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三个修养之道(道德经十四)

道德经的三个修养之道(道德经十四)(1)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文本以“道德”为纲宗,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一、原文(通行本)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明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mǐn)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形,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的三个修养之道(道德经十四)(2)

二、译文

看它看不见,这叫做“夷”;听它听不到,这叫做“希”;摸它摸不着,这叫做“微”。这三者,不可深究,因为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它的上面并不明亮,下面也并不阴暗,绵绵不断不可名状,这又回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见不到它的尾。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用它来驾驭实际存在的事物,了解宇宙万物的初始,这就是“道”的规律。

三、拓展思考

老子在本章继续阐述了“道”深远玄妙的特性。

“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只要把握住早已存在的“道”,形成一种规律,就可以驾驭眼前的一切,去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含义类似于老子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道德经的三个修养之道(道德经十四)(3)

古人云:“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意思是说:“从浩瀚青史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培养坚定不移的浩然正气,效法道德高尚的圣贤。”

以史为鉴,总结历史规律,效法古今圣贤。这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苦读史书的根本原因。

《庄子·外篇》里有这样一句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懂得“利用历史规律,而不拘泥于历史规律”的道理,用睿智的眼光看世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