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

盼望着,盼望着,秋天来了。秋风吹走了夏日的闷热,秋雨带来了久违的清凉。

秋天里有笑意,稻儿黄,葡萄紫,石榴红,丰收的喜悦荡漾在人们的笑脸上。

秋天里还有画意,天更蓝,云更白,山墨绿,水清澈,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浮现在踏秋人的面前。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1)

秋天里更有诗意,“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天里,汉武大帝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秋天里,魏武挥鞭,抒发自己兼收并蓄、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里,诗豪刘禹锡展现着自己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秋天里,李清照含情脉脉地倾诉着分别的痛苦和相思的哀怨。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2)

笔者精心选取了杜牧、王维等人的八首著名的秋天诗词,一起来领略诗人们笔下秋天那绚丽多姿的色彩吧:

我是行健不息,一个古典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请关注我,让我们携手在古典文化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一、秋色里,杜牧写出最经典的山色: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3)

石头的小路弯弯又斜斜,远远地通向山巅,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喜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后火红的枫叶胜过二月的鲜花。

杜牧用山路、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些经典景物,展现出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林绚丽秋色图。这首情韵悠扬的秋色赞歌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杜牧豪爽向上的精神和卓尔不凡的才气。

诗的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目前存在争议。在我上学的时候,课本上写的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到底是用“深”字还是用“生”字好呢?欢迎好友发表您的见解。

二、秋色里,乐天描绘最经典的水色: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4)

落日的余晖,铺洒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被映照的一半碧绿、一半殷红。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如此得可爱, 露水就像珍珠一样晶莹,月亮美得像一张弯弓。

唐长庆二年(822年),朝廷内部牛李两党争斗激烈,白居易不愿掺和其中,他自求外任杭州刺史。离开朝廷后,白居易顿感轻松惬意,在赶往杭州的途中,他用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语调、鲜艳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从傍晚到夜里江边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秋色里,王维阐述最幽深的禅意:

《木兰柴》

唐:王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5)

秋日的山顶收敛了落日的余晖,晚霞把金光映照在每一片树叶上,斑斓翠绿的山色分外鲜明。倦飞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互相追逐着飞进山林,傍晚山林的雾气丝丝缕缕飘忽不定。

诗题《木兰柴》中的“柴”字在此处应读zhài,通“寨”,木兰是一种落叶乔木,花朵大且艳丽,颜色内白外紫。木兰柴是一个地名,王维在《辋川集》的序里记载:“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王维作为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特别注重对景物的光与色的捕捉,这首五言山水田园诗色彩亮丽、意境幽美、有动有静,刻画出一幅富有生机而绝美的秋山暮蔼鸟归图。最后一句包含着深深的禅意,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佛理。

诗人裴迪与好友王维一起同游,也写了一首同名的《木兰 柴》: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四、秋色里,杜甫记录最深厚的手足情: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6)

戍楼上传来深夜的更鼓声,路上已经断绝了行人,秋夜的边塞上,传来孤雁的哀鸣声声。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这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兄弟们都各去了一方,家园无存,也无从得知他们死生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是不能送到,何况这频繁的战乱还无止无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率领叛军引兵南下,攻陷汴州,占领洛阳,河北、河南、山东地区都处于战乱之中。唐玄宗逃亡四川避难,太子李享在甘肃武灵继位,是为唐肃宗。

杜甫前往投奔唐肃宗后,颠沛流离在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他的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都已分散居住河南、山东一带,音信皆无,生死不明。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7)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白露节的晚上,杜甫既忧国难,又怀家愁,他对月抒怀,写下这首凄楚伤感的思乡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渲染出战乱时期浓重悲凉的气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引出了杜甫的思乡怀亲之情,由于战事阻隔,杳无音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引起杜甫强烈的担忧,“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表达了杜甫内心的忧虑。

这是一首手足情深之歌,抒写了在兵荒马乱时期,杜甫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关爱、忧虑与思念之情。

五、秋色里,贾岛回忆最真挚的朋友义:

《忆江上吴处士》

唐: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8)

自从你扬帆远航去了福建,月亮是缺了又圆。分别时,秋风吹拂着渭水,枯黄的落叶飘满了长安。还记得在送别宴会的那个夜晚,当时雷雨交加的天气真让人胆寒。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你的消息还远在海云的那一端。

在京城长安的时候,贾岛结识了吴处士(处士在古代是指有才学而隐居不做官的人),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一个秋天,吴处士有事离开了长安,乘船去了福建一带。后来,贾岛思念老朋友,就写出了这首著名的怀人佳作。

贾岛通过对送别时的场景、天气、环境的回忆,烘托出临别时的伤感情绪,表达了他对吴处士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语言生动,笔墨饱满,情感真挚,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怀人佳作。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9)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一联,是贾岛的名句,言简意赅地描写了长安秋天的经典景象,脍炙人口、影响深远,被后来的许多名家所引用、化用。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在《齐天乐》一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朝散曲家白朴在《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化用了贾岛的这一联。

六、秋色里,希文表达最婉约的相思: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10)

白云飘荡在蓝天,黄叶覆盖着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斜阳映照着群山,江水反映着蓝天。芳草无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思念故乡使人黯然神伤,漫长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让人得到片刻安慰。明月楼高,不要独自登楼望远,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期间,西夏李元昊兴兵进犯,西北边境告急。范仲淹紧急入陕,担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与韩琦一起主持西北的防御事宜。范仲淹华丽转身,由文臣改做了儒帅。

范仲淹的学识、修养、素质高人一等,即使改行在陌生的军事领域,他也做得很好。他进入前线,迅速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措施。范仲淹选拔了狄青等一批优秀将领,整编训练了士兵,安抚归顺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使用稳扎稳打的策略,夺回了被侵占的地区,彻底击败了李元昊的入侵企图,稳定了西北边疆的局势。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11)

在西北这三年多的军旅生涯期间,范仲淹写出了他最著名的二首词,一首是《渔家傲》,另一首就是这首《苏幕遮》,开创了宋朝边塞词的先声。

这首《苏幕遮》的上片,范仲淹用绚丽多彩的笔墨,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这些经典景物,描绘了西北边疆秋天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下片借景抒情,抒写了将士们夜不能寐、借酒消愁、怀念家园的思乡怀亲之情。

全词笔力沉雄,境界阔远,低回宛转,却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展现了先忧后乐之人的铁骨柔情。

七、秋色里,朱熹发出最谆谆的劝勉: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人生易老,学问却不能轻易成功,所以,一点点的光阴也不可轻视、不容浪费。还未等到池塘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已经泛起了秋声。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12)

朱熹是不仅宋朝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诗人,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热心于教育事业,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竹林精舍、考亭书院,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我国有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朱熹一人就参与了其中的两个,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修建好了书院,朱熹还亲自订立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的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成为此后700年以来中国书院办学的标准模式。

他的学生概括归纳了朱熹的读书方法,即“朱子读书法”,一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直到现在也有着积极地意义。

宋宁宗庆元年间,权臣韩侂胄执政,朱熹被罢免了官职,他和弟子黄千等人回到福建建阳(今福建南平市)隐居讲学。

一天,朱熹在学堂附近散步,他看到一群少年学子正在室外的池塘边戏耍打闹。当时正值深秋,梧桐树的叶子随风飘落。朱熹想到岁月无情,自己转眼就苍然白发,他不禁感慨万千,随口就吟出了这首诗,后人根据诗意还把这首诗命名为《劝学诗》。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13)

在这首诗里,朱熹老夫子语重心长地劝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应该珍惜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却熟视无睹,总是要等到蓦然回首的时候,才明白、才后悔,光阴已逝,自己却一事无成。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从现在开始,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切莫“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八、秋色里,伟人展示最激扬的豪情: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14)

1925年的晚秋,三十三岁的毛泽东离开了故乡韶山,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中,他又回到了长沙,重游了橘子洲。他面对着湘江上多姿多彩的秋色美景,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针对当时激荡复杂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下片借景抒情,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描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15)

以上八首著名的咏秋诗词,杜牧和白居易描绘了秋天最经典的风景,王维阐述了秋色中的幽幽禅意,杜甫和贾岛讲述了深厚的兄弟情和朋友义,范仲淹表达了边关将士的相思,朱熹发出了语重心长的劝勉,伟人展示了年轻人的豪情壮志。您喜欢哪一首呢?欢迎好友们一起分享、讨论、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