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小儿常作惊人语)

2016年11月28日星期一

小儿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小儿常作惊人语)(1)

儿子说,他现在穿衣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

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以他现在的体型和尺寸,穿衣服正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难以选择。事实确实如此:前两天我心血来潮,给正在学习篮球的儿子买了一双号称十分专业的运动鞋,儿子试穿之后说,鞋子前半部分的肥瘦没问题,但脚踝部分好像有点紧;此外,总体感觉长度好像也有点大了。我只好如实交代:其实这双鞋并不是“儿童版”而是“成人版”的,因为按照他现在脚的大小,在“童鞋”这个类别中已经买不到大小合适的了,只好在成人的鞋子中选较小号码的;至于儿子所说的脚踝部分有一些紧,则是因为这双鞋子使用了“包踝”设计,更有利于保护脚踝。

老婆说,不但是在购买鞋子上,会遇到这种首鼠两端的难题,其实给现在的儿子买衣服,也同样会面临如此纠结。儿子是个胖子,身高虽然并不比其他同学有明显优势,但对衣服尺码的要求,却要严苛得多:童装中衣长合适的,肥瘦往往难以适应要求;而肥瘦能和他体型对上号的衣服,往往已经超出“童装”的范畴。比如他穿T恤,“童装”中的最大号码都已经无法套上他那圆滚滚的身体。此外,还要考虑目前他正在疯长的阶段,所以在买衣服的时候都要打一定的“提前量”,所以到头来的结果通常是一种无奈的抉择:既然儿童尺码已经不敷使用,那就干脆从成人的尺码中选一些相对较小的吧。

不要以为这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其实这也不过只是一个次优选择,因为在衣服的设计上,成人和儿童毕竟还是有实质性区别的——不仅仅是衣长,更重要的是衣服各部件之间的比例安排上,都是有所侧重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给儿子买成人号码的上衣,穿上去固然衣长、肥瘦可能对上了号,但往往衣袖、裤腿会比他实际需要的长一大截,或者在肩宽方面超出他的实际需求。

因此儿子说他正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还真是挺熨帖的一个比喻。这个本来用来形容“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的成语,移花接木地应用到他的穿衣问题上,十分准确地揭示了他当下在穿衣戴帽方面遇到的实质性困扰。而在我和老婆看来,在儿子的这个成长阶段,为他配置服装鞋履时该采取什么策略,实则更让我们左右为难:不但要为他找到合适的尺码,让他穿着舒服,还要考虑他成长速度的因素,所以最后往往会矫枉过正地“宁买大的,不买小的”,也就是宁可买大一点的,穿的时间就可以更长一些。我想,这也应该是儿子所有同学的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吧。

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很少会意识到,这种基于大人角度出发、自以为是的选择,其实是从十足功利的角度出发的:我们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无非是为了让一套衣服穿得时间更长一点,从而可以节省几个铜板。不过,如果从孩子角度来看,却要承担“总是穿着大一号衣服”的结果。男孩子大大咧咧,对此安排一般不发表意见,逆来顺受或者隐忍不发,总体来看还不会激烈反抗或者“揭竿而起”;但对爱美的女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噩梦,因为“大一号”的衣服,往往意味着看上去很臃肿、不利索,要么上衣裹住屁股,要么袖子掩住双手,要么裤子踩在脚下,总之很难有完全合身的搭配。这对个人形象而言,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减分项”,自然会严重打击其自信心——试看当下中小学生们普遍穿着的松松垮垮的校服,无一被这些正处于“集体臭美意识爆棚”的穿着者们嗤之以鼻、恨不得随时脱之弃之,就可以体会一二了。

对于穿衣戴帽之类,儿子算不上什么“讲究人”,一向没有什么“品味”,也很少提出自己的个性化主张,基本上我们给他买来什么就穿什么。再说,以我们大人的思考方式,给他买衣服鞋子的时候,也很少会征求他本人的意见。所以对于自己以儿童之身却穿上了成人尺码的衣着,儿子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抵触,甚至可以说,他还能从鞋子和衣服的尺码上,体会一种“提前进入的成人状态”的快感和仪式感:虽然我还是一个小屁孩,但我可是穿大人号码衣服的小屁孩呢!

可怜的儿子,恐怕这种“青黄不接”,你大概还要坚持几年。且行且珍重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