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为什么不发动兵变(刘立夫存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

这句话在二程那里就提出来了,但朱熹说得更明白,过去认为这是提倡宗教禁欲主义,遭到非议。后来王阳明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在逻辑上是一种修正。

朱熹的原话是: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如果单独从字面上看,谁都感到有点毛骨悚然,觉得这不是人说的话。因为只要是人,都会有欲望,要是把欲望都浇灭了,那人活着还有啥意思?看来“灭人欲”这个灭字用得太绝对了。但是,如果你结合儒家文化的背景去理解,就不会误解朱熹。

孙立人为什么不发动兵变(刘立夫存天理)(1)

什么叫“天理”?什么叫“人欲”?《礼记·乐记》上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意思说,一个人在外部环境的诱惑下,如果不能自我节制,就会丧失本来的道德良知,穷奢极欲。这本是人之常情。过去说“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两朝”,人在富贵的环境中最容易忘乎所以,骄纵横蛮。孔子的学生子贡做生意赚了钱,他问孔子:“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如何?”孔子回答说:“当然不错。但不如贫穷而快乐,富贵而以礼待人。”孔子说这样的话,确实很高明。

《尚书》里面记载上古时候的圣人舜曾经告诫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危险,道心微妙,只有坚守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这十六个字放在今天还是座右铭,很多书法家喜欢把它送给有身份的人,以示策励。

孙立人为什么不发动兵变(刘立夫存天理)(2)

现在再来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道心,人欲就是人心,更确切一点,天理就是人类崇高的道德原则,人欲就是失去控制的私心杂念。古今中外,节制都被认为是一种美德,是人性的光辉所在,任何一位道德学家都不会鼓励人去满足私欲。为什么?欲壑难填。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正常的穿衣吃饭是天理,老想着山珍海味就是人欲。找老婆是天理,嫌三妻四妾还不够是人欲。

现在看来,“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跟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那个时候老百姓吃饱穿暖都成问题,还灭什么欲!所以,理学家这种话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上层。今天,当我们看到某些名人赚了多少个亿,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还不满足,仍然挖空心思弄钱,最后弄得灰头土脸,想想朱熹说过的话,还真有道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