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幸存人数(太平天国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人口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关乎房价、税收、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历史学者十分关注的话题。

太平天国幸存人数(太平天国导致人口大量减少)(1)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口的增长和减少就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动荡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到人口数字上来。

爆发于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也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这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就是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清王朝人口总量的变化。

太平天国幸存人数(太平天国导致人口大量减少)(2)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国际上的学者是怎么看待的呢?

美籍学者何炳棣在其著作《中国人口史研究1368-1935》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他认为,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保甲户口登记的对象和范畴已经改变,省级人口数据更加混乱。有的是粗略估计的,或者完全出于臆造。

作者援引江西、江苏、浙江等省的例子指出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以后的人口漏报情况非常明显。何炳棣指出,保甲人口登记的短缺是导致人口数据混乱的主要原因。

对此,美籍学者施坚雅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一书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何炳棣过于信任清代保甲人口登记资料,并通过对清代《户部清册》所载县级数据的仔细审读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除此之外,美籍学者珀金斯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他在其著作《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中对19世纪50年代年以后的中国人口数进行了估算,认为中国的人口在经历了清代早期到中期的快速増长后,受到农民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直到1913年,人口总数仍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太平天国幸存人数(太平天国导致人口大量减少)(3)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很充分:

70年代后期以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更加趋于多元化和专题化,相关人口问题的研究涌现出了许多成果。

1978年,周源和在《清代人口研究》一文中就太平天国前后全国人口的减少做了统计,通过归纳的方法,列举出12个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的省份和8个人口数量变化剧烈的省份,这与当时各省受到战乱波及的程度相关。

1988年,赵文林、谢淑君的著作《中国人口史》在北京出版,书中对前人有关清代后期人口数字统计的工作做了修订和补充,他们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所谓“人丁”就是载入户册、负有赋役义务的男性劳动者,而户册人丁数并不是全部人口数。从而提出了“口丁比”的概念,继而得出结论:1853年以后实际人口应继续增加,因为太平军北伐很快失败对生产秩序影响不大。

太平天国幸存人数(太平天国导致人口大量减少)(4)

1993年,姜涛在《中国近代人口史》一书中指出,乾隆年间的人口统计资料可信程度相较于嘉、道年间更高,这得益于清中叶确立的保甲编审基础上的人口统计制度,然而,随着清代后期这一制度的废弛,至迟到太平天国运动前,官方统计数据已经很难客观反映人口总量的实数,尤其到这场运动平息之后的光、宣年间,“各省的人口报册已不可靠,根本不能用来说明任何问题。

姜涛在何炳棣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人口统计的失实并不在于保甲人口登记的短缺而是源于关省份的数据根本就没有建立在州县人口的清査和査报的基础上,同时回应了《简明中国移民史》基于战后的江苏省人口报告而得出的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损失巨大的结论,认为太平天国战争所导致的人口死亡并没有学界此前估计的那样多。

太平天国幸存人数(太平天国导致人口大量减少)(5)

2006年,姜涛在《太平天国战争与晚清人口》一文中援引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于1880年在《中国纪事》中的观点:中国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损失人口 6100 万人~8300 万人。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则认为:清朝北方五省大饥馑死亡人数在 1500 万人~2000 万人。美国学者魏斐德 1960 年代估计:“太平叛乱这场世界上最具灾难性的内战……使清朝付出了 1000 万人到 2000 万人生命的代价。”

作者指出:造成这一研究不足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人口统计资料的匮乏

2时间久远,很多资料已不可得。

太平天国幸存人数(太平天国导致人口大量减少)(6)

综上所述,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到底造成了多少人口流失,还有赖于新史料的发掘和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