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姓起源和历史(黎姓十六支来源)

黎姓起源和历史(黎姓十六支来源)(1)

1、伏羲後裔“九夷”音转成“九黎”,後裔一支融入彝族黎氏。

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岭南多黎氏,乃九黎之後。”“九黎”即“九夷”,因音转而成“九黎”。风姓始祖太昊伏羲,乃远古部族华胥氏後代,生于成纪,始作八卦、文字、医药,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公认的第一位共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公元前4012年屠雍大荒落(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昭阳大渊献(癸亥)】,“以龙纪官”,设春官青龙氏、夏官赤龙氏、秋官白龙氏、冬官黑龙氏、中官黄龙氏;又命其臣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浑沌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栗陆为水龙氏。故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之说”——伏羲时代“龙官龙师”的後裔。

炎帝姜榆罔五十五年【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滩(戊申)】,在炎帝姜榆罔与黄帝轩辕争夺帝位的“阪泉之战”中,炎帝榆罔战败,被迫让位,改封于潞国【在今山西省潞城县】。此时,“九黎”部众一分为二:一部分追随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国故地【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阳郡辖境范围】,另一部分则追随炎帝榆罔西迁于潞国。两个支系的後裔中,都有人以黎字作为姓氏符号,这很可能就是后世彝族中黎氏的来源。伏羲後代中的一支,不断衍化发展成为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其他支系则分别衍化形成夷族【1949年以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巴族、东巴族、纳西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黎姓起源和历史(黎姓十六支来源)(2)

2、蚩尤“九黎国”(九黎族、黎族、苗族、芒族)

太昊帝伏羲氏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龙氏”,生子朱襄。朱襄仼“飞龙氏”之官,后继位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于株【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称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谷,有大功于天下,死后被奉祀为第一代稷神“后稷”。【按:第二代稷神是炎帝神农姜石年。第三代稷神是舜帝时代后稷农正之官姬弃,即周王族姬姓始祖。】柱下传十七代为公孙少典,因功封有熊国(今河南省新郑县)。公孙少典的长子即炎帝神农姜石年;次子以父字为氏,姓少典氏,袭封有熊国,下传五百三十年至黄帝轩辕灭掉末代炎帝姜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

炎帝神农姜石年建都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以火纪官”,设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帝颛顼时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别称北正,以观察火星的移动变化来预测夏季物候节气,创颛顼历。此后,帝喾、尧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时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运行规律来预测夏季物候节气。今人研究上古史,如不涉入天文历法知识,把火正祝融之官,简单地解说成“上古管理火种的官”,殊为不当。“秋官西火氏”,主察长庚星即太白星,亦即现代天文学所说的金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黎明现于东方,古称太白星,傍晚现于西方,古称长庚星。观察太阳的岀入变化,可定金星的位置。“中官中火氏”,主察天上中宫主要星座天极星,即北斗七星,以斗柄所指,来确定毎年十二个月的月名,划分季节,指导农事。至尧舜时期,这种工作,成为天子的专职之一,《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黎姓起源和历史(黎姓十六支来源)(3)

炎帝神农姜姓家族统治时代五百三十年【公元前3242年屠雍协洽(己未)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滩(戊申)】,共传九帝:

黎姓起源和历史(黎姓十六支来源)(4)

1、炎帝神农姜石年【字魁隱,公元前3242年屠雍协洽(己未)至公元前3123年著雍敦牂(戊午)在位-百二十年】;

黎姓起源和历史(黎姓十六支来源)(5)

2、炎帝姜临魁【石年玄孙,公元前3122年屠雍协洽(己未)至公元前3043年著雍摄提格(戊寅)在位八十年】;

黎姓起源和历史(黎姓十六支来源)(6)

3、炎帝姜承【临魁曾孙,公元前3042年屠雍单阏(己卯)至公元前2983年著雍摄提格(戊寅)在位六十年】;

黎姓起源和历史(黎姓十六支来源)(7)

4、炎帝姜黎【姜承之弟,公元前2982年屠雍单阏(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滩(戊申)在位三十年。其子以父字为氏,姓黎氏,受封耆【黎】国,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传至炎帝榆罔时代,耆【黎】田子黎邛所生九子黎贪、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以长子“蚩尤”黎贪为首,伙同族兄弟七十二人,灭掉伏羲风姓後裔“九夷(即九黎)部”,号称“九黎国”。后来,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轩辕打败。“九黎国”到颛顼帝时代【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造反,被颛顼之孙即老童与骄福所生二子南正重与北正黎消灭。北正黎之孙黎阳,在尧帝时受封耆【黎】国,上古文献中“耆”与“黎”为通假字。黎阳为颛顼帝后裔分支黎氏的汉族黎氏本源始祖。

黎姓起源和历史(黎姓十六支来源)(8)

5、炎帝姜明【姜承之孙,公元前2952年屠雍作噩(己酉)至公元前2904年强圉作噩(丁酉)在位四+九年】;

6、炎帝姜宜【姜明之子,公元前2903年著雍阉茂(戊戌)至公元前2859年玄黓敦牂(壬午)在位四+五年】;

7、炎帝姜来【姜宜之子,公元前2858年昭阳协洽(癸未)至公元前2811年上章敦牂(庚午)在位四+八年】;

8、炎帝姜哀【姜来之子, 2810年重光协洽(辛未)至公元前2768年昭阳赤奋若(癸丑)在位四+三年】;

9、炎帝姜榆罔【姜哀曾孙,公元前2767年阏逢摄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滩(戊申)在位五十五年,其中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渊献(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滩(戊申)为黄帝轩辕摄政之十年。姜哀生姜里,姜里生姜节茎,节茎生姜克与姜戏,姜克生榆罔。】

唐高宗《御赐黄氏发祖源流谕》“朕按尔姓发源,盖自炎帝神农氏以来,得天子之位百四十年。【黎开文按:《史记索隐·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女,风姓,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命官,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神农氏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历山氏,《礼》曰‘历山氏之有天下’是也。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詙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传帝临,在位八十年。临帝子帝承,在位六十年。承帝子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帝子帝宣,在位四十五年。宣帝子帝来,在位四十八年。来帝子帝哀,在位四十三年。哀帝子节茎,生克及戏,皆不在位。克生帝榆罔,因诸侯离心,其臣蚩尤作乱,而帝迁都于涿鹿。其诸侯侵犯,帝不能禁,在位五十五年。众诸侯咸来宾从。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尊为黄帝有熊氏。黄帝母曰附宝,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言聪明。因于有熊氏,是为黄帝。黄中之色,自然之胜,万世不易。帝始作制度,得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黄)帝之四妃,得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亨寿一百十有二岁,葬于桥山,即今延安府四鄱县北。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不得位。昌意娶蜀山之女曰昌仆,是为女枢,感瑶光贯日月之祥而生颛顼。颛顼初佐少昊帝,国于高阳号高阳氏,年二十即位。颛顼帝静渊而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故后世称为历宗,在位七十八年,寿97岁,葬于濮阳,即今东昌府。娶邹屠氏之女,生骆明,骆明之传夏禹也。生苍舒、隤凯、祷戏、大临、庞降、庭坚、中庸、仲达,称‘八恺’。又娶隤胜氏之女,生卷章、穹蝉。【黎开文按:应为颛顼帝又娶腾隍氏即隤胜氏之女生伯称、老童、穷蝉。伯称即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及吴回。老童生重、黎。重任颛顼帝高阳氏时代木正之官别称南正重;黎任颛顼帝高阳氏时代火正之官别称北正黎。而卷章之子重黎、吴回则相继担任帝喾高辛氏时代火正之官,帝喾赐号祝融。】穹(穷)蝉之传大舜也。而卷章娶女娇,生子曰黎【应为重黎】、曰回【吴回】。黎【应为重黎】代(黎)为祝融官,佐【帝喾】高辛氏。回(吴回)娶夏侯氏,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生六子,曰樊人、曰惠连、曰钱坚、曰会人、曰曹安、曰季连。长子樊人,治水有功,舜封昆吾。三子钱坚封于彭城。四子会人封于郑圩。五子曹安封于邾圩。六子季连封于楚地。而次子惠连封于黄国,以国为氏。尔姓固岀于黄帝,而封于惠连为授姓始祖也。系出神明,准志谱谍,永传勿替。特谕。”【注:此谕于唐高宗咸享元年670年冬腊月命下。摘自广西陆川县《黎官塘(伯宽)公族谱》】

炎帝姜黎後代黎(耆)田氏、蚩尤九黎国、小黎国的黎氏

蚩尤是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单阏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滩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以父字为氏,姓黎氏。清朝姓氏学者张澍《姓氏寻源·路史》“蚩氏:蚩尤之後。蚩尤:姜姓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共八十一人。”蚩尤与同母弟八人,连其自己在内共是九人,均姓黎氏,号称“九黎”,即黎贪(蚩尤)、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时代,东征西讨,夺取了伏羲後裔“九黎(九夷)国”的领地,故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蚩尤”二字,本义是指寄生在人体肚子里的蛔虫,九黎国奉此物为宗祖图腾神像,人们即以蚩尤为九黎国君之名。《史记正义》“孔安国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要比“涿鹿之战”早。《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按:应为末代炎帝姜榆罔】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按:‘百姓’一词,在泰朝以前的古文献中,特指有封地爵位、有姓氏的贵族;秦朝汉朝以后所说的‘百姓’,方是现代汉语意义一样的‘百姓’】,而神农氏【按:应为炎帝榆罔】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按:时黄帝方十来岁】,诸侯咸未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没有谁】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兿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五臣名】,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炎帝榆罔】,是为黄帝。”

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滩(戊申),黄帝时年22岁,在“阪泉之战”中打败末代炎帝姜榆罔,登上了天子宝位,建都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八十里矾山镇西部黄帝故城。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城东一里,亦名黄帝泉】。而此时的蚩尤“九黎国”,正活跃于中原【今河南省】,极力扩张势力,争夺帝位。《龙鱼河图》“黄帝摄政【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渊献(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滩(戊申)为黄帝轩辕摄政时期,即11至22岁阶段】,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使刀戟大弩,威镇天下,诈杀无道。万民钦命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长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以兵符。伏蚩尤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为殄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云云,均为艺术性夸张,极言其暴戾,凶犷不服,以致蚩尤战死后,黄帝还要在自己脸上画上蚩尤脸谱,来威吓八方诸侯,足见蚩尤在当时的威慑力!近代有人以为蚩尤“铜头铁额”是外星人,“涿鹿之战”是地球人与外星人之战,那就远远超出了寻宗问祖的范畴。本文一笔带过,不卷入。【按:笔者直至2010年8月无意中看到王英先生《苗族蚩尤拳》这篇短文,方了解“铜头铁额”原来是蚩尤正规部队的特殊战备装束。附录全文如下:“蚩尤拳是苗族最古老的武术套路之一。它是把人从战场上搏斗中的动作串起来而形成的套路。之所以传承至今,一是与苗族的祖先崇拜蚩尤有关。二是有实用价值,在实践中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在训练中能锻炼意志和体魄。打蚩尤拳要穿特制的服饰,一般是头戴铜角帽,身穿棕片甲,手腕套虎爪。铜角帽的制作是在杀牛时割下牛头,顺牛角两侧各留一条二指宽的皮做帽带,牛头颈后留下一尺左右的牛皮作为保护后脖子用,然后连同牛角按人头形状绷紧,再将牛角外包以铜皮便成。棕片甲的制作是将若干棕片用棕绳缝成背褂,内外共三层,里二层片头向上,外一层片头向下。虎爪的制作是将虎皮的前爪砍下,长约五寸,顺足剥皮制成。穿戴这套服饰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有口诀为证:铜角帽的口诀是‘双钩压双手,铜角猛触面;抓腕速撞肘,铜角旋操头,飞鞋来扑面,摇头顶裆间;双峰点太阳,躬头胸上撞。’棕片甲的口诀是‘制铠材料广,棕片甲天下,保温有御寒,躺地不肮脏。拳拳纵击身,护体不致伤。穿我棕片甲,时念蚩尤王。’虎爪口诀是‘平掌击正面,手隔必伤皮;劈拳去势猛,虎爪显神威。挂拳势凌厉,爪去如刀劈。冲天捶下巴,爪区胸咽危。’”【原载2010年7月26日《医药养生保健报》,2010年8月2日《中国剪报·知识大观》转载,笔者于同年8月9日全文抄录】

公元前2682年己卯【黄帝轩辕三十一年,时年52岁】,蚩尤趁黄帝外岀巡狩之机,率领“九黎国”部众,一举攻入帝都涿鹿。黄帝急忙调兵遣将回都,在应龙、女魃的帮助下,打败了蚩尤,并将他五马分尸,分埋于几处。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冀州:中土也,黄帝亦教虎、豹、熊、罴(四臣名),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灭之,见《史记》。沅曰‘《归藏·启筮》云“蚩尤岀自羊水,八肱八趾,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邱。见《初学记》。”’”应龙:黄帝麾下大将。风伯:风,太昊伏羲後裔风姓之国;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第三等。雨师:人名,蚩尤麾下战将。从:跟从、随、趁着。天女:天帝之女,即黄帝轩辕之女。魃:黄帝女之名,秃头而骁勇善战【后世奉祀为战神、旱鬼】;黄帝四妃之一嫫母(后世奉祀为海神、夜叉),奇丑无比而有圣德,魃即嫫母所生之女。意译:蚩尤率领他的“九黎国”部众侵伐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今河北省】平原,组织力量准备反攻。应尤令部众拦坝储蓄河水,打算水淹蚩尤来犯之敌。蚩尤又调来风伯、雨师这两支人马,趁着大风大雨的机会,前来偷袭。在此战情危急的关头,黄帝当机立断,派他的女儿、跷勇善战的魃,率师前往增援,一直打到风停雨止,才打退了蚩尤,一路追击到山东青邱,把他活捉,杀了。

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并把他五马分尸。蚩尤的遗骨埋在几处:山东有两处蚩尤坟,河北涿州也有一处蚩尤坟。而涿州蚩尤坟中埋的,只是蚩尤的头颅。这大概是黄帝追杀蚩尤,大获全胜之后,特意将蚩尤头颅,携回帝都示众,并埋于帝都涿鹿脚下,以示永久镇压之意。蚩尤头颅葬地,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地。至帝颛顼高阳时代【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筑涿州城时,故意将西城墙筑成凹字城。那凹口,正好是蚩尤头颅的埋葬地,算是将蚩尤坟抛岀了涿州城外。清朝文人有一首《凹字城》诗,讽诵其事:“十丈飙掀黄土坡,一椽驿馆晷腾梭。会须颛顼城凹字,漫说轩辕虞涿阿。平世驼罗早罢戍,细流挟活动成河。日寒柳脱驰官道,只觉洪荒古意多。”正史、经典均记载“蚩尤被黄帝擒杀”,但实际上黄帝捉去的只是蚩尤的替身,真正的蚩尤没有被“五马分尸”,而是流血过多而死,葬地在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寺塔村白龙墓,这个惊天秘密是河北省涿鹿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发现的。2010年5月4日广东省高明县【今属广州市佛山区】《黎氏族谱》主编黎明寄来他新编辑的《黎氏族谱》,谱中印有他的文章《中国姓氏的产生及黎氏起源考》,他摘引有关“阪泉之战”、“蚩尤之战”文献资料,笔者转录如下:“黄帝城在【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正方形,长宽各五百米,经几千年雨水冲刷,现在的城墙高七米,顶部宽三米,底部宽十米,用土夯成。‘阪泉之战’的‘阪泉’就是‘黄帝泉’,距黄帝城不远,今天仍然是一万人口饮用和一万亩田灌溉的水源。黄帝陵在【河北省】涿鹿县五堡镇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桥山脚下。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副墓,历史上五代后唐政权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报答契丹族出兵帮他打败后唐政权建立后晋政权而把涿鹿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族,中国【汉族】的皇帝不能到涿鹿拜祭黄帝陵,就在陕西省建这个副墓拜祭。汉武帝的史官司马迁曾陪同汉武帝来涿鹿县拜祭黄帝陵,并详细记载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郦道元也来涿鹿县拜祭过黄帝陵,也详细记载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黄帝陵傍原有黄帝庙,元朝大地震被毁。桥山,当地人叫陵寝山,就是黄帝陵寝所在的山。而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叫穹山。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叫桥山,是因为山顶上有一个穿透山两侧的山洞,从山脚向上看去,山洞上部很像桥梁。涿鹿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矾山镇寺塔村不仅村里是古巷、村后山有古墓、古塔、古寺,还有二株千多年的古树,而且每年几十里外的人都来这里拜祭,心想很可能是炎帝或者蚩尤的文化遗存。他通过调查找到了古墓的守墓人周德瑞,并向他宣传现在对蚩尤有新的评价又被列为中华民族三始祖之一,他的墓我们一定会保护好。周德瑞终于讲出塔寺村的白龙墓是蚩尤墓,并交出他藏起来的蚩尤的墓碑。周德瑞说他家做守墓人不知有多少代了,只是代代相传:1、一定要守好始祖蚩尤的墓;2、不准外传这是蚩尤墓;3、始祖蚩尤的历史:蚩尤是东夷族,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部落是九个血缘相近的部落,八十一个氏族联盟而成,原居山东、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中心是山东曲阜。当炎帝部落联盟向东发展到他们的原居地时,蚩尤不仅把他们打败,还追到涿鹿县【黎开文按:蚩尤是炎帝姜黎的后代,姓黎氏,起源于山西省黎城县,挺进中原争霸,夺取伏羲风姓后裔“九夷”(九黎)的居住地即今山东、河南、安徽三省交界之地,将姜姓大宗即当时的天子末代炎帝姜榆罔以及新崛起的黄帝轩辕氏追赶到东方“夷服”之地,,至公元前2682年己卯三月初三日,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打败】。蚩尤非常英勇善战,而且首先研制出戈、矛、戟三种冷兵器【黎开文按:蚩尤作为炎帝姜黎的王族姜姓后裔,除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外,还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人才,不但发明了戈、矛、戟等铜铁兵器,还发明了“铜头铁额”的特制战备装束,其特制的牛角状头盔外表包以铜皮。炎帝神农后裔苗族、瑶族、壮族妇女的牛角状发型、发髻、帽饰、银头饰,均是从蚩尤时代的牛角状头盔演变而来。牛角状头盔原本是炎帝神农姜姓家族统治时代历代天子专用的头盔形状,《山海经》、《史记》云“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说的就是头戴牛角状头盔,现代某些人断章取义地理解为炎帝神农长有一对牛角,居然在纪念炎帝的地方丑化祖先,将炎帝神像的头部加生一对牛角!】黄帝也不敢同他硬拼,而是用计战胜了他。黄帝探明蚩尤城【在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村,村中有蚩尤泉,今仍用于饮用和灌溉】在东灵河边,于是派人到这条河流的上游较高的地方筑坝蓄水,当蓄足水后,探明蚩尤离开蚩尤兵寨【在龙王塘村北面三个山头上】到达蚩尤城【今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村】时,突然开坝放大水,冲毁蚩尤城,把城里的士兵淹死,并倾全部兵力南北夹攻蚩尤。蚩尤拼死杀出重围,想杀回兵寨,但对方兵力众多,虽然杀出重围,但自己和战马都受了重伤,而且只剩下几个卫兵跟着自己。蚩尤到达龙王塘村的应龙谷时,战马倒地而死。卫兵发现蚩尤也因留血过都而身亡。趁着黄帝的兵马未追到,一个卫兵自己与蚩尤互换衣服,头撞石头晕倒地下。其他卫兵带着蚩尤的尸体逃到距龙王塘村十五华里的地方躲起来。黄帝的士兵到来时,看到蚩尤的战马和穿着蚩尤衣服的士兵就把他当作蚩尤捉走了。后来族人把蚩尤的尸体埋葬在他们躲藏的地方,立了个无字墓碑。建了塔和祠,对外只叫白龙墓塔、白龙塔、白龙祠。卫兵变成了守墓人,在山下居住并发展成今天的塔寺村。黄帝虽然战胜了蚩尤,但对他的英勇善战十分佩服,追封他为战神。1961年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王兆辰同涿鹿县文化局局长、涿鹿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育大对涿鹿的中华民族人文三始祖的文化遗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了不少五千年前炎黄时代的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华夏文明之根》的报道。1957年根据31位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河北省文物局派考古研究员李珺带领考古队对涿鹿县,特别是县内的黄帝城城墙及城内古墓进行考古。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义“发现黄帝城“为标题播放了李珺考古黄帝城城墙以及发现的文物如玉猪龙、兵符、石钺、夹沙陶器等的照片。这次考古证明了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联盟在涿鹿发生的中国【上古】有名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两次战役以及后来的会盟,融合成中华民族的雏形。考古学家认为:红山文化是黄帝部落联盟文化的遗存;仰韶文化是炎帝部落联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是九黎部落联盟的文化遗存。中国三大文明在涿鹿交汇融合成中华民族的文明,证明了华夏文化的源头是炎黄文化,千古文明开涿鹿。”【黎开文按:炎黄文化的源头是伏羲文化,起源地在“华胥之渚”(今陕西省蓝田县)】。

公元前2682年己卯,九黎国君蚩尤战败身死,九黎国部众分为三部分:没有参与反叛的,仍留居原九黎国故地;另一部分被迫东迁山东邹屠国,其后一支重建小黎国【在今山东省郓城西】,以国号为氏,姓黎氏,一支姓邹屠氏【後裔融入汉族的邹氏、屠氏】;再一部分南迁江淮地区【今长江、淮河一带】,与苗蛮杂居在一起,建立“三苗国”。

留居中原的“九黎国”部众,到了少昊帝金天氏【公元前2622年己卯至公元前2539年壬寅在位八十四年】末期,不服少昊帝统治而造反,少昊帝无力镇压。到颛顼帝高阳氏【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中期,“九黎国”被颛顼的两个孙子“南正【木正的别称】重【颛顼重】”与“北正【火正的别称】黎【高阳黎】”彻底消灭。而“黎”在当时任火正祝融之官【别称北正,为颛顼帝高阳氏分支汉族黎氏正宗本源肇祖】。“九黎国”被“重”与“黎”消灭后,宗室後裔一支逐步西迁山西省,尊奉蚩尤为其血缘始祖,这就是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专栏节目中播访的、记者采访山西省运域市解州镇蚩尤村村民的祖先来历时,村民说九黎族的首领蚩尤是他们的始祖的历史根源。但蚩尤村,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黄帝和蚩尤打仗的战场:另一支则南迁江淮,与黄帝时代南迁的族人居住在一起,归服三苗国。至公元前2310年辛卯,尧帝禅位给舜,三苗国君反对,被尧帝诛杀,有苗民叛入南海,另立三苗国,後裔分支、衍化成苗族、黎族(即海南岛苗族黎族的祖先)。《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说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而留居江淮的三苗国民,为逃避历代汉族朝廷的压迫,不断西迁,最后定居贵州省。这就是2004年9月18日晚,福建省东南电视台“旅游与发现”专栏节目中播放的、蚩尤九黎族後伐“最后的枪手部落——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芭沙部族”的祖先来源。历史上不断南迁的九黎族人,既有伏羲时九黎(九夷)族的後代,也有炎帝榆罔的後代,还有以蚩尤为首的九黎国黎氏族人,不断繁衍发展,最后融合、形成南方的芒族,主要聚居于越南北部与中国云南省交界的山区中,据称现有人囗70多万人。

附录:探秘“最后的枪手部落”【原载2011年4月3日《法治文摘》,据新华社,作者张牙牙、石新荣】“在月亮山腹地,贵州省从江县芭莎苗寨的男子至今仍留着发髻,腰佩腰刀,肩扛火药枪,穿着青布衣,行走在林木茂盛的山寨里,黝黑的面孔带着沉静而野性的的气息。

对林木有着深厚的感情

生活在月亮山麓深处,林木茂盛之地的芭莎苗族,对树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浸润在他们的生死爱恋、衣装发型、习俗观念里,世代相传。芭莎在苗语里意为‘草木茂盛繁多’。芭莎苗族崇拜树木。当地人说,芭莎苗族是蚩尤的后代。据说,当年蚩尤与黄帝征战涿鹿,失败被杀,其兄弟便率残部向西南地区撤退。芭莎苗族的先祖就是迁徙的先头部队。他们几经周折迁徙到芭莎过上安定的生活,有赖于月亮山茂密丰美的林木。因此,芭莎人把树木当神来崇拜。虽然山里树木多,芭莎人从不滥砍滥伐,有时不得已为之,也只限于生产生活所需。在芭莎,爱树、敬树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习惯,重大的活动和民间节日都在林中举行,青年男女结合的‘证婚人’是林中拥抱着的两棵树。

据说,芭莎人的衣装也显示他们对树木的崇拜。芭莎男人头上留着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树皮。芭莎人最独特的是树葬传统。在他们降生时,长辈会为他们栽种一棵树。他们死后要在一天内下葬,陪伴着他们成长的那棵树,会被做成棺木,中间剖开安葬死者。芭莎人不立墓碑,不立坟包,只是在安葬之地在种上一棵树。芭莎苗寨的寨老滚拉旺说,芭莎人没有清明节,不会刻意祭拜祖先。当家里老人孩子身体不好,或者发生不幸的事情时,后人会到代表祖先的树前去拜一拜,祈求保佑。‘我们都认得出那颗树是自己的祖先。’他说。

芭莎人至今仍保存古代发式,镰刀剃刀、简约婚俗、树葬等习俗,被民俗和民族学者称为硕果仅存的民族远古遗风保留者、‘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持枪获公安部特别批准

‘我15岁时,父辈传给我的这把火药枪,已经陪着我二十多年了。’42岁的芭莎男子滚元谷珍爱地抚摸着他的枪,黑色的钢管和木质的枪托因为长时间的摩挲,已经十分光滑。芭莎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持枪获得公安部特别批准,有‘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之称。滚元谷说,在芭莎,男子道不离腰,枪不离肩,已经有二千多年的传统。他一身古代武士装束,也是典型的芭莎男子装扮,头顶着发髻,身穿青布衣服,上为无领左衽右开圆铜扣高腰衣,下为直筒大裤脚,肩扛火药枪,左腰别刀,右腰别着牛角火药桶和装铁砂的葫芦,腰上还缠着色彩鲜艳的刺绣腰包。‘腰包过去一般用来放香烟、零钱等物品。现在也可以用来放手机。’他笑着说,‘寨里人多姓滚,现在有478户,2300多人,男女各占一半。’也就是说,1000多名男性,不算小孩子,每个男人都有一把枪,应该有火药枪1000把左右。‘以前我们用枪打猎,现在要保护动物,不打猎了。枪的主要用途是迎宾、表演。’滚拉旺说。男子吹芦笙、向天鸣枪,是芭莎苗寨迎接客人最尊贵的礼仪。如今,芭莎人早已走出寨门,向外展示、表演其独特的风俗。

如今以农业为主

告别打猎后,芭莎苗寨以农业为主,男耕女织。芭莎女子绾偏髻,插木梳,黑色对襟衣有鲜艳的刺绣,上衣偏长,松腰不修身、下穿到膝盖的百褶短裙,彩色的横条绑腿,很有时尚混搭的韵味。在苗寨里,不时见到她们趁着阳光好,坐在外面低头刺绣的身影。

芭莎男子的发型独特,苗语称‘户棍’,长发在头顶结一个发髻,四周的头发全部剃光。有人说像兵马俑。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时代传下来的,是至今中国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芭莎男子16岁起都要留‘户棍’。‘剃头刀’也很特殊,用的是弯月形的镰刀,贴着头皮轻轻滑过,发丝便纷纷落下。芭莎男子基本都会这门手艺,看的人觉得十分惊险,剃头和被剃头的人却显得轻松自如。40岁的滚想丢是其中高手,作为苗寨里很受欢迎的‘发型师’,他说成年男子头顶四周的头发长出来后就要剃光,大概两三个月剃一次,他大概为寨民剃过一千次头了。

尽管芭莎苗寨离县城只有七公里,但芭莎人却甚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芭莎人把这归于他们对传统的坚持和热爱。但芭莎的原生态文化却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为芭莎人带来了农业外的收入。

滚元谷的两个儿子都在从江县城打工,不再留传统的‘户棍’,放下了枪,也留起了时尚的发型。‘他们都会回来的,扛起他们的枪。’滚元谷觉得这没什么,‘过三五年就能重新留起传统的发型。’”

黎族不可能全部姓黎,除黎氏外,还有哪些姓氏?因为没有接触这方面的资料,无从知晓。而有人则认为,九黎不姓黎,这个结论有点武断。广西宾阳黎氏族人黎志健公【子姓黎侯国丰舒後裔、高级工程师,已退休】对家族历史素有研究,对于九黎是否姓黎?他的考证结果是:“九黎不姓黎。1、九黎族首领蚩尤是九夷族人,黎、夷一音之转,九黎即九夷;2、九夷族中东夷少昊融入华夏族中的四个分支,其後没有人以黎为姓;3、成书于东汉末年应劭【? 至约200年在世】所编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于宋代散轶,由今人吴树平所校释、天津人民岀版社1980年版的《风俗通义》详释本和王利坚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风俗通义校注》两种版本所作的注释‘九黎的後裔中,确实有人以黎为姓’,为后人所作的注释,并非岀自原著,不能作为信史;4、在一些姓氏学最权威的著作如《元和姓篡》等经典中,均未见有黎氏岀自九黎之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