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

南沙科学城规划有最新进展,南沙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明珠湾片区91平方公里,庆盛片区8平方公里。将按照“一体两翼三支点”布局,构建区域协同开放创新“全球合作网络”。此前,广州透漏的消息为:南沙科学城大致包括珠江东、南沙湾、万顷沙、龙穴北4个片区,预计面积40平方公里,此次规划的总面积约为此前规划的2.5倍。

今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广州明珠科学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南沙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南沙科学城将围绕大湾区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核心关键定位,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全球开放合作枢纽、战略产业策源地和经济社会数字转型示范区等4个支撑发展的功能定位,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和战略产业策源地。

南沙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1)

南沙科学城拟构建全球合作网络

记者获悉,广州市发改委会同南沙区政府、广州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州南沙科学城建设》(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已经通过专家组评审。

我们来看看南沙科学城的名片:

定位:《建设方案》重点是围绕大湾区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核心关键定位,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全球开放合作枢纽、战略产业策源地和经济社会数字转型示范区等4个支撑发展的功能定位,通过布局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以海洋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室为目标的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共建共享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生态体系,构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成就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人才,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和战略产业策源地。

空间布局:南沙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按照“一体两翼三支点”布局,构建区域协同开放创新“全球合作网络”。“一体”是指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主体区,聚焦海洋科学;“两翼”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和科教融合区;“三支点”即粤港澳创新发展合作示范区、战略产业培育区和数字转型示范区,对南沙科学城的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全球合作创新网络”以广州协同创新圈为核心,以粤港澳合作创新圈为平台,以全球合作创新圈为纵深,旨在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粤港澳三地创新合作,引导全球创新要素在南沙科学城集聚,构筑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开放创新高地。

重点任务:规划明确了9项重点任务。首要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争取筹建国家实验室。其余的为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科教融合生态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和战略产业培育平台,建设大湾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经济社会数字转型示范区,建设全球合作创新网络,建立健全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

广州市发改委已按照专家意见,将《建设方案》修改完善并上报市政府。

南沙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2)

明珠科学园9月底启动建设,首批确定入驻5个项目

会上透露,广州将联合中科院加快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聚焦海洋、空天、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领域,协同光明科学城、中子科学城,携手港澳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南方海洋与工程、再生医学与健康、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建设,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一批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联合港澳共同建设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加快推进中科院大学广州学院等首批进驻明珠科学园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同时,按照“成熟一项、签订一项”的原则,争取国内外更多大院大所和重大平台集聚,促进学科交叉和科教深度融合。

南沙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3)

定位为南沙科学城核心区的明珠科学园,目前已经完成启动区土地平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立项),正在推进土地平整工程EPC总承包招标工作,确定9月底正式动工。

明珠科学园选址位于南沙科学城明珠湾片区内,总面积309公顷(4641亩),约3.1平方公里,包括启动区(一期用地)91公顷(1367亩),二期用地109公顷(1637亩),预留发展用地109公顷(1637亩)。

在征收方面,目前启动区1367亩用地基本已征收。二期用地除了已报批部分,尚未开展征收。启动区1230亩已上报市规自局,预计9月份可完成报批,剩余137亩也已完成组卷上报。二期用地已报批用地525亩,剩余1112亩未报批。

明珠科学园周边交通非常便利。城市主干道有凤凰大道、万新大道、灵新大道,明珠湾大桥和万环东路,红线宽度均为60米。轨道交通方面,广中珠澳高铁、NS1线从选址内经过,周边游15号线、18号线、NS3线等经过。

南沙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4)

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一期)、广州分院、南海所、沈自所、力学所5个项目已确定入驻明珠科学园。首批5个项目按集约用地原则,保障各院所需求建筑面积,进行规划布局,5个项目均规划布局在符合土规的1367亩范围内。

广州再造一座科学城,为何选择南沙

南沙科学城的出现,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向科技创新的“高、精、尖”迈进的重要一步。与广州现有科创基础结合,其释放的辐射能将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格局。中科院表示,将合力打造南海之滨这颗中国科学皇冠上的最美“明珠”。

广州不止这一座科学城。

1998年奠基启动的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最核心的板块。如今已成长为企业创新沃土,集聚几千家科技企业、数百万平方米孵化器。与之错位,聚焦在战略性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南沙科学城,将为广州科技发展注入最强力的原始创新支撑。“两城”共振,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齐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广州力量令人期待。

“创新是南沙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南沙将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互融互促,着力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模式。”9月3日,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沙正打造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前沿领域,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的枢纽节点。

广州力量不止于此。7月,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正式印发实施,提出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联动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三城一区”创新核。

广深莞中将崛起4座科学城

近期,坐落在珠江东西两岸的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学城建设纷纷有新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其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协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大关键词。4座将傲立于珠江口的科学城,正努力通过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协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深圳光明科学城规划范围约99平方公里,根据《深圳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光明科学城将成为深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光明科学城仅隔着一座巍峨山,东莞中子科学城希望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一道迎着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协调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据悉,目前我省正在向国家申请支持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区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深中通道的西侧,中山翠亨新区也提出了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平台——翠亨科学城。自此,从布局上看,以伶仃洋为几何中心的珠江口沿线城市,重大科创载体形成了“A”字形结构,而深中通道便位于这个结构的中间一横。

■9项重点任务

建设世界一流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争取筹建国家实验室

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

建设科教融合生态体系

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和战略产业培育平台

建设大湾区创新创业示范区

建设经济社会数字转型示范区

建设全球合作创新网络

建立健全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

【记者】 柳时强 宾红霞

【校对】黄买冰

【作者】 柳时强;宾红霞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