活补助怎么发放?

应对着学生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度过了一个炎热而忙碌的7月。

7月初开始,一千七百多名大二、大三的学生陆续抵达南浔,一个浙江北部的江南小城。

他们都报名了南浔区人社局组织的见习实训基地提升营,除了部分学生在政府部门实习外,多数人都去了区里的企业。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安排实习岗位外,人社局还提供了配套福利:免费餐饮、免费住宿,每月还有1500元消费券。

这个夏天,全国有1076万名大学生毕业,比前一年增加了167万人,这也是第一批00后进入职场。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6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9.3%,处于今年以来较高水平,“青年人就业压力大”。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南浔区的制造业企业正经历着招工难。

多位企业人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在招聘时都感受到了应届生们的新变化:半数以上会选择考研、考公,打算找工作的那部分人,对薪资水平、工作环境的要求都提高了,他们并没有“必须要找份工作”的紧迫感,而是更倾向于“慢就业”,慢慢考察,直到找到满足预期的工作。

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引才,学校也想把学生推向社会。面对学生们的变化,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站到了一起。

南浔区人社局一名负责人表示,实习基地的计划试图在企业和高校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招聘季到来前,就能同南浔的企业建立联系。

“抢人大战”提前开始了。

从招毕业生转向招实习生

“你们那儿真像宣传的那么好吗?”2022年6月初,南浔区人社局团队到湖南工业大学进行校招宣传,两位学生走近南浔的摊位,向他发问。

学生一个是云南人,一个是海南人,此前都还没到过浙江,更别说是湖州,一个离学校近千公里的小城市了。

近些年,南浔区人社局会带着本土企业“走出去”,到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高校宣讲,招引当地人才。

通常,在关于南浔的介绍中,地理位置会被放在首位。要是打开地图,就会发现这个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江南小城处于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它在的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交界。

从南浔到杭州、苏州约40分钟车程,到上海也只需要1小时。再过3年,沪苏湖铁路开通后,到上海就只需要20分钟了——这往往是宣讲中的一个重点。

经济上,这是个制造业发达的江南小镇,是近代丝绸工业的发源地,曾有“富甲南浔”之称。2021年,南浔区的GDP为529亿元,和周边地区相比,就没那么亮眼了。

城市知名度不够高,在外地宣讲时,南浔区人社局工作人员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等到学生大四毕业时再去宣讲,吸引他们到此前甚至都没听过的地方工作,没那么容易。“老师们在下面听着,都点个头、对我们很客气。但现实不是老师来,是学生来。”

浙江海顺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海顺公司”)的人事行政主管钱云峰参加过人社局组织的毕业生招聘会。在他的感受中,过去的毕业招聘收获不算理想。在一所学校宣讲后,他通常能收到二三十份简历,之后,他会通知应聘者们到南浔面试。即便是公司报销路费,能来的通常也只有五六人,“最终愿意留下来的更少了”。

在钱云峰看来,学生就业会首选老家或是学校所在地的企业,要是在那些企业应聘成功,那到南浔来尝试的可能性就不大了。而那些想在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学生,他们的最优选择往往是上海、杭州等知名度更高、机会更多的大城市。

钱云峰觉得,南浔具有长三角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但也会带来本地人才流失的情况。他自己就是南浔本地人,高中同学在大学毕业后,大多去了上海和杭州。留在南浔的,基本上都去了银行、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留在本地企业工作的同学很少。

而南浔又十分急迫地需要人才。

“缺人,特别是研发岗的技术人员。”南浔区数家企业的人力都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了目前招聘的困境。在南浔,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一千多家。产业集中在生产电梯、电机、电磁线和木地板等传统制造业,近年来也正发展光电通讯等新兴产业。

“提前抢人”的想法,来自人社局领导向区里关于招聘难题的一次汇报。还在湖南校招时,团队接到局里电话通知,既然外地学生不了解南浔,对宣传也半信半疑,那不如政策就再往前走一步,在毕业季到来前,先让他们来实习,亲身了解南浔。

半个月后,这一设想落地。在正式发布的宣传中,南浔区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提供不少于5000个实习岗位,还有配套福利:免费餐饮、免费住宿,每月还会发放1500元消费券。

“这5000个岗位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在此后的媒体报道中,5000这一数字都被作为亮点放入标题。南浔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要是按每家规上企业招聘5名实习生算,就超出这一数字了。”

长三角高层次人才云招(一个长三角小城的引才经)(2)

2021年10月4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古镇。南浔是近代丝绸工业的发源地,曾有“富甲南浔”之称。 (视觉中国/图)

企业缺人,高校“推人”

计划推出后,6月末,南浔区人社局由局长带队,前往成都、重庆两地和高校老师交流。在人社局一位工作人员的感受中,相比宣传就业政策,此次座谈会的内容更吸引高校。

老师们都在为怎么提高就业率发愁。在当时,有学校就业率还没到50%。老师们也交流起在学生工作上的误区,“他们觉得以前没从学生的角度做工作,等学生快毕业再去告诉他们要去就业,已经听不进去了。还是需要从大二大三开始引导,等到毕业时,他们自然就会有找工作的急迫感”。

2022年7月8日,南浔区在主场举行了实习活动开幕式,邀请117所高校前来。除本省高校占一半外,东北高校来得最多,黑龙江有6所高校,吉林5所。

牡丹江师范学院也收到了由浙江省人才市场发来的邀请函。学校的自贸区学院副院长王丛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学校第一次接到这类邀请。在以前,通常都是各地人社局带着企业到高校宣讲,现在南浔“变了打法”,人社部门“反客为主”,邀请高校上门了。

牡丹江师范学院派出了7人,在参加活动的高校里算是“阵容强大”,除了一名系主任外,其余都是二级学院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副院长。“学校很重视这次交流的机会,我们也想让孩子们到经济更发达的地方长见识。要有机会,还能留下来。”王丛民说。

王丛民介绍,牡丹江师范学院的生源,六成以上来自黑龙江本省。0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都还算过得去,不着急赚钱养家,家长们也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在这些背景下,王丛民观察到,“慢就业”“懒就业”的现象也愈发明显。特别是疫情后,家长们更希望孩子找一份安稳的体制内工作。对毕业生自己来说,他们也不再急于找工作将就,“不工作,父母也能给他们生活费”。

“我们不能错过了这趟车。”王丛民设想了实习项目的效果,能提前把学生们“推”到企业里体验,说不定他们会发现去企业工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发布会结束后,老师们到与学校专业对口的企业参观。在一家木地板生产企业,一边参观生产线,伴着机器剧烈的轰鸣,王丛民扯大了嗓门,问起一旁的人力主管,企业具体招收哪些岗位的实习生,数量有多少,希望能谈长期的实习计划。

学校想把学生推入社会,企业又苦于“引不进”。在学生就业上,企业和高校有了一致的目标。

“以前是企业挑员工,现在是学生挑企业。”浙江尤夫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培训部部长褚海弘做了十余年招聘工作。她明显感觉到,近年的招聘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对工作环境、薪资有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双休,“如果公司单休,那就很难招到人了”。

“有个别应届生一上来就说对薪资的预期是几万。”南浔区一家生产汽车模具的企业人事经理韦春菊有些吃惊,在他们公司,新入职的研发人员算是学徒,工资在5000-6000元之间。

即便招到了应届生,也需要操心对方有很快就跳槽的可能。7月26日,韦春菊刚给一名入职不到半个月的22岁应届生办完离职手续,毕业一个多月,这名毕业生已经跳槽三次,即将入职第四家单位。

这名应届生所在岗位是研发,刚入职的两三个月需要下车间学习,今年赶上长三角酷暑,浙江的最高气温在40℃以上,车间温度高,她感到无法适应。离职谈话时,她告诉韦春菊,自己“毕竟还年轻”,想多看看别的机会。

在和其他企业交流后,韦春菊发现,年轻人频繁换工作的情况并不罕见。“太难招了。”这次的实习生招募活动,她向人社局上报了20个岗位。

至于王丛民的任务,则是先让校企间的桥梁通车。这次南浔区的见习实训活动推出的时候,学校已经放了假。他打算,等下学期开学,再向学生好好推介,至少,得先让学生们迈出体验这一步。

不止一地集中招实习生

作为被争夺者,学生们自己如何看待这份实习?

7月11日,在新顺公司会议室里,南方周末记者问起两名在此实习的湖州学院大二学生,毕业后是否会选择去企业工作。话音未落,他们很快给出答案:要考研,提升学历。

10分钟前,坐在同一间会议室里的钱云峰刚表达过他的期待:“说实话,我们还是倾向大概率能留在企业的。等实习完,拿到毕业证就入职。”

钱云峰提到,前些天山西某二本院校几名学生申请来实习,他们已经考上了研,来实习是想在入学前的假期找点事干。培养实习生要耗费不少精力,如果学生实习完走人,对企业来说并不划算。钱云峰回绝了他们的申请。

打算去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下降了不少,在各地参与招聘会时,褚海弘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她回忆,几年前,招聘会现场人挤人,一个宣讲位上有不少学生排队投简历,而现在,来招聘会的学生本就不多,“一大半都在准备考研、考公”。

褚海弘所在公司,在这次实习活动中,招到了4名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其中一位大二学生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自己来实习的初衷,工科生本科阶段少有锻炼机会,而自己暑期回山东老家也没什么事,刚好看到南浔项目,就打算来体验一个月。至于毕业后的规划,读研还是工作,“现在没想这么多”。

公司担心他们适应不了集体宿舍的生活环境,还特地为他们定了宾馆住宿。褚海弘觉得,即便到企业工作并非他们的第一选择,这次实习还是可以让这成为备选方案。“至少创造了一种可能性”。

学生们“想得不多”,企业和地方政府却都在引才上“卷”了起来。

重庆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李天洋结束了在南浔的活动,就要直接赶往下一座城市,参加当地的引才宣传活动。

他明显感受到,原本校招有明显的两个高峰,每年九、十月份的秋招和次年三、四月份的春招。而现在,几乎每个月份都是招聘期。甚至学校在6月30日开展的2022届毕业生补录招聘双选会,2023届已经可以作为“提前批”参与。

关于这场双选会,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的报道中提到,中国联通湖南分公司在这次招聘中除签约2名2022届应届毕业生外,还和5名2023届毕业生达成了就业意向。新学年还没开学,网站上面向2023届毕业生的企业招聘公告,已经超过了100条。

各地政府提前吸引准毕业生的方式各有不同。

湖州市中心城区吴兴区推出了“考研新城”项目,邀请高校学生前往备考,提供自习教室和宿舍的服务。吴兴区人社局人才科科长李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批被考研吸引来的学生,也许会在考研成功后离开,但也可能会选择留在湖州发展。在考研期间,人社局还会穿插进招聘会、大学生政策宣讲等活动。

提前招聘实习生的方案也并非南浔独有。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和湖州同样受到周边一线城市“夹击”的广东东莞,也在2022年提出了“十校百人”实习项目,计划邀请100名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学生前往实习。

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家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项活动有171所高校的四百余名学生报名,最终确定了100名学生加入到25家企业实习。实习生们的工资待遇,最高月薪有1.6万元。

姚家庆介绍,这次实习生招聘的重点对象是技术工程师、研发技术人员。东莞正处于制造业转型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东莞出台了大量人才政策,计划未来3年投入103.6亿元用于人才工作,力度之大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即便如此,在周边的广州、深圳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下,还是面临引才难的问题。

在姚家庆看来,这次的实习计划算是“非常手段”,“在夹缝中生存,需要‘错位’发展,在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上更进一步”。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杨蕊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