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打磨楠木梳(非遗传承人陈浩归)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陶虹)一把具有千年历史的东阳木梳,制作技艺原本只剩下一位年近八旬的传承人;一位“95后”年轻人知道后,决心拜师学艺,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1997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的陈浩归从小学习书法国画,对手工艺术格外感兴趣。2015年,陈浩归刚刚踏进大学校园,通过一则报道了解到家乡的非遗项目东阳木梳濒临失传。项目传承人许立仁先生,年届八旬还未有弟子,这让从小对传统手艺有浓厚兴趣的陈浩归萌发拜师的想法。

“如此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手艺,怎么可以断了呢?”还在上大一的陈浩归主动上门拜师,开始了一边苦练木梳制作基本功,一边通过电商平台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之路。

手工打磨楠木梳(非遗传承人陈浩归)(1)

陈浩归在制作东阳木梳。(受访者供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木梳制作行业在东阳非常红火,有几个村落家家户户制作木梳,但后来随着工业制品的普及,木梳慢慢被遗忘。”陈浩归说,东阳木梳有千年历史,它不仅是生活用品,还被寄托了美好的生活愿望。一套“鸳鸯竹节五代梳”曾是东阳当地嫁妆的必需品,大小五把黄杨木梳,一个熟练的制梳匠,费时3天才能完成。

一把小小的东阳木梳,纯手工制作,传统制作过程有18道工序。回忆起初学制作东阳木梳的经历,陈浩归说:“对工具不熟悉,力度把握不好,手不稳,一开始都会受伤,废品更是无数,一个开齿环节,就不知道开断了多少梳齿。”

经过3年的勤学苦练,2018年,21岁的陈浩归成为第六批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项目(木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年,他以东阳木梳为基础创立了“梵沐记”品牌,并组建团队,经营淘宝店铺,探索将现代化设计和传统手艺结合,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新活力。

得益于大学时学习工艺美术专业的积累,他在木梳的设计中融入符合现代审美、符合人体工学的元素。他从《木兰辞》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找到灵感,设计出一款名为“抹云梳”的梳子。“抹云梳”以云朵为形,梳子棱数较少,可以在梳头的时候起到按摩头皮而不梳掉头发的作用。这款梳子揽获了许多设计领域的奖项,也让东阳木梳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消费者不会因为传统工艺就买单,在讲究实用性的前提下更注重颜值,符合现在流行的审美,这门手艺才能真正传承下去。”此后,陈浩归团队设计推出多款融入东方美学元素的木梳。

如何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承非遗是陈浩归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95后”非遗传承人,陈浩归说,相对于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自己的优势在于更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擅长捕捉线上购物的趋势变化,应势而为。从开办网店,与带货主播合作,让东阳木梳走进直播间,到结合自媒体平台上热门的养生、脱发治疗话题,与博主合作推广……陈浩归正在用更符合当下市场环境的营销方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谈到如何传承好这门非遗手艺,陈浩归说:“让更多人知道东阳木梳,使用东阳木梳,是对这门非遗手艺最好的传承。传承需要长久的时间积淀,这是我要用一辈子来做好的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