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消失的老街巷 老街小巷长沙向阳院的忆苦思甜会

老街小巷 · 织机街 133 号的故事(四):向阳院的忆苦思甜会,开得哄堂大笑

长沙消失的老街巷 老街小巷长沙向阳院的忆苦思甜会(1)

△ 2012 年,长沙市成功街 8 号大院人的合影,当年向阳院的牌子还稳稳地挂在横梁上。

1973 年,全国有的地方居委会成立了向阳院组织。这是一个居民自治性的群众组织,隶属于居委会,集社会管理、政治教育、治安调解、文化生活多种职能于一身,但主要职能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向阳院管理范围大小不一,大的上百户人家,小的二三十户人家。1974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小说《向阳院的故事》拍摄出同名电影,由于电影的影响,成立向阳院在全国范围迅速形成一股潮流。我所在的居委会以我住的织机街 133 号大院为依托,也成立了向阳院,管辖范围达周围几十户居民。向阳院的牌子就挂在 133 号的大门上。

向阳院委员由各方面代表担任,都是热心人

向阳院成立了委员会,委员由各方面代表担任。何伯妈作为工人代表,当选主任。刘代表、曾四娭毑作为居民代表,段红武作为老师代表,我作为学生代表,被选为委员。

何伯妈原是益阳乡下人,解放前来到织机街 133 号院给唐姓资本家的满女当奶妈。解放后,她成为织机街上红旗织布厂的工人,并在 133 号公馆分得两间住房。她在工厂是骨干。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工厂在农村办知青点,她被选派到点上当管理干部两年,工厂向织机街小学派 " 工宣队 " 队员,她也被选派。那时,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她在街道上被选为向阳院主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刘代表,当时已经 60 多岁,住在 133 号所在小巷的口子上,和蔼可亲,因之前当选过区人大代表,所以,街邻一直都尊称他为 " 刘代表 "。他一直热心于街道公益事业,哪里发生扯皮打架的事,他总是出现在现场进行调解;哪里的路坏了、路灯不亮了、房屋漏雨了,他总是向上面反映,深受大家的爱戴。尽管他已是高龄,大家仍选他当委员。

曾四娭毑担任过居委会安保员和居民小组长,当时年近六十,住在 133 号院的对面,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慈祥老人。她担任安保员时,每天晚上,都要手拿煤油灯,走巷入院,到每家每户的厨房检查水缸里有没有水,以备救火之急需,边走还边喊:" 小心火烛,注意安全,来客报户口!" 她进入委员会,表示居委会加强对向阳院的领导。

段红武老师是织机街小学当时最年轻的老师,也是我的 " 发蒙 " 班主任。她除了教学外,还负责学校的红小兵(后来叫少先队)工作。织机街小学分本部和分部,分部是一、二年级学生上学的地方,就在 133 号院所在小巷的对面。段老师住在小学分部,属于我们这个居民小组的,所以,把她选入向阳院委员会。

我当年只有 12 岁,读四年级,在大人眼中,大概属于根正苗红、听话诚实、在小孩中有威望的那类乖孩子,所以,入选委员。

长沙消失的老街巷 老街小巷长沙向阳院的忆苦思甜会(2)

△过去狭窄的织机街,如今宽阔的人民路。

刘细委员的黑板报 " 出得好,出得快!"

向阳院成立后,在何伯妈家开了第一次委员会全体会议。几位委员,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坐在床边,研究着向阳院的工作。何伯妈对委员进行了分工。我负责宣传和儿童工作。

向阳院在织机街小学当街的围墙上,做了一个黑板报栏。报栏不是很大,大概只有五六个平米的样子。我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第一期黑板报。我从学校拿了几支白、红、蓝三色粉笔,自己从报纸上组织了几篇文章、几条标语和图案,一个下午二三点钟,在刘代表家借了一个凳子,站在凳子上,一笔一笔地写着、画着,独自一人出了一期图文并茂的黑板报。收工时已到下午五六点了。我还凳子给刘代表,他知道我搞完了,不顾灶上煮着饭要照看,高兴地来看黑板报,连连称赞:" 出得好,出得快!" 后来,他逢人就说:" 随什么事交给刘细(我的乳名)做就放心,一下子就搞好哒。"

一个暑假的一天下午,何伯妈要我通知向阳院所有的小学生,第二天上午 9 点自带小凳子,到 133 号院来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因我负责儿童工作,所以,早就对向阳院的小学生有过摸底,一共 20 来名。我迅速通知到每位学生。第二天上午,我组织学生在坪里的荫处坐好。当时是盛夏,但那天正好凉爽,加上院里两棵槐树像两把大伞,遮挡着太阳,坪里只有一些 " 花太阳 "。何伯妈来到学生前,对大家说:"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忆一下苦。" 接着,她给大家讲了她家怎么给地主种地、给地主交租等一些事,还讲了没有饭吃,靠种南瓜充饥的事,她说:" 我天天到菜园去看,盼望南瓜快点长。" 她用手比划着说:" 秋天的南瓜好像通人性,今天这么大,明天就这么大了,长得很快。"

何伯妈讲完这些后说:" 我忆了苦,请大家讲讲‘甜’。" 这下可热闹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 能上学 "" 有饭吃 "" 有衣穿 "" 有零花钱 "。何伯妈听一句,点一下头。突然有一位同学说:" 不劳动。" 大家轰地笑了。这位同学意识到说错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搞军训,要求每人佩有一杆红缨枪

那时时兴组织学生军训。何伯妈向我交代,向阳院也要组织小学生搞军训。要搞军训,首先要求每人佩有一杆红缨枪。红缨枪用木做成,由枪杆和菱形梭镖组成,枪杆与梭镖交接处还挂上一周红丝,梭镖一般涂上银色油漆,表示是金属武器。枪杆的颜色就五花八门了,有的涂红漆,有的涂黄漆,也有涂银漆的。我把这个要求通知到每位小学生。我向父亲提出要买或做红缨枪。父亲想到院子里的聋哑人是熨头厂的,便试着用手比划着问他,能不能帮忙给小孩做一杆红缨枪?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过了几天,他就把做好了的红缨枪送到我家。这杆红缨枪做得并不好,主要是菱形梭镖没有做出味,长度不够,显得短促。但我已经是很高兴了,觉得戴上红小兵臂章,再扛着红缨枪,威武雄壮,神气十足。

不记得是什么原因,后来,向阳院并没有组织小学生开展军训。其实,向阳院成立后,就搞了一两次活动,再也没有开展什么大的活动了。到 1976 年,向阳院就结束了。

文 / 刘志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