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校园 音乐剧(摇滚学校燃系音乐剧)

作者:徐诗颖

伴随一股摇滚旋风的袭来,百老汇原版音乐剧《摇滚学校》( School of Rock)登陆广州,给春意盎然的都市增添十足动感。该剧改编自2003年由理查德 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执导的同名电影,由著名音乐剧大师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亲自完成。自2015年在百老汇首演后,斩获大奖,巡演多地,并收获好评。该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表示,摇滚可以把人卷进它的节奏和气氛里。事实确实如此,该剧被国内媒体誉为“燃系音乐剧”。即使像我这种对摇滚一无所知的人去观剧,也不会感到隔阂,甚至会被活力四射的肥宅老师和孩子们感染。

摇滚校园 音乐剧(摇滚学校燃系音乐剧)(1)

能够让在场观剧的人产生共情的燃系音乐剧,究竟魅力何在、燃在何处?我认为集中在以下三点:燃在人心、燃起精神、燃出梦想。这三种燃爆,均通过作为希望之光的摇滚照亮并直抵人心,从而让摇滚精神燃烧起来。该剧没有一个人物能成为中心,而是以双线并行的对比叙述法突出小孩与大人不同心理世界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最终小孩的激情和勇气感染了家长和老师,燃出了自由梦想的绚丽火花。

燃在人心:摇滚能走进人心

这群在名校学习的孩子,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优等生。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乖巧,遵照家长的期盼和老师的嘱咐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常春藤联盟高校。在平常的生活里,他们不被允许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听音乐而言,只能听古典音乐而不能听摇滚,因为家长们觉得摇滚会误导和耽误孩子的前途;又比如:当杜威在给孩子上摇滚时,校长突然出现在课堂,给杜威一个“措手不及”。可聪明的杜威,及时扭转情势,将枯燥的数学课上成一门生动有趣的音乐数学课,用音乐伴奏的方式上课,校长课后明确表示,这种上课方式是不被允许的。即使家长和老师极力想防患于未然,可孩子们的心就像深不见底的洞穴,难以让家长和老师摸清和掌控。

杜威的出现,给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自由的大门。与此同时,孩子们的纯真,也给了杜威找到突破困境的出路。杜威在做代课老师前,无钱交房租、被自己创建的乐队淘汰、被唱片店老板辞退……已经逼得他无路可走,而一个阴差阳错的机会让他“咸鱼翻身”,成功建立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少年摇滚乐团,并在一次摇滚大赛中收获了来自家长和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掌声。孩子们的心也被燃烧起来了!他们不愿聆听说教、不愿屈服现实、不愿相信所谓的规则,而希望自由不羁,寻找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这一切,最终得到了小学校长的鼎力支持。校长本是一位严肃之人,冷若冰霜,循规蹈矩,而在杜威邀约的聚会里,终于释放了自己多年因工作而倍受压抑喜爱音乐的心,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并且破例让他们出外秋游。

燃起精神:摇滚不仅是一种流行音乐风格,更是一种精神

该剧分为上下幕,而摇滚成为能将两条双向并行的线索最后产生交汇的引导力量。如果说上半幕是不被理解的时期(如:孩子们将摇滚视为不务正业,老师们将杜威看作异端分子等),那么下半幕则得到孩子们的全程配合以及家长老师的全力拥护(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宣布比赛的优胜方不是这群孩子后家长老师向主办方示威抗议)。摇滚成为了他们思考现实和未来的重要助推器,摇滚精神在其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电影和音乐剧里,杜威都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谁知道摇滚精神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杜威会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往自由叛逆的方向思考。最后,杜威在电影里面提出的结论是:如果想摇滚,就必须要有打破规矩的勇气,你必须对强者产生愤怒。而在音乐剧里,这种对强者的愤怒和反抗力量蕴藏在歌曲Stick It to the Man,即:

不停呼喊不停喧嚣

说出你压抑的烦恼

房间凌乱衣服搞烂

告诉他们你叛逆的决心

把他们的游戏规则彻底推翻!

那些无聊透顶的说教都滚蛋!

调整到最大音量最高的频段!

一起来呐喊!

——Stick It to the Man

(注:由于没有找到英文原版歌词,所以此处翻译来源于演出现场版)

摇滚校园 音乐剧(摇滚学校燃系音乐剧)(2)

“一起来呐喊!”这句歌词共唱了4遍,而且爆发出来的力量随着次数的递增而愈来愈强。在我们看来,摇滚精神在剧里有两层含义:一层代表反抗世俗追求自由的向往,如:在剧中孩子们要在学校和家长规划好通往常春藤的路上前行、接受社会给他们订立的规则以及压抑自我萌动的青春之心;另一层则象征不妥协不服输的坚韧,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带着“我们就是冠军”的信念,杜威和孩子们冒着最大的风险去参加摇滚大赛却没有得奖,不过已经感染了在场的观众(尤其是赶过来首次看孩子表演的家长和老师)。此时他们并没有绝望,而是领悟到摇滚不是为了成绩,摇滚就是摇滚,不能让强者打败自信。于是,他们调整姿态,重新出发,再创辉煌。同时,这也让在场的家长和老师重新思考孩子的成长之路,并高度肯定了他们的逆袭是成功的,为他们的精彩演出感到由衷的自豪。

燃出梦想:摇滚让我们重拾青春,燃出梦想

在这部剧里,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等待发芽的梦想。只是随着年月的增长,梦想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而默默潜藏心底,等待机会让它重见天日。因此,与其说这部剧谈的是梦想,还不如说是聚焦探索如何让梦想实现的过程。

已过而立之年的杜威喜欢摇滚的梦想从未改变,即使中途遭遇诸多不顺,依旧没有磨灭心中的火苗,并通过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摇滚,将梦想燃烧成熊熊火焰,照亮依旧在路上寻找自我的迷惘人群。至于孩子们,家长不惜花费重金来培养他们,老师也严格遵守秩序管束他们,期望将他们塑造成统一的形象:努力学习兼内向含蓄的优等生。只可惜,孩子们的梦想不可能得到倾听,孩子们不能有偏离已被设计好人生轨道的想法乃至行为。于是,在剧中,孩子们唱出了肺腑之音:

Lives won't be the same

With out you here

I'll always be there

If only you would listen

You'd know that I care

If only you would listen

You've raised my voice up

Helped me make it clear

——If Only You Would Listen

摇滚校园 音乐剧(摇滚学校燃系音乐剧)(3)

是的,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相同,没有谁离开了谁就不能生存。孩子们只是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倾听他们的梦想,支持并让这些梦想付诸实践。而这一切,最后是由代课老师杜威,确切而言,应该是一名无业游民发现并逐步引导他们实现。

在另一条对比叙述线中,杜威同样启发校长展现出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原来在校长内心的某个角落里,摇滚依旧为她的挚爱,是17岁那年夏天的初心,能进入她灵魂的深处。在歌声的撩拨下,校长沉浸于回忆从前美好的青春时光,并将压抑喜爱摇滚的心慢慢释放,为我们唱出一首充满深情的Where Did the Rock Go,通过多次提问的方式让我们陷入思考:年轻时我们怀揣的梦想究竟到哪里了?我们有时间静下心来聆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吗?

Tell me where is the passion

Where's the rattle and the roar and the buzz

Where do last year's one-hit-wonders go to

And what happened to the girl I was

Some how I got older year by busy year

Guess the songs kept playing but I didn't stop to hear

All that youth and swagger turned to grown-up doubt

As the world spun like a record and the music faded out

Where did the rock go

——Where Did the Rock Go

整首歌一共出现了4次“Where did the rock go”,每一次的发问深深敲打着我们的内心,到底我们离开最初的梦想有多远?范玮琪曾在歌曲《最初的梦想》里唱过一段歌词,至今仍清晰印刻在脑袋里:“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当看到校长的“初心”随着唱段的深入而慢慢浮现出来时,一丝讶异之余也让已远离最初梦想的我们惭愧!

在剧末高潮,两条对比叙述的平行线产生充分的交集。看到家长和老师一起为孩子们的梦想得以实现而欢呼雀跃的场景,在场的我们也会为之动容。在这一隆重的时刻,我们似乎看见孩子们正在实现家长和老师曾经憧憬的梦想,而这些梦想也正一步步地实现。这一晚,梦想如烟花般燃烧绽放。

整部音乐剧上下幕故事衔接顺畅,改编的歌曲加入了不少流行音乐元素,更为接地气。此外,有些台词还加入了与广州本地人熟悉的地点或事物,使得情节变得更为趣妙横生,拉近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如:微博、微信、老字号莲香楼等。总体而言,音乐与人心、音乐与精神、音乐与梦想,三组看似平凡的关系,在这部音乐剧中通过孩子的自我寻找和自我认同得以充分展现。摇滚改变了剧中杜威和孩子们的一生,也动摇了剧中家长和老师的观念。我相信,也会影响在座的观众,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徐诗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