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

2021年7月底怡合达“股票代码:301029”上市,从最初的118.68最高到今天88元左右,是否还会下行,得看市;暂市值350亿左右。这个数据给很多还在产业互联网拼搏的平台看到了曙光。但是我们要从分析产业互联网的范本逻辑来进行延伸,通过不同的平台数据展现来全局看产业互联网发展,顺便重点看产业互联网的机会和趋势。

一、怡合达情况,主要数据如下:

1:主要交易额分布: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

2:交易额集采、自制、OEM分布: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2)

3:客户分布: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3)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业务规模:怡合达2020年营业收入为12.1亿元,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9.14%,净利润为2.71亿元,人员规模为1700多人,公司拥有深立得、浦乐丰、苏州怡合达、怡合达智造 4 家子公司,客户分散程度较高,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

供应链情况:怡合达已开发涵盖176个大类、1,404个小类、90余万个SKU的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产品体系,并汇编成产品目录手册;年订单处理量约55万单,年出货总量超过230万项次,90%标准件可实现3天内发货,主要对标对手是米思米。

产品开发能力:针对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以产品标准体系为基础,区分客户应用场景对原有非标准型号产品标准化、对已有标准型号产品系列化和模块化。公司新增开发产品SKU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70%。

2021的半年报数据出来总体还是不错。

那么产业互联网这么容易就获得高估值?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平台情况,做一个比对:

先看数据:

一、以产业资本为主导的上海钢联(股票代码:300226):

十余年来逐步打造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网络综合资讯、上下游行业研究、专家团队咨询、电商交易平台、智能化云仓储、信息化物流、供应链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大宗商品闭环生态圈,并形成了以钢铁、矿石、煤焦为主体的黑色金属产业及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等多元化产品领域的集团产业链。

2015年至2020年,上海钢联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13.57亿元、412.79亿元、736.97亿元、960.55亿元、1225.72亿元及585.21亿元。而钢银电商2015年至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11.97亿元、410.96亿元、734.5亿元、957.15亿元、1221.33亿元及580.4亿元。上海钢联为钢银电商的担保金额逐年增加,分别为6.49亿元、17.2亿元、24.14亿元、34.7亿元及45.34亿元。其中2017年至2020年,钢银电商通过“借钱”获得现金流入分别为32.66亿元、25.78亿元、44.75亿元及55.45亿元;钢银电商实现营业收入占上海钢联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99.25%、99.56%、99.66%、99.65%、99.64%及99.16%。

数据透露了业务本质是金融贸易,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复星对上游钢铁厂的一些资源整合,资讯上来讲也是不错的。

二、1.0转型B2B代表:慧聪“股票代码:02280”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4)

总体销售收入还是不断增加,得益于对买化塑的并表,其中智慧产业群事业处的交易额达到90.5%,其中买化塑的交易量还是为并表主力位置。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5)

预期亏损收窄,其实2021年来看,拿货商城,棉联网,中模的业绩还是不错的,都找到相对稳定的业务场景,唯一未见好转是慧聪网,这块资产还是有的,主要看管理层是否有一定的壮士断臂的勇气和能力,前期负债也处理的基本妥当了。

慧聪的数据本质还是塑化产业买化塑的并表,但是多平台共振来讲还不算成功,棉联和中模,拿货商城的资本化进程,慧聪网的整改重组也值得期待,慧聪将来还是预期看好调整,看好慧聪接下来的发展和机会,毕竟目前估值算是低点了,处理完原有历史遗留问题,很快会形成第二业务曲线,毕竟当年的品牌和流量以及沉淀的数据资产不是盖的。

三、传统线下集散贸易转型代表:卓尔智联“股票代码:02098”

卓尔智联属于卓尔控股旗下的供应链模块。2020年公司营收727.69亿元,同比下降0.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亿元,同比下降1458%,基本每股收益-0.1071元/股。疫情是一个主要问题,拖累汉口北线下实体的收入,但是其三大平台中农网,化塑汇,卓钢链均不在武汉,我们也可以在接下来探讨产业互联网的一些问题来分析原因。

好消息是2021年半年财报非常亮眼,基本笑看千亿规模了.但是还是集中在三大交易板块,其他的产业平台的交易有待完善和提高。

卓尔控股的生态图: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6)

我们看看卓尔的过往,看看并购多平台下的数据转换。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7)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8)

可以看到2017年是卓尔并表的第一年,业绩大量上浮,利润也猛增,2018年随着并购化塑汇开始,交易额继续上升,但是业务利润率逐步下降,2020前后尝试构建的几个平台均未获得有效业绩突破,2021年上半年的交易额上看,有望实现1000亿交易额的突破。但是半年纯利3087万,对比跌了89%,依然未能走出千分之几的利润尴尬。在运营成本,财务成本摊平后,可能还要出现预期亏损状况。

生态圈的价值性未能发掘,但是体系熵增是客观存在,随着疫情的突袭武汉,线下集散又受到一定的波及,加上整个产后也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未定,各平台在多平台互殴中持续流血找盈利模式,千亿明星这几年走的惨不忍睹。

线下传统企业转型最初的并购中农网很成功,但是多次并购后急转向下,这也是产业互联网的最大的通病:过度依赖金融的刺激。

四、产业多平台发展新贵:国联股份“股票代码:603613”

公司定位于B2B电商和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电子商务为基础,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为相关行业客户提供工业品和原材料的网上商品交易、商业信息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服务。

主要服务:

1、通过B2B信息服务平台——国联资源网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2、通过B2B垂直电商平台——涂多多、卫多多、玻多多、纸多多、肥多多、粮油多多提供涂料化工、卫生用品、玻璃、造纸、化肥、粮油产业链上下游的电子商务交易和SaaS服务;

3、通过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国联云,提供各类基于实体经济数字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和云应用服务。销售模式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盈利模式:

通过国联资源网获得信息服务收入,通过多多电商获得商品交易收入;通过国联云获得技术服务收入。在多平台业务横切,底层服务单位共振的基础上来看,单纯的产业贸易价值净利是不大的。但是他在钛白粉波段上,走的不错,所以本来应该是卓尔智联,慧聪的小弟存在,结果成了带头大哥。

数据:

2020年营业收入171.57亿,2019年,71.97亿,利润:2020年 3.044亿,2019年1.21亿。其中涂料交易:涂料化工行业 2020年 11,698,346,649.04,占比:67%。

客户情况: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9)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0)

我们查询了公开的采购商情况来看,仙桃中星,新疆建咨中亿, 张家港恒泰,电力冶金,上海华舟,山东东岳飞达,华为物流,张家港韵宝等...我们没有看到龙蟒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宗商品平台的核心价值还是看上游资源供给。

综合来看,国联股份也在走卓尔智联和慧聪的模式,不断的成立新的事业部门,供应链金融驱动,BUT团队的底蕴和并购联营关联逻辑痕迹清晰,虽然港股和内地市场还是有一些区别,总体上持有还是比较谨慎观点。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1)

五、密尔克卫“股票代码:603713”

数据: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2)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3)

从以上报表我们看到零元素化工交易平台,密克尔卫负责危险品供应链交易,核心竞争力是充分市场化竞争能力,七大集群战略的持续深耕,先进的信息化及智能化管理体系,积极布局核心枢纽城市化工业务站点,通过核心资产的收购和新建,完善全国物流网络,保障了物流服务的高效性及服务质量的可靠性。与国内外众多著名化工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品物流、交易、危废处置为一体的企业全周期经营的服务链条。为各垂直行业龙头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将服务领域拓宽至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芯片半导体、日化、医药、危废领域。公司重视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通过设立内部培训机构“演寂书院”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培训,使在职员工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4)

前五名客户基本是全球顶级的化工企业。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5)

研发投入在行业是比较高,研发人数在供应链这个行业来讲也是在前列。代表企业将来技术驱动的布局和决心。

密尔克卫和零元素相互促进和影响,导致密尔克卫的交易近七个亿,并且利润是比较客观的,在交易平台来讲,7个点的利润率是比较不错的。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6)

(以上数据为参考2020年公布数据,市值截至到2021年9月20日)

如果我们把上图的整体数据一比对,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味道,有喜有忧,喜的不一定将来继续欢喜,我们也看到卓尔智联曾经的欢喜,时间是一个药,可以治病,也可能无法自拔。战略复盘下来,我们自己感受无硝烟的战场。

通过上市公司数据情况和战略打法和布局,展现一下数据结果来看就会很清晰。这个时候我再次分享一点产业互联网的总体打法: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7)

一、上延

我们知道15年发展的B2B大部分属于生产原料的交易,围绕生产资料的撮合交易进行,后来随着业务的深入和对上下游客户的熟悉,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嵌入,逐步切入交易。产生大量的交易额,当然我们也发现利润的波动或者非常的低利率。

这类平台适合部分交易额较小,但是利润不错的企业,比如高新技术,固化业务线的上市公司,通过平台的设立,带动企业原有固化的团队和技术系统改造,同时可以设立上游原材料的竞争力围墙,构建公司稳健的材料供应。

比如金发科技:改性料上市公司,成立易塑家,就是在原有采购能力基础上,构建范用料的交易平台,提出采购既销售,和富士康当年提倡的采销比很相似,自用料和销售同步进行,增加了厂商议价能力,同时对市场的客户需求提出更多把控,还获得不错的溢价。

二、下展

渠道不同层级的价值是有的,但是企业能力在不断发展,渠道层级的信息差在不断缩小。况且大部分产业都在发生供应链供需主导力的转换,也就是由供应主导转变为需求主导。构建销售政策,需求判断,是要渗透到终端一线客户,那么就要加强对市场的判断提高,甚至对产品生产研发的预测等,这里就要提到下展能力。这里面不单是压缩渠道维度,也要对渠道的厚度做出不同的能力。比如我们服务经销商在逐步区域层级降低,我们的客户颗粒度在不断缩小,我们的订单的起订量在下探。那么需求更加完美的渠道管理的工具就势在必行。由渠道管理变为客户订单管理。那么线上化,数据化,自动化,创新化就很重要,体系化工具来提高整体效能。

如果不错的客户体量,那么围绕客户的单个需求,就可以通过供应链的能力来实现多重交易可能。比如,联塑管道有2000家经销商,11万家门店,原有的渠道体系只能触达一级渠道,为了拓展新的能力,构建五金建材平台(增加新的供应链能力),通过SAAS联营,线下中心店,线上直销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服务各个层级的业务体系能力,加大对终端体系的赋能,进一步实现触及不同渠道客户的能力,同时五金建材对客户的拓展,不断定义客户需求,和原有管理实现销售渠道的协同,为集团的产业核心构建很好的护城河。

三、穿透

当实现上延、下展的时候,基本供应资源和下游层级都完成平台体系的时候,对这个产业的各个节点把控度就比较完备了,这个时候我们通过把控产业的关键节点进行更加完善管理,站在产业链的视野看问题,就变得更加清晰。比如哪个节点需要增强研发(比如共同技术底层研发),或者升级服务(比如引入供应链金融,溯源,云仓,无车承运,物联网设备),改善生产模式(自动化设备),改善订单模型,多点突破,也可以构建链接能力,构建生态体系,将会大大降低库存成本和业务交易风险。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8)

比如,建投产融就是把邯郸的紧固件产业看穿摸头,通过地方国企联盟 商业保理联盟 融资租赁联盟 供应链服务联盟 绿色建筑联盟,从产业源头资料钢铁,终端紧固件产品,供应链穿透,信用穿透,产业链穿透,快速实现链上企业获得资金,从采购生产转变成为加工服务的新模式。

四、横切

横切逻辑在于底层建立,公司的底层是什么?其实就是可以成为共同服务的部门,显然技术数据,金融财务,人力,投资,供应链是底层的。构建企业底层,通过不断业务横切,实现底层的成本逐步摊低。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19)

比如,中农网最早的板块是糖,旗下的沐甜科技有当时云南糖网和广西糖网,通过糖的板块构建了全国的产区,销区的物流仓储智蜂物流,完成了技术储备,每年投入上亿,提供从产到端的全线上化交易,不论是质押还是保理,提前交收,升贴水,锁价点价这些产品都是创新的源泉,完善的人才体系培养,构建懂产业,懂产品的团队。有质量的的底层逐步建立。于是在这些基础上,逐步培养和探索业务线上十几个。

当然横切是有禁忌的,中农网是围绕一个产业:农业。大宗物流仓储和快递是完全不一样的,业务交易底层横切必须建立在相似基础上的共振,才有业务横切的基础,否则底层逻辑是失效的。比如化工品和农业也是不能混装的。

5:共振

企业在底层可以协同,业务可以共振,不断添加业务线条,但是很多的风险相互是印证的,很多的业务逻辑是相互相通的,不论是围绕同一批客户的销售不同产品,还是围绕同一个品牌的供应商的不同商品类目,还是相同的风控逻辑,还是一定的资金供给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比如糖的物流和玉米的物流是可以共振的,广西拉进去是猪饲料,拉出来是白糖。

回顾一下,产业互联网从早期的双雄“找塑料”和“找钢网”到今天的结果并不是特别好,2019年前,每年的百强榜的退榜率每年多达30%以上,2020年后,这个格局逐步确立,但是仔细分析,百强的70位后还是变动较大,其中有上市背景的平台比例高达60%多,有“爹”成了产业互联网的标配。

产业互联网目前估值差异巨大。说明产业互联网在二级市场大家的思维看法还没有一致,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逐步完善。

SO,产业互联网难不难?很难!主要是以下五点。

一、完整人才将才难培养,不论是产业人才还是产业互联网人才。

最近我问一个老板,你的接班人计划如何?过后他说了几个人,我说都不行。这些人没有一个接触过技术产品,也没有触碰过集散地业务新模式。他们很难对市场的变化做出有效判断和战场指挥,老板陷入沉思。

再如一个水果三代,非常优秀,他的家族可以把水果种到中南亚,国内线下原有渠道基本在单品可以控价,但是面对社区团购不知道如何切入,于是作为副总裁加入一个当地社区团队线上创业团队,非常谦卑的学习。

所以,如果要熟练互联网产品工具和营销运营可能很快,但是迭代也快,而掌握一个产业情况,可能是一辈子。

二、双轨并行的成本对抗单轨运行的原有体系:

每去一次产业平台,我都会仔细看一下它的业务团队,他们触达客户的工具和方式。当然,我会更加关心平台的主要产品和运营的情况。但是可惜,到今天为止,那些开始就重投入到技术研发的平台,大都过的很艰难,不论是撮合&交易,寄售还是联营并表,不论是全线上化,还是半线上化,都没有一个特别完美的技术产品与业务先匹配,也就是说技术驱动业务的有效模型很少。而平台必须为互联网技术必须准备研发运营团队,从开始就面临双成本并行尴尬局面。

为平台提供服务的体系更少,比如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宝信,企源等,还有中小的SAAS提供ERP,比如LTD,千米等

三、资源的重要性

头部企业有资源的走资源分销就很爽了,只要实现渠道数字化,就是一个伟大的改变,很多创业型企业要想获得合理的资源,真的非常难。现在国企、央企和地方资源性企业,基本都在走合并投资这条路。没有资源的企业,要么被收编,要么团队被整合。

四、流量运营的BUG。

2B的客户数据只有建立在大量的客户数才在系统构建足够的价值,虽然2019年后,产业互联网的趋势之一产品技术能力逐步替代线下业务能力。但是数字化的能力投入较大,时间长,这个趋势就会慢下来。

产业只有实现底层穿透,链条穿透,才可以实现协同。比如实现库存降低,效率提升等。我们知道目前平台的客户的月活跃率是不够的,导致平台的单天有效客户流量很低,加上一些长协订单存在,单个订单非标流程非常厚,就导致效率反而低下。

五、平台组织筹建属于比较复杂系统工程。

平台成立涉及电商公司,联营公司,贸易公司,供应链公司,跨境交易公司,云仓公司,物流公司,物联网公司,技术信息公司,保理金融公司,各地业务分公司,产业横切的不同产品交易模块公司,甚至支付公司,财务公司,咨询公司,这些企业组织结构其实比较复杂的,每一个公司的功能也不同。不同时间端匹配对应业务和公司,早成立浪费企业人力成本和资源,晚建立浪费企业业务成长的机会,所以我们只要一看企业组织就大概知道这家企业的规模和能力,so能够达成类似组织的企业,一定不是短期过程,或者不是一个投机型企业,我们可以去看中农网,铜道控股,欧冶云商,纵购商城等,都是比较完善的业务模型。这些业务需要业务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维度逐步的建立。

另外组织结构的复杂必然带来系统建设的复杂,从OMS,WMS,TMS,商城,CRM,SCM到MES,BBC,APP,PC,SCM,SAAS,API,H5,,结算系统,数据报表,金融系统,财务系统等。总结起来,实施周期长,难度大,过程不太好辨别,稍有不慎重,系统就可能全面推到重来,这个案列太多。最恐怖的是,目前传统企业能够胜任上市公司转型的CTO非常寥寥,建议启动顾问团队陪伴一段时间。

案例是中农网的技术架构,非常复杂,他们技术每年投入近亿元。

怡合达上市以来为什么跌跌不休(从怡合达上市浅看产业互联网的各类市值管理路)(20)

通过主要的论点,在当下有几个是有结论的:

1、上市公司还是要遵循,上延,下展,穿透,横切思维,在没有建立底层情况下,通过供应链金融穿透横切,风控事件较多,黑天鹅比较多,市值表现不太好。

2、横切还是要遵循产业思维,必须具有共同的底层支撑逻辑,否则互联网平台无法形成有效底层支撑(财务,技术系统,人力,投资)共振,亏损的平台在合并报表的道路上,规模的增加会造成规模性亏损而已,这个参考慧聪即可。

3、产业细分在上市企业内部培养的独角兽会增多,但是需要时间,细分垄断比较难度小,但是可以创造效益,除掉资源,也要关注技术产品实现垄断会显的稍微温和很多,辅助加盟,联营,并购控股等手段加快速度.

4、产业数字化将来是资源型企业的标配,逐步实现客户的分层和管理的颗粒度细化,企业以供应推动思维的模式,通过客户直接需求,有效克服扬鞭效应,转化成为需求拉动,一是可快速实现库存的减低,二是实现柔性供应链,三是订单颗粒度降低,将会把风险逐步降低。

5、资金的贩卖贸易金融模式逐步转为数字化协同的模式,辅助物联网能力,交易是交易,服务是服务,资金是资金,互为生态,专业的人作专业的事情,产业互联网这一波靠供应链金融驱动业务方式差不多了。

6、复合型的人才价值度增大,在企业要以阶段性的逻辑去选用留存。

7、业务驱动转化为技术驱动,但是技术投入有个逐步的过程,技术对于密集订单平台价值较大,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必然带来订单的逐步单一和订单金额缩小,那么这块数据就是将来普惠金融的有效模型支撑。

8、协同化工厂 生态打造 数字化供应链&渠道 平台协同是将来较好估值的基础。

9、2021年疫情后,随着社会上游的资源大幅涨价,产业互联网和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会大为增多。

作者:胡汉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