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怎么来的(商河鼓子秧歌的前世今生)

文|庞佃军

商河鼓子秧歌,一个承载了65万商河人集体乡愁的特色文化符号,一项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

鼓子秧歌组织严密、粗犷豪放、昂扬向上,被誉为“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是“山东三大秧歌”之首,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商河鼓子秧歌成为济南市唯一入选案例项目名列山东省三大案例之中。鼓子秧歌何以能给一个县戴上如此瑰丽的“王冠”?偶然重温《商河鼓子秧歌赋》,一句“阡陌之歌,当风而吹”,陡然揭开鼓子秧歌“舞美商河,少笑盛景”前世今生的别样图谱。

商河鼓子秧歌怎么来的(商河鼓子秧歌的前世今生)(1)

商河,曾为黄河故道经略之地。《诗经·商颂》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记载,玄鸟所生即商族的始祖契,商河县志则记载,此“商”即今天的商河。考证其由来,历史上黄河曾流经商河县境,先后断续1500余年,河道极为混乱,经常数道并行,初因地属商族,故称“商河”(汉代以后因许商治水称许商河,今俗称大沙河),隋置“滳河县”,在原“商”字左边加水字旁,河县同名,自宋代以后,河涸县在,“商河”二字专作县名,沿用至今。

由商河至滳河,再由滳河复归商河,不离不弃、如影随形的始终是商河人民的阡陌之歌、大河之舞。唐代沧州刺史薛大鼎以五言《许商河》如是记之:“洪流入海地无波,百姓欢呼麦丘坡。犹恐甘棠遭败剪,嘉名永锡许商河。”

商河鼓子秧歌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繁荣发展至今,关于其源流,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结论趋向于三种,即“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目前“抗洪”说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舞以蹈之、歌以咏之,一句“百姓欢呼麦丘坡”,极生动地展现了商河人民战胜洪水之后万人踏舞庆祝丰收的狂欢。

“黄河文化育中华,齐鲁大地一奇葩。

鼓子秧歌震寰宇,气壮山河舞天涯。”

1992年,时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贾作光先生为商河鼓子秧歌欣然题诗如上。

商河鼓子秧歌以其气壮山河的艺术魅力令人迷醉。近年来,商河鼓子秧歌日臻昌盛、完美,在国内外举行的各种比赛中,商河鼓子秧歌先后荣获几十项大奖。1955年、1980年两次组成农民鼓子秧歌队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均获优秀奖,2008年、2010年两次参加中国秧歌节,分别荣获优秀奖和最佳风采奖。

“跑场”作为传统鼓子秧歌表演的高潮部分,因其场阵复杂繁多、变幻莫测,集中体现了一支秧歌队的演出水平与质量。跑场的场阵中有不少借鉴了“四门斗”“八卦连环”“十面埋伏”“闯王进京"等古代战阵,威武雄壮、叱咤风云。“广场阡陌舒广袖,凌波仙子当风舞”,鼓子秧歌“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亦刚亦柔、亦庄亦谐,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别有一番风韵。

商河县委、县政府致力于以特色“非遗”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鼓子秧歌曾先后到韩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余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国内外掀起商河鼓子秧歌“文化潮”。

商河鼓子秧歌演出阵式深得“武圣”兵法精髓,进退攻防有招有式,演出组织又深获“文圣”之妙,礼仪规范中规中矩,一招一式尽显文武之道,一颦一笑洋溢着儒者风范。

商河鼓子秧歌怎么来的(商河鼓子秧歌的前世今生)(2)

2018年,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启动“走近原汁原味的商河鼓子秧歌”大型采风活动,有赖于商河县中国秧歌古村鼓子秧歌代表团路来忠先生的回忆,一句流传经年,近乎失传的秧歌礼语从历史来到今朝:

少笑少笑!——秧歌表演队为首的向迎接者谦虚语。

盛景盛景!——迎接秧歌者为首的向表演者致谢语。

按路来忠先生的解释,以上八字礼语所应用的场景大致是:外出表演的秧歌队由礼官首先向对方迎接的为首长者揖首招呼“少笑少笑”,意思是秧歌队表演水平有限,请观众们少一点取笑,多一些鼓励。而迎接者则揖首呼应“盛景盛景”,意思是秧歌表演只有在过大年这样盛景的情况下才会遇见,这是很稀罕的场面,哪能取笑啊?

谈笑间,礼仪之道如沐春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商河人坚守鼓子秧歌一招一式里文化的“根”与“魂”,如此行稳方能致远。近年来,秧歌古村坚持进行传统秧歌的传承研学,“少笑少笑,盛景盛景”八字礼语鲜活如初。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