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狮舞艺术特色 河北非遗系列之

徐水狮舞属于北狮,素有"北狮之宗"美誉。

是我们河北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

徐水狮舞艺术特色 河北非遗系列之(1)

200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狮舞保护单位为保定市徐水区文化馆。

徐水狮舞艺术特色 河北非遗系列之(2)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每逢过年过节,舞狮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

徐水狮舞艺术特色 河北非遗系列之(3)

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都有祥瑞的意思,从菩萨的坐骑到屋门的石雕都是它们。

从而在舞狮活动中人们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徐水狮舞艺术特色 河北非遗系列之(4)

狮舞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

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也各有不同,更是异彩纷呈。

徐水狮舞艺术特色 河北非遗系列之(5)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一直有着舞狮的传统,村里最老的舞狮传人说,据记载是从1927年开始,当时人们用最简陋的柳筐糊上彩纸作狮头,而建国初期已经在全国闻名。

徐水狮舞艺术特色 河北非遗系列之(6)

自从20世纪60年代北里村分成了南北里和北北里两个村之后,两村的狮舞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狮舞有文、武之分,经过多年的历练,北里狮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武狮"表演风格,模仿狮子的行为举止,形成了狮吼、狮跳、狮卧等四十多种狮舞招牌动作,被业内人士称为"北狮之宗"。

徐水狮舞艺术特色 河北非遗系列之(7)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

狮舞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

徐水狮舞艺术特色 河北非遗系列之(8)

舞狮也是中国节日的传统庆祝方式,甚至在古代婚嫁中家长也会请舞狮队为自己的孩子庆祝。舞狮已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甚至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庙会上也会出现舞狮。


内容参考360百科

图片来自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