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园的初印象(芦芽生嫩叶老区展新颜)

今年6月,国家乡村振兴局、财政部联合发文,对2021年安排中央专项公益金补助支持40个欠发达革命老区进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江苏省灌云县申报的“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经过逐级遴选,顺利获得资金支持,5000万元项目资金已于7月份拨付到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茶园的初印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茶园的初印象(芦芽生嫩叶老区展新颜)

古茶园的初印象

今年6月,国家乡村振兴局、财政部联合发文,对2021年安排中央专项公益金补助支持40个欠发达革命老区进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江苏省灌云县申报的“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经过逐级遴选,顺利获得资金支持,5000万元项目资金已于7月份拨付到位。

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涉及灌云县两个镇共5个行政村——龙苴镇的石门村和南岗镇的王范村、许相村、张兴村、马蹄村,总面积3.2万亩,总人口1.52万人。龙苴镇和南岗镇地处灌云县西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均以芦蒿等蔬菜产业为主导。两镇也同样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两地牺牲的烈士人数累计超过330人,属全县最多。

尽管“十三五”时期的帮扶项目已经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新鲜蔬菜短暂的保质期和由采购商主导的定价方式,仍是制约老区菜农增收的主要原因。作为中央专项公益金首次在江苏省确定的乡村振兴补助对象,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进展如何?在跨镇、跨村统筹推进老区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进行了怎样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创新?日前,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深入示范区建设一线,一探究竟。

畅通销路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12月15日,灌云县南岗镇许相村的芦蒿种植户朱占虎,请来工人在自己承包的日光温室大棚内,将当天采收的芦蒿按照每包20斤的标准打包,并将一包包芦蒿整齐摆放在大棚入口,静待采购商上门。

尽管每年12月到来年春节前是反季节芦蒿的销售旺季,但当天朱占虎接受的一包芦蒿的批发价只有30元,相当于每斤1.5元。而在大城市的农贸市场,每斤芦蒿的零售价通常高于3元。“往年,一包芦蒿能卖到50元。拿到城里,一包的售价能高达110~120元。”朱占虎说,如今每包30元的价格能让他保本,也许再过几天,年底假期临近时,售价能再涨一些。但他等不了,“芦蒿讲究鲜嫩,如果现在不卖,过几天菜烂在地里,就无法销售了”。

从朱占虎的日光温室大棚出发,沿着新修建的笔直村道往南行驶约800米,就来到了一处施工现场。这里是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芦蒿产业基地的入口。南岗镇副镇长胡恒兵正和许相村党支部书记许国春一起,在现场了解建设进度,为将于第二天(12月16日)在这里修建的芦蒿产业基地大门作准备。

南岗镇和龙苴镇都属于《灌云县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确定的灌云县西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均以发展芦蒿、番茄、芸豆等设施蔬菜产业为主导。

围绕产业富农,带动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是灌云县委、县政府对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给予的期望。

图为灌云县2021年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公示图 (张伟伟 摄)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助农增收依然是核心。”灌云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邱伏兵表示,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将通过打造芦蒿产业基地,实现农产品产、供、销全流程可追溯管理,借助完善的冷链物流和自主销售团队,畅通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对接市场,探索增收的新路径。

“正在建设的是一座保鲜库、一间农产品分拣和销售市场以及一个智慧化管理中心,预计明年1月建成。”许国春说,这三栋建筑建成后,将对带动增收发挥大作用——有了保鲜库,行情差时农户就可以把蔬菜存起来,等行情好时再出售。而蔬菜分拣和销售市场提供的定级服务,则有助于品相好的蔬菜瓜果进一步买上好价钱。在智慧化管理中心,农户可以在大屏上看到自己种植的蔬菜在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农贸市场的批发价,了解价格走势,并通过在自己手机上的操作,同时进行线上和线下销售。

智慧管控 把增值收益留在农村

“智慧化中心建成后,我们还将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省去中间商,老百姓都很支持这个项目。”胡恒兵介绍,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共有41个子项目,其中16个子项目的建设任务由南岗镇承担,除了智慧化管理中心,还包括村内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农房立面改造、环境卫生治理、新建改建日光温室大棚等多项工作。

从事农业产业帮扶工作多年的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斯勇,被选派参与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他介绍,示范区的芦蒿产业基地将建设芦蒿种苗扩繁基地、冷藏库房及配套设施、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包括智慧化管理中心、农产品分拣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并通过全流程可追溯的智慧化管理模式,帮助农户和村集体增收,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

芦蒿产业基地各项设施建成后,在生产环节,包括种苗、土壤、大气等各项信息都将传入智慧化管理中心,对于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防治等各类问题,农户可以通过手机在线提问,由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根据详实的种植数据进行分析,提供精准帮扶和指导。在销售环节,农产品价格等信息也将汇入智慧化管理中心,农户可通过手机实时了解行情,进行交易,基地也将通过自有的销售团队和物流团队,帮助基地农户直接对接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尽可能把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户和村集体。

从智慧化管理中心的搭建,到自有营销团队的培养,再到冷链物流及配套设施的完善……畅通农村特色产业直接对接市场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前期资金投入有限,我们会把(智慧化管理中心)端口留下来,先把主体功能建起来,之后再扩充相关模块,陆续完善。”邱伏兵说,基地将通过打通市场、畅通销路的方式,帮助农户逐步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以前比较注重招引外部资金参与扶贫项目,而现在我们更注重以内外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服务群众。这次示范区建设让我们酝酿多年的想法有了启动资金,希望通过政府的前期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赵斯勇说,芦蒿生产基地的各项设施由政府部门出资建设,由村集体担任运营主体,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提供种苗扩繁、农产品定级和质量检测等各项服务。

“根据我们(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关团队)多年到外地考察的经验,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一个基地只要能与三到五个采购商,最多不超过十个采购商,建立联系之后,就不需要再外出跑市场了。那时,只要有货,就会有采购商主动上门。”赵斯勇认为,要想实现增收,仅靠对接市场还不够,关键还在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而提高附加值不仅要在品牌营销上发力,更要实实在在地提升产品品质。“政府部门不用‘指导’农户具体种什么,而要通过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帮助种植户掌握行情走势,了解农产品定级标准和质量安全的检测指标,帮助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生产方向。”

创新机制 汇聚区域发展合力

在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立项时,灌云县乡村振兴局从南京市请来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对示范区进行整体规划。目前,示范区芦蒿生产基地所涉及的南港镇许相村、王范村以及龙苴镇石门村这3个村,已经联通了灌溉水渠,铺平了运输道路,共新建115个由村集体所有的日光温室大棚、改建65个村民自有的日光温室大棚,园区内水电管网的铺设、绿化工程以及农房立面改造等项目也按照统一标准推进实施。

邱伏兵介绍,为了给示范区内跨镇、跨村建设的项目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做到“遇事有人管”,灌云县乡村振兴局计划从各相关镇、村抽调干部,组建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管委会,让村干部以兼职的方式服务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内各项设施的管护、运营以及产业发展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

确定了产业发展的路径,如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邱伏兵表示,在推进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灌云县通过开展干部培训等方式,提升镇、村干部服务村民的能力和水平,并提出明确的考核标准压实责任,引导村干部通过举办宣讲会、公示规划图等方式,向村民详细介绍示范区的建设内容和目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胡恒兵说,为了确保所有项目如期完工,南岗镇专门成立了10人组成的工作组,每天深入全镇4个入选示范区建设的村庄,现场了解项目进展,向群众宣讲项目建设情况。日复一日的密切沟通,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信任度。

示范区内的村委会活动室和智慧化管理中心也将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赵斯勇介绍,园区将以村委会活动室为平台,借助互联网等技术,邀请省、市农技专家结合智慧化管理中心储备的各项农业数据,为村里的乡土人才在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乡土人才也将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为农户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园区还将通过打造村民文化广场、建设村内小公园、免费为村民修建房前屋后的小菜园、推进“厕所革命”等方式,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营造整洁的人居环境,激发村民自觉维护村容村貌的内生动力,带动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以前推进扶贫工作,主要通过单一的项目,探索精准的减贫机制,关注带动就业的人数和增收情况。”邱伏兵表示,而此次申报创建示范区,则要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在保障农户增收的基础上,关注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营造优美的村居环境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新修建的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芦蒿产业基地大门 (李俊宇 摄)

12月16日,芦蒿产业基地的大门悄然矗立在许相村的村口。数周前,赵斯勇和村干部一起与附近村民就大门修建事项进行了多次协商。眼下,与村口相连的通村公路,串联起正在修建的保鲜库、智慧化管理中心,以及许相村、王范村、石门村内相继完善的农业设施、文化广场和小公园。

不少路过的村民会对着基地大门拍照、留念。邱伏兵看到此景,欣慰地说:“希望将来村民走出这扇大门时,能骄傲地向亲友介绍,自己来自全县独一无二的芦蒿产业基地。而走进这扇大门时,能有回家的感觉,就是走进了‘自己的基地’。”(记者 张伟伟 徐清子 通讯员 傅校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