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英年早逝的11位教授(复旦创始人马相伯)

拿破仑曾经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他说中国是头睡狮,并且说如果一旦醒来,就能主导整个世界秩序的建立,然后这位幽默的法国皇帝还在后面补了一句“万幸,他还睡着”。

我们很多人,其实都听说过这句话,并且在国家危难的时候,经常拿这句话鼓励自己,睡是睡了,我们最起码还是一头狮子。而我们在这近代化的一百年以来,就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唤醒这头狮子,前赴后继,付出了无穷尽的努力。

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马相伯,就是其中的杰出的代表。说到这个名字,你们可能不太了解,但是说到他创立的复旦大学,那就是直到现在都是顶尖的大学。然而他离世的时候,却也像李鸿章一样发出了“裱糊匠”的感叹。

他说:“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能把中国叫醒”,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复旦大学英年早逝的11位教授(复旦创始人马相伯)(1)


花甲之前

马相伯先生出身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要是说他出生有什么特别,只是凑巧的他生于1840年,那个鸦片战争和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开端。和许多神童一样,他也十分聪明。

我们中国,一向不少聪明人。马相伯本来也应该和当时很多神童一样,好好埋头于书本,求个光宗耀祖的官位,但是他志不在此。

五岁入私塾,后来感到私塾先生已经没什么可以教他了,便从老家江苏镇江到上海,寻求更深的学问。这件事其实很常见,但是马相伯特殊在,他那时候只有11岁,还是走过去的。百十公里的路,11岁的孩子,为了求学,他硬生生地走过去了

复旦大学英年早逝的11位教授(复旦创始人马相伯)(2)

马相伯当时还很年轻,作为一个出生在天主教家庭的孩子,他尚在襁褓的时候,就已经接受过洗礼了。因为有这层渊源,马老后来加入了天主教会,成了一名天主教徒,但是在马老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筹集银两赈济灾民,被天主教会幽禁,于是便奋而退教,但是仍然信仰天主教。

在见证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洋人的坚船利炮之后,马相伯深感我们祖国的技术是如此落后,于是便积极响应当时的洋务运动,开始从事外交活动,他的弟弟马建忠也在他的影响下,成了一名著名的外交家。

他先后去过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其中日本的明治维新,西方的科技之花让他更是大开眼界。他已经不满足在器物上学习洋人了,只有在提倡科学精神,自己兴办实业才能让国富民强,但是在当时的体制下,这些都是泥牛入海。

看不惯朝廷的这些蝇营狗苟,他在光绪二十五年辞官回沪,一心研究西方科学。在感慨于西方的科技发达的同时,他也深知自己年岁已大,他感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开始了教育救国的转变。


两度创校

光绪26年,又是一个新世纪的开始,他做出了自己的一个决定,把现在上海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会,作为创办自己理想中的“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规定有剩余就拿来做之后贫苦学生的助学金。

复旦大学英年早逝的11位教授(复旦创始人马相伯)(3)

1902年,正好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在多次交涉不成下,学生们纷纷离校,连一代教育大师蔡元培先生都离职了。而正好马相伯很早就有办一所大学的想法,正愁生源。于是当蔡元培把部分学生介绍给马相伯的时候,两人正好不谋而合。尽管天主教会在此时拿钱不办事,但是在马相伯的多次催促下,还是办出了一所大学,也就是震旦大学院

马相伯任院长,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政策。学校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宗旨,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条件有限,专业简单的分为文学、质学两类,质学就是现在说的科学。不久之后,在马相伯的要求下,学校又分为了文学、致知(哲学)、象数(数学)、形性(理科)四大学科。

复旦大学英年早逝的11位教授(复旦创始人马相伯)(4)

梁启超获知此事后,非常高兴,“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同时还有学生自治,尊重教授,允许结社等一大堆当时非 常开明的政策,受到了学生的热捧。值得一提的是,马相伯还收留了一个“要犯”,因为讥讽时政被抓捕的青年,这个青年的名字叫于右任

也许是这些想法太过激进,天主教会到后来慢慢害怕清政府对于震旦学院的打击和惩处,于是决定把它变成教会学校,要求学生每日做祷告,废除孔子的诞辰假期,也改变了很多马相伯制定的规章制度,学生听后十分生气,有的人甚至摘下了学校的牌子,决定退学抗议。

复旦大学英年早逝的11位教授(复旦创始人马相伯)(5)

已经65岁的马相伯看到自己亲手创办的学校竟然要变成所谓的神学学校,便也在一气之下决定退出。同时在自己好友张謇还有当时总督等人帮助下,再一次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的雏形。

后来马老又做过北大的校长,也参与过辅仁大学的创办,甚至在当南京第一任市长的时候,因为马老已经将家产全部献给了自己创办的学校,连自己的孙女上学都成了问题,门下的学生们见到十分动容,一共募集了万元给马老的孙女,马老接受后又去资助了女子学校。


年近百年,漂泊异乡

一个十九世纪上半叶出生的人,到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老人已经91岁了,在全民抗战的热潮下,他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烈士暮年,壮心未已。可是他已经散尽家财,钱又如何而来?

复旦大学英年早逝的11位教授(复旦创始人马相伯)(6)

他想到了卖字。他在自己人生的最后十年,不断地替人写信,写春联,他一张张的写,一共写到了10万元,全部捐给了我们国家的抗战事业。后来形势急转直下,东北沦陷,平津沦陷,淞沪战役失败,乃至南京大屠杀,国家半壁已经落入敌手,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年近百年的马老看到自己一生的努力还是看不到一丝希望,只能像丧家之犬一样辗转多地,最后竟然跑出了国界,跑到了越南。马老一开始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越南,后来得知自己已经跑出国,竟一下子老泪纵横,他说:“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

他觉得自己就像李鸿章,洋务也好,教育也好,终究还是没能挽救中华的命运。他终于走不动了。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病逝于越南,终年100岁,那时候,距离抗战胜利仅仅只有六年。

复旦大学英年早逝的11位教授(复旦创始人马相伯)(7)


结语:

这件事还有一些后续。

1952年,上海市市长陈毅派人陪同马相伯亲属将越南的灵柩请回,葬在了上海,他的大学的创办地。而在那个特殊的十年里,马老的墓消失掉了

90岁仍然心系祖国,卖字助国,门下弟子有于右任、邵力子、黄炎培、李叔同、陈寅恪等一干大师的马相伯的墓,就这样消逝了,以至于现在很少有人认识他。

《寻梦环游记》里:有的人以为的死亡是肉体的去世,其实真正的死亡,是遗忘。

马相伯在临终之前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他活了一百岁,见证了一百年的屈辱,然后死在了光明的前夜。他说自己叫了一百年也没叫醒,其实他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尽管那时候许多人依旧沉睡,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希望,但是在这黑暗中,总有脚步不断地响起,前赴后继,这脚步声里,藏着中国的希望。

复旦大学英年早逝的11位教授(复旦创始人马相伯)(8)

他值得一个抗战胜利,然而没看到,对于这件事,我很遗憾。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马相伯离世前几天,湘北大捷,他得知后,兴奋异常。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我一直觉得这种高风亮节是如此遗憾

他的心如此炽热,可是他的记忆永远留在了那个黑暗到看不见一丝光亮的时代。


文/枕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