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话是闽南话吗(词汇及语法方面都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

泉州话是闽南话吗(词汇及语法方面都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1)

文/王建设

名词解释

六朝雅言

六朝指的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约公元222—589年)因为这六个朝代都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所谓“雅言”,即“官话”。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共同语”。汉及四晋均以河南洛阳作为首都,所以河洛话也就成了汉晋时期的官话。自西晋永嘉至南北朝,中国政局一直处于南北对峙的的分裂局面。尽管北方的首都在洛阳,南方的首都在建康,但是南北二地的共同语并没有改变,一样都是河洛话。故六朝雅言实即六朝河洛话。成书于公元601年的陆法言的《切韵》记录的就是六朝时的河洛官音。

泉州话

泉州话是闽南话的地点方言之一。在历史上,泉州话曾经是闽南话的代表。而闽南话的形成是与汉人及汉语入闽的历史分不开的。从考古遗物看,中原汉人入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然而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移入闽,则是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时候。随着大批河南中州一带的汉人的入闽,中原汉语也被带了进来,它为闽南话的形成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闽南话又有“河洛话”之称。与汉语的其他方言比起来,闽南话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所以人们又经常把闽南话称作“古汉语的活化石”。

泉州话是闽南话吗(词汇及语法方面都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2)

闽南方言系滥觞于六朝雅言一河洛话,这个结论在语言学界早已被普遍接受。有人也许要问:既然如此,那么,闽南方言与六朝河洛话究竟有多少相同之处?本文拟通过泉州话与《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的比较,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世说》是产生于南朝宋的一部文言志人笔记小说集。该书广泛采集了流传在口头上的汉末到东晋间的轶闻趣事,生动记述了士族阶层的言谈举止;行文质朴、简约,而且大量采用了当时的口语。

关于《世说》的作者刘义庆,《宋书》本传称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宋书》卷51)《世说》一书就是由刘义庆署名领衔,招集当时一批著名的文人学士撰写而成的。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世说》看作六朝雅言的一部代表作。

泉州话是闽南话吗(词汇及语法方面都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3)

下面,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分别加以比较。

一、语音

《世说》属于散文体的笔记小说,因此,要进行语音上的比较,是有一些困难。幸好,书中有一些音近通假现象及少量韵语可供利用。

请先看两段韵语:

王(济)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言语》

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言语》

上引两段,若是用普通话来读,“贞”为一en,“平、清、宁”为-ing,似不相叶。 然而,这些字上古同属耕部(上古音均据唐作藩《上古音手册》),中古同属梗摄(中古音均据《宋本广韵》)。在今天的泉州话中,仍属同韵,均念作-ing。

再来看几个音近通假的例子:

1、“儿”通“人”

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赏誉》

该条下刘孝标注引孙绰《与庾亮笺》云:“王敦可人之目,数十年间也。”可见,“可儿”即“可人”,义为“称人心意之人”。郭在贻先生在《〈世说新语〉词语考释》一文中云:“汉魏六朝之际,儿、人二字每每通用。”(载《字词天地》1984年第3期)儿,上古日母支部;人,日母真部,二字日母双声(声母相同),支、真通转。

在今普通话中,“人”读rén,“儿”读ér,读音相距甚远,但在泉州话中,一读lín,一读lí,二者声、调俱同,韵母的主要元音亦同,区别仅在于鼻音韵尾-n的有无,读音十分相近。

2、“尔”通“如”

王丞相(导)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品藻》

桓大司马(温)诣刘尹,卧不起。桓弯弹弹刘枕,丸迸碎床褥间。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方正》

“尔馨”、“如馨”均为指示代词,犹言“这样”。尔,上古日母歌部;如,日母鱼部,二者日母双声,鱼、歌通转。

今泉州话“尔”读lnį,“如”读lúi,声母相同,韵母也较接近。

3、“葛”通“结”

王丞相(导)拜司空,桓廷尉(彝)作两髻,葛裙策杖,路边窥之,叹曰:“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企羡》

句中的“葛”实“结”的假借。葛,上古月部见母;结,质部见母,二者见母双声,质、月旁转。《康熙字典》申集上:“葛,……又《毛诗古音考》:‘音结。’《诗·邶风》:“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马融《国棋賦》:‘乍还乍急兮上且未别,黑白纷乱兮于的如葛。””所以,“葛裙”也就是“结裙”,即系上下裳。

在今天的泉州话中,“葛”之文读与“结”之白读完全同音,均读作gāt(“结”的文读为giāt,与“葛”之文读亦相近,差别仅在于韵头-i的有无)。更值得一提的是:泉州话中的“结”正有“系”、“扎”之义,如:结围裙(系围裙)、结头巾(扎头巾)、结红领巾(系红领巾)等等。

4、娑”通“三”

(庾子酱)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雅量》

刘盼遂曰:“两娑千万者,两三千万也,娑以声借作三。娑、三双声,今北方多读三为沙,想当典午之世而已然矣。《世说》多录当日方言,此亦一斑。……《晋书·庾凯传》作‘两千万’,盖不知古语而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354页)

今泉州话,“三”白读为snā,“娑”口语中一般不用,但是,“沙”以及以“沙”为声旁的字,大多有sā(文读)一读,如:痧、莎、鲨等。两相比较,不仅声母、声调完全相同,就连韵母也非常接近,区别仅仅在于元音是否鼻化。

5、“当”通“中”

时人叹为两得其中。《任诞》

潘(岳)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文学》

徐震堮先生对“两得其中”注曰:“中,当也。”(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394页)而《汉书,江充传》:“上以充忠直,举法不阿,所言中意。”注:“中,当也。”可见,“当得君意”即中得君意。当,中古属舌头音端母;中,属舌上音知母,但上古同属舌头音端母(据清代学者钱大昕考证,上古没有舌上音)。《世说》中二者可通,正说明六朝时舌头音还没有分化出舌上音。

今泉州话舌上音仍读同舌头音,如:知dī、朝diáo、肠dng等等。中、当二字泉州,话分别读作diòng、dòng,声母完全一样,韵母也很接近,区别仅在于介音-i的有无。

6、“婆”通“扶”

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股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黜免》

扶,中古属轻唇奉母;婆,属重唇并母,但上古同属重唇并母(据钱大昕考证,上古没有轻唇音)。在上一段引文中,既用“扶疏”,又用“婆娑”,且意义无别,均是表示“纷披”,这足以说明,直到六朝时,重唇还未分化出轻唇。

今泉州话亦只有重唇,没有轻唇,如:肥、飞、粪bùn等等。上举的“扶”与 “婆”,泉州话一读pó,一读bó,不论是从声母看,还是从韵母看,都十分相近,声调则同。

7、“为”通“解”

王右军道谢万石“在林泽中为自遒上。”《赏誉》

谢公(安)语孝伯:“君祖比刘尹,故为得逮。”《品藻》

上举两例的“为”通“解”,意思为“能”、“会”。“为自遒上”言自会奋力向上,“为得逮”意指能够赶得上。为,中古属云母:解,属匣母,二者之所以可通,是因为它们上古同属匣母(据曾运乾考证,中古云母上古归匪母)。《世说》中“为”通“解”,这表明:匣母分化出云母是南朝宋以后才发生的。

今泉州话“云”读作hún、“园”读hng、“远”读hñg(上举三字均属中古云母),可证“云母归匣”;而“为”读uí,“解”读uê,二字的读音十分相近,则为《世说》的通假现象提供了证据。

《世说》中诸如此类的通假现象还可以举出不少,而且大都可以用泉州话来印证。显然,如果泉州音不是与六朝雅音非常接近的话,对以上现象将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泉州话是闽南话吗(词汇及语法方面都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4)

二、词汇

《世说》中保存了大量的六朝口语词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至今仍为泉州人所沿用。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1、代词

王僧恩轻林公(支遁),(王)蓝田曰:“勿学妆兄,汝兄自不如伊。”《品藻》

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方正》

“我”、“汝”、“伊”是《世说》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称代词,在今泉州话中仍是如此。

(罗)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何似人?”恒公(温)曰:“(谢)仁祖是胜我许人。”《规箴》

(石崇)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王)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侈》

上举两例中的“许”均为远指代词,当释作“那个”或“那样的”。“仁祖是胜我许人”即仁祖就是胜过我的那个人,“如恺许比甚众”谓象王恺那样的(珊瑚树)相当多。

泉州话中也有个远指代词“许”,与《世说》中“许”的用法完全一样。如明嘉靖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第十四出:“许人生不亲像龟,也不亲像鳖。”(那个人长得不像龟,也不像鳖。)又第六出:“无许事。”(没有那种事。)

2、名词

(陈)元方、(陈)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箸箪,饭今成糜。”……(陈)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夙惠》

这里,饭、糜对举,饭指的是干饭,则指稀饭。今泉州话的用法毫无两样。例如:暗瞑食饭也食糜?(晚上吃干饭还是吃稀饭?)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忿狷》

箸,即筷子。今泉州人仍管“筷子”叫“箸”。

泉州话是闽南话吗(词汇及语法方面都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5)

3、动词

范(宁)驰报张(玄),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方正》

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方正》

报,告知也。今泉州话仍存此用法。如:有消息着来报我。(有消息要来告诉我。)汝赶紧去报伊来看。(你赶快去告诉他,让他来看。)

王丞相(导)招祖约夜语,至晓不眠。《方正》

(谢)尚性较率,不拘细行。兄葬后,往墓还,王蒙、刘惔共游新亭,蒙欲招尚,……《任诞》注引宋明帝《文章志》

招,约请,邀请。今泉州话口语仍这样用。如:昨暗我招伊去看电影。(昨天晚上我约请他去看电影。)

4、形容词

裴冀州(徽)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文学》

(张凭)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文学》

畅,舒畅,痛快。今泉州话讲“我食仔真畅。”(我吃得很痛快。)“汝畅啥?”(你高兴什么?)用法完全一样。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言语》

庾公(亮)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说而忽肥?”庾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复瘦?”《言语》

肥,谓肌肉丰满或脂肪多。在《世说》中,“肥”既可以指牲口,亦可以指人,今泉州话也一样。如:伊食诚肥(他吃得很胖);肥鸡肥鸭等等。

5、量词

郗嘉宾饮崇释道安德问,饷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股勤。《雅量》

斛,古代量器名。《世说》中用作粮食的计量单位。在泉州一带,作为计量单位的“斛”(hák,十石)今已废而不用,但作为量词的“斛”泉州话中仍可听到。例如:告仔伊解读册得,米着却食几落斛咧。(到他能读书时,还得再吃好几十石大米,意言他年纪尚小,离上学读书还早着呢。)

谢车骑(玄)在安两艰中,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文学》

一出,即一番。今泉州话亦称“一番”、“一回”为“一出”。如:早起冤一出喽。

(早上已吵过一番了。)逐牙依计着一出过。(每个人都要经历过这么一回。)

6、副词

苏峻之乱,庾太尉(亮)南奔见陶公(侃),陶公雅相敬重。《俭啬》

刘尹先推谢镇西,谢后雅重刘,曰:“昔尝北面。”《赏誉》

雅,意思为“甚、颇、极”。今泉州话中把“很”、“非常”说成iä或ä(通常写作“野”),实即源于六朝的“雅”。如:雅大(很大)、雅细(很小)、雅爱读册(很爱读书)等等。

刘尹云:“孙承公狂士,每至一处,赏玩累日,或回至半路却返。”《任诞》

却,再也,又也。“或回至半路却返”意言有时已经往回走了一半路程,又返回(原处)。今泉州话口语中表示“还”、“再”、“又”亦用“却”(gōh)。如:有闲着却来。(有空要再来。)伊却去看电影喽。(他又去看电影了。)

7、介词

(袁耽)十万一掷,直上百万数,投马绝叫,傍若无人,探布帽掷对人曰:“汝

竟识袁彦道不?”《任诞》

对,朝也,向也。在上例中,“对”用来表示物体移动的方向。这种用法,古汉语书面上罕见,今普通话则只用“朝”、“向”。但在泉州话中却常见。如:石头摃对伊头顶。(石头向他头上扔过去。)伊走对哪落去?(他向哪儿跑去?)

既还,(王)蓝田爱念(王)文度,虽长大,犹抱著膝上。《方正》

郗公(鉴)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德行》

著,相当于“在”、“于”,通常与动词连用,表示处所。在今泉州话中,“著”仍是常用介词,意义用法无别。如。茶杯下著桌顶。(茶杯放在桌上。)含饭著喙边咧。(含饭在两频边。)

8、助词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规箴》

所,表示概数。“百所日”相当于百来天。今泉州话亦用“所”表概数。如:十所日(十来天)、十所岁(十来岁)、十所卷册(十来本书)等等。

治此计权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似谲》

(罗友)答曰:“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任诞》

尔(耳),句末语气助词,上举两例均是表示限止,相当于“而已”或“罢了”。今泉州话仍常见此用法(“尔”通常读轻声lni)。例如:我即大伊几个月尔。(我仅比他大几个月罢了。)伊乃解食一碗尔。(他只能吃一碗而已。)

以上所举均属于单音词。在复音词方面,也可以举出不少例子。例如:节目(树疙瘩)、目下(眼前)、秫米(糯米)、手巾(手帕)、矢秽(粪便)、鼓吹(乐器)、变怪(作怪)、哭詈(哭骂)、爽气、狼抗、风神、飘瞥、料理、施设、镞镞(后几个词在今泉州话中词义有所引申)等等。此外,《世说》中所保存的一些六朝时的称谓语,如:阿奴、苟子(狗子)、阿瓜、阿子、老父(父亲)、老母(母亲)、阿母、新妇、丈夫(男子)、阿兄等,在今泉州人口中也都还能常常听到(详见拙作《泉州话称呼语溯源》,载《泉州文史》第10期)。

泉州话是闽南话吗(词汇及语法方面都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6)

三、语法

泉州话与《世说》在语法方面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词缀

《世说》中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前缀(亦称词头)“阿”。它可以用在人的名字前,如:阿万(谢万)、阿戎(王戎)、阿源(股浩,字渊源)、阿平(王澄,字平子),也可用在排行前,如:阿大(谢尚);还可用在亲属称谓或爱称之前,如:阿翁、阿母、阿兄、阿奴、阿子;代词或其他词前偶尔也可以加用,如:阿堵、阿见。上述“阿”的各种用法在今泉州话中都可以一一找到。

“老”作为前级,六朝时也已经在口语中流行开了。《世说》中出现的有“老父”(背后称父亲)、“老母”(背后称母亲)、“老兄”等。今泉州话中“老”的用治亦大同小异。

2、句式

a、疑问句

(魏武)从容问宗(承)曰:“可以交未?”《方正》

(王蓝田)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忿狷》

武帝每见(王)济,辄以(王)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赏誉》

沙门法汰问(符)朗曰:“见王吏部(忱)兄弟未?《排调》注引裴景仁《秦书》

未,本为否定副词,六朝口语中通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有”。 这一种把“未”置于句末构成的疑问句,今泉州话仍常用。如:食未?(吃过没有?)伊 去未?(他走了没有?)鸡死未?(鸡死了没有?)

b、比较句

王平子素不知眉子,曰:“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识鉴》

(王蓝田)真独简贵,不减父祖。《品藻》

上举两例均是把形容词用作动词,而让比较的对象之一直接充当宾语。这种不出现“比”字的特殊比较句式,仍常用于泉州话中。如:伊手较清水。(他手比水凉。)体高我较矮汝,体重我却勿减汝。(论体高,我比你矮;论体重,我却不会比你轻。)

通过上面的举隅比较,我们已经不难看出,泉州话在语音、词汇乃至语法方面都直接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也许有人还要问:六朝雅言为什么不被保存在其发源地——河南洛阳一带,反而被保存在数千里之外的闽南一带?对此,吾师黄典诚教授在《晋唐古语在泉州》(载《泉州文史》第8期)一文中已言之甚详,这里就不赞述了。

泉州话是闽南话吗(词汇及语法方面都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7)

泉州话是闽南话吗(词汇及语法方面都继承了六朝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