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应该纪念的不是屈原)

不废话,直接看图。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应该纪念的不是屈原)(1)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应该纪念的不是屈原)(2)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应该纪念的不是屈原)(3)

牛角说:

这哥们儿投江的姿势,就还挺飘逸的。而那一脸的凝重,也写满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

对于这种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朋友,还是不要刺激他,万一他不学屈原改学伍子胥就糟糕了。

当然我也有一个诚恳的建议,就是穿汉服纪念屈原貌似有点儿张冠李戴了。屈原是楚国人,他投江二十多年以后,刘邦才出生,汉朝还没影儿呢。

所以我建议这哥们儿下次投江之前,先给自己做一套楚国服饰,这事儿就像是古装剧一样,服化道不到位,观众就容易出戏。

今天是端午节,祝大家节日快乐。

早晨起来看到“海边的西塞罗”写的文章说,端午节不应该纪念屈原,应该纪念伍子胥,因为伍子胥才是尸体被困成粽子扔到江里的那个。

而且江南那边很多老人也认为,端午节应该纪念伍子胥。为啥后来改纪念屈原了呢?因为皇帝们喜欢屈原。

屈原是啥性格?国君虐我千百遍,我待国君如初恋。整个就是一个逆来顺受。回头楚国亡了,屈原二话不说就投江殉国。

你就想,还有比这个更加让帝王温暖的臣子吗?必须要大力讴歌啊。

可伍子胥是何许人也?父亲被杀了,不知道感恩,反倒直接叛国投敌,带着敌国灭了祖国。还把国君从地里抠出来鞭尸。

这也太吓人了,谁敢讴歌他,鼓励造反吗?

然而我总觉得,中国人的阳刚之气,可能就在帝王们力捧屈原,遗忘伍子胥的过程中丧失掉的。

在持续歌颂顺从、否定抗争中,中国文化的气质变得越来越阴柔。

作家木心说:中国的文学是月亮文学。意思是不阳刚,阴柔隐忍。在木心眼里,苏轼、辛弃疾这种大江东去的豪放,也都是装出来的。

似乎中国文人所有的兴高采烈,全都葬送在了先秦的慷慨悲歌之中。

当然,事到如今,大家对端午节的印象就剩下粽子,这也挺好。我更爱吃肉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