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发展史深度解析(从最靓的仔到爬坡中年)

今天,借一本《一往无前》,回顾下 小米 头10年的发展历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小米发展史深度解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米发展史深度解析(从最靓的仔到爬坡中年)

小米发展史深度解析

今天,借一本《一往无前》,回顾下 小米 头10年的发展历程。

这是目前 写小米最好的一本传记。作者范海涛出身财经记者,因李开复《世界因你不同》成名。之后留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口述史硕士学位。

这本传记同样采用了口述史的写作方法,她采访了1年,写出扎实的36万字。

书很精彩,看书如同看电影,镜头忽远忽近,写尽小米前10年的成长脉络,写不尽小米人的热血瞬间。

01

雷军双肩背里的十几部手机

时间回到2009年,雷军已经离开金山2年,在做天使投资。

自从iphone和安卓系统在2007年出现,他就开始研究智能手机,随身背着一兜子手机。常常是和朋友在咖啡馆做下,就把手机掏出来、一字摆开,逐个点评。

当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诺基亚,使用塞班(symbian)系统。苹果刚刚超过微软成为智能机第一,其ios系统是封闭的,安卓则是开源的。

这一幕很像个人计算机时代来临时的样子。Wintel模式靠兼容在市占率上领先。

“Wintel: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芯片的结合”

在国内、大家都使用外国品牌,没有什么国产大牌,但山寨机却卖了1.45亿部。

雷军一边在投资界“休息”,一边思考着自己还可以干点什么。他发现苹果手机背后写着“中国组装制造”,我们能给最贵的手机品牌生产,我们能卖出去上亿部山寨机,却没有自己的手机品牌。

他逐渐确定了:建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以安卓为底层、手机硬件为核心、软硬件一体,制造中国最好的手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另外用高效的方法解决中制造效率低下的问题。

2010年,他拨通了晨星资本刘芹的电话,两人打了12小时电话,电话成了暖宝宝。刘芹那会用的还是诺基亚,手机质量真好。

02

先软后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方向定了,找人吧。

雷军选中了林斌,谷歌全球技术总监,是他和安迪鲁宾(安卓系统发明人)提议,安卓的有些工程可以拿到中国做。

黄江吉 KK ,微软windows mobile 工程总监。

阿黎 黎万强,毕业后进金山做软件界面设计,后来组建金山用研团队。

最开始,他们想把公司起名叫黑米,希望黑米和黑水、黑石一样成长为顶级公司。后来雷军想到“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大家集体确定,就叫小米。MI 也有 mobile internetmission impossible 的含义。

人、钱到位,雷军决定先从团队最擅长的手机操作系统开始,从软到硬、从易到难。项目由黎万强负责。

当时手机水货横行,用之前先要刷中文系统。刷机包很多是小公司做的,不好用。

所以、MIUI最开始的定位就是“为发烧而生”——让手机发烧友爱上这个系统。

MIUI最为人称道的是需求来自用户、销售依靠口碑。阿黎后来据此出了本很火的书《参与感》。

传统的软件开发是半年、一年才发一版,而MIUI是每周发版。在MIUI论坛上,用户反馈了什么问题,团队就赶紧研究解决。很多功能设计是用户讨论、投票决定。测试、发布也开放给用户了。

团队设计了“爆米花”“猪头奖”分别奖励那些得票最高的功能和漏洞bug。

那是MIUI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组织结构扁平、文化开放、气氛炸裂。员工灵感迸发,每天夜里两三点下班,还觉得爽爆了。

软件热火朝天,硬件备受煎熬。

雷军和林斌做了一个excel表格,联系了100多候选人,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后来他们招募到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的一位技术总监,他又带来了自己的团队,终于把小米硬件部支起来了。

雷军本以为,人家是业内行家,啥事都能搞定,自己可以松手了。结果,没一家供应商搭理他们。

03

大家好 我是雷军

做软件/应用,需要什么?一堆服务器,一堆工程师就可以开干了。硬件不行,一个手机是很多零部件组成的,还要联合调试,这就是供应链。而自80年代开始全球化,这些供应链厂家分布在全球。

供应链风险很大,如果客户订了货,钱没付就倒闭了。供应链厂家成本已经进去了,也会被拖累。特别是当时山寨机很多,供应链被坑怕了,只接大客户。

偏偏,小米一点名气没有。雷军?没听说过,他干嘛的。人家礼貌的和你见面,聊聊,合作是不可能的。

没办法,雷军开始全球飞人,托关系打入供应商世界。人生第一次,他需要一次次介绍自己:“大家好,我是雷军”。

小米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只用高通平台旗舰芯片,非苹果三星供应商不用,这样的顶级配置才能打造顶级手机。

高通的格式合同如天书一般,林斌带着法律词典学习。本来他把质疑的地方画出来,想着谈判用,结果高通说,任何一处修改都需要到总部复核。照这个速度,干脆别做手机了。

最后雷军说:闭着眼睛签吧”。

通过金山日本分公司,他们联系到夏普、计划在2011年3月24日拜访。谁知311大地震,福岛核电站被破坏。饶是如此,他们还是决定赴约,那一天从北京到大阪飞机上,只有雷军、林斌和刘德三人。

夏普首期订货30万片。

找代工厂也愁人,他们拜访了富士康在内的顶级代工厂一圈,人家的产能都已经给老客户了,最后只有一个南京的英华达还没有拒绝他们。

英华达隶属于台湾英业达集团,2005年凭借小灵通手机风光无限。2010年,小灵通进入退市倒计时,英华达也在寻找新机会。他们不像其他代工厂那么高傲,接了小米的生意。

2011年8月16日,小米1 发布,同等配置的手机卖4000,小米只卖1999。本来雷军想把手机定价1499,发现亏不起、作罢。会场上有人喊出了“雷布斯”!

如果你经历过小米刚出来的阶段,应该对其饥饿营销非常熟悉。小米手机往往只在网上挂几分钟就没货了,引发了不少怨言。

其实,饥饿营销实在是不得已,以小米当时的地位,它还没有狂妄到敢让顾客饿这么久。实在是供应链还跟不上。

比如,一家供应商临时更换了模具,结果改完模具无法安装,小米的颜克胜在工厂待了三天两夜没回去,重新修改铜公。另几个供应商提供的电池大小不一,工程师扣电池,手指甲都扣掉了;还有泰国洪水等等。

04

450亿,砸晕小米

问题在一点点解决,小米终于又进入了郭台铭的会议室。雷军给郭台铭介绍了一会,郭台铭就让秘书把所有高管叫进来一起听,这个会他们开了19个小时。有的高管中途溜了,又被老板叫回来。

果然大老板都是超长待机。这次会议之后,富士康给小米一条生产线,到后来是一栋楼,一个月60万部产能。

在手机腾空出世的同时,小米还先后启动了2个业务。

一个是米聊,开始叫小米通,中国最早的手机即时通讯。但后来的结果你也知道了,微信出来了,张志东还约见林斌,说我们会用重兵做微信。在手机战略成功后,雷军叫停了米聊。

一家公司不可能什么都想要。

另一个是生态链,在2013年启航,我在之前文章介绍过,雷军当时感受到物联网的风口到来,提前去市场上抢项目,后来成功为小米续命。

2014无疑是 小米的巅峰之年:小米手机全国第一、全球第三。2013年末,雷军还和董明珠打赌5年内营业额超过格力。当时小米销售200亿,格力1200亿。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想挤上小米快车道。12月,小米融资11亿美元,估值达到450亿。

回过头看,当时灿烂的礼花掩盖了初生的裂痕。而裂痕只有一点点扩大,才可能被察觉和修复。

首先,前两年小米一骑绝尘的竞争环境没有了。2013年 Oppo 、Vivo、酷派、金立、魅族、中兴、联想等品牌加入战局。一个叫“硬核联盟”的组织在2014年成立,很多手机品牌加入进来,形成虚拟的应用分发联合体。因为这些品牌单独量太小,联合在一起,才可能吸引开发者来做首发。

其次、印度市场也出事了,压了10亿库存。手机的保险度约等于海鲜,10亿库存足以断送小米国际化的命。

小米在2012年就布局国际化,引入了雨果.巴拉。首先在印度、通过Flipkart成功发售小米3。因为比竞争对手性价比高,一个季度就占据印度智能机1.5%的份额。然而到了2015年,小米4在印度居然囤积了50万部。

这源于一个决策失误,小米4给印度的货是3G制式,而非最新的4G。而小米4的价格又达到19999卢比,属于印度的天价机了。卖起来特别吃力。

而最要命的是小米4的缺货和小米Note让粉丝的失望。

05

雷军道歉,接管手机部

在高估值的麻醉下,小米晕乎乎的,给2015年定了全年发售8000万部的保底目标。

小米4发售很成功,但关键时刻一家做触控屏的供应商却倒闭了。代工厂里堆满了其他零部件,只差一个屏而停工。小米紧急启用另一家供应商,出现各种磨合问题。

小米Note是雷军亲自下场参与研发和设计的产品,承载了小米高端化的使命。可使用的芯片出现了发热问题,影响手机性能。

苹果在2013年推出的指纹识别和指纹支付,国内已经有厂商跟进,而小米居然没有这个功能。

降调极致性价比的小米,啪啪地打粉丝的脸。

强者之间的竞争,是看谁不犯错。小米犯错,给其他手机厂商带去了机会:整个2015年,小米的生产和销售节奏错位,销量下滑,而对手高歌猛进。

此时,雷军意识到,还在野蛮生长的团队、不足以支撑炙热的智能机市场。

而真正让他下决心整改的,是小米硬件团队和三星供应商在会议上公开battle,三星停止了供货。手机硬件团队相对自主,在公司内部引起过推诿吵架。

而和三星交恶的代价巨大:小米无法再用AMOLED屏,也没有其他替代品。

雷军道歉,人家不见,他托数位业内朋友道歉,又亲自飞到韩国负荆请罪,结果是三星终于同意供货,但要等2年,因为产能已满。

屋漏偏逢连夜雨,高通芯片也出了问题,因为商务上的疏漏,小米订单没有进入排期。

雷军愤怒又痛心,自己怎么把公司管成了这样?最终,他更换了手机硬件负责人,自己接管团队。这个过程绝不轻松。

接着、他和200名员工一一沟通。1 了解其工作职责,2 梳理公司需要解决的困难,3 请他列出3个最优秀的人,择优提拔为新负责人。

他重整了组织架构:把朱印从MIUI调过来负责ID 部;成立核心器件部重点投入;提升测试部门为一级部门制衡研发。

那时、有50多个人和雷军汇报,他手把手地带中层干部,天天工作到凌晨。后来,因为实在无法兼顾研发和供应链,他把英华达的张峰请来管理小米的供应链。

雷军也不是神仙,无法在半年内创造奇迹。虽然在2016年10月,发布了首部全面屏手机——小米Note2,可整体销售还是跌出了全球前五名,被归入了other。

06

基本盘保卫战

此时的小米、背水一战,必须保住手机这个基本盘。

雷军的策略是:1 死盯电商销售 ,2 建立质量委员会,3 结合生态链,提高小米之家坪效,4 突破直供体系

小米手机最开始都是在小米电商销售,2013年第一次参加双十一,14年销售傲视群雄,而到了2015年,电商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在最后半小时,小米又加了50元红包,才险胜。

雷军接管后,拿出了卓越网创业时的标准,拿着放大镜扣细节。

小米商城访问速度、在电商网站上的产品图和标题,他都要看。电商负责人耿帅最害怕的就是雷总发来的微信没有字,只蹦出一张图片,上面某个地方划个圈。“瞬间崩溃的感觉”

雷军给小米网的KPI是每月100万部,全网每月150万部,每天晚上检查销量。

为了达到目标,团队内部又做了目标拆解,而团队每天早上9点,每个小时清点销售结果,一旦发现下滑,立刻排查原因解决。

2017年,三星手机爆炸再次提醒雷军关注手机质量。公司高管集体讨论后,成立了质量委员会。首先从宏观上制定了手机生产标准、检验流程,拿每一款手机做测试。光是死机和重启就拆解了470多台手机,逐个解决问题,

质量委员会还启动了供应链的质量控制,员工蹲守在工厂,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不许出货,这引来了供应商的不满和调价。其结果是2017年的旗舰机,小米6因为质量太好,被称为手机界钉子户。

小米之家的前身是2013年的小米售后服务中心,建在居民楼里,负责人张剑慧原来负责金山线下销售。在小米手机卖的最火的时候,张剑慧也按捺不住做销售的基因,想让小米之家承载销售功能。

到2016年,小米线下销售约25%。2016也是“新零售”概念被普及的时间,雷军提出探索小米的爆品策略,建零售店:利小量大利不小,利大量小利不大。也就是不能靠单品的利润取胜,要走量。

张剑慧走访了几十家苹果旗舰店,最终在五彩城负一层建了标杆店,位置不算很好,主要是便宜。为了提高销量,生态链产品组合都搬了进来。为了和小米自有产品区分,雷军为生态链产品定了新的品牌“米家”。

小米之家采用线上线下协同的策略,体积大、复购低的商品,只要扫商品码就可以快递送货。

为了快速扩张,小米把开店也做成了固定流程,从选址、室内设计装修,到工程和人员培训,每个流程的工作周期保持一致。到2017年,小米之家达到200多家。

但是单靠小米自营门店,是无法和复杂的线下销售体系抗衡的。小米又成立了线下销售部,重点打造KA体系。刚开始,一切顺利,因为小米6和5x质量好,小米的线下营销策略又得当,零售商主动跑来拿货。

销售正如火如荼的时候,中间的NFD却掉了链子。NFD叫资金物流平台,是对接厂家和零售商,提供周转资金和物流的中间商。NFD会服务众多厂商,靠规模取胜。小米当时在线下体量还小,与NFD合作能省不少事。但NFD受制于其他大厂商的压力,不再和小米合作,这就类似于双十一的二选一。

小米显然不能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最终决定取消中间商,全面直供。

当时没有哪家大厂商会全面直供,然而决定一下,小米立刻开始和400多家零售商谈合同、录入系统。赶在下一款Note3和MIX2 上市前做好了直供准备。

所谓创新,大多是被逼的。

07

上市、破发、焕新

多管齐下,小米在2017年又恢复了高歌猛进的状态。小米创始团队开始考虑,是不是该给股东和员工回报的时候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王川担心,一旦上市,小米就无法坚持自己的长期战略。最后投票他和雷军投了弃权票,按照多数通过的原则,小米决定上市。

同时,为了规避上市后,价值观被稀释的风险,雷军把硬件利润不能超过5%写进公司章程。

一旦上市,孤独就会希望公司越赚钱越好,股价越高越好。为了保证小米“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理念,克制贪婪,成长为百年企业,雷军希望把硬件利润率控制在3%,后来在股东的坚持下,改为5%。

上市的过程几多曲折,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17港元。结果上市首日股价便遭遇破发。后来在2020年,才重新回到发行价。

此时的小米已经不复2014,那只风口上无忧无虑的小猪,往哪飞都是对的。此时的小米,更像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天天被老板骂、还要努力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

2019年是小米战略收缩与组织调整的一年。

首先在产品上,面对4G到5G的过度阶段,跳过单模5G,直接研发双模5G;另一方面,加速4G出货,收拢现金,为2020年打基础。

在组织架构上,逐步形成了三委三部的结构。三委是之前提到的质量委员会,再加上技术委员会和战略委员会,对各业务部门形成纵向把关。三部是组织部、参谋部、财务部,管理高层干部。

组织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创造管理岗位,创造上升通道,形成组织意识。10个新部门,迎来了大批80后总经理。

2019年,也是小米和格力赌约揭晓的时候,小米2018年营收1749亿,净利润86亿。格力营收1981亿,净利润262亿。格力赢小米。

之后仅过了一年, 小米总营收就已经超过格力。

08

书后的小米

《一往无前》截至到2020年。书后的小米依然在艰难地爬坡。

首先是手机业务冲击高端、难度很大。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ASP(Average Selling Price,平均售价)约为2178元人民币,而小米只有1189元。

同时,小米的质量却越来越受到吐槽。小米11的负面口碑影响了后续产品的信心,比如小米的影像旗舰12S ULtra即将上市,用上了徕卡大杀器,然而评论里一片“米饼太大吃不下”的声音。

为了增强竞争力,小米已有自研影像和电池芯片,但和华为手机还有不小的差距。

其次,AIoT模式的隐患。凭借先发优势,小米在IoT设备的品牌力和市占率都占上风。2022年一季度,AIoT连接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超4.78亿,同比增长36.2%。

但表面的繁荣,难以掩盖小米技术底层的薄弱。因接入设备过多,米家app大面积瘫痪,引发了大量投诉。

更大的隐患是,被业内称道的生态联盟模式开始解散。在发展初期,联盟成员都很小,可以龟缩在小米的大树下取暖。而现在,生态链成员的量级相差巨大,排头兵就无法受小米的各种约束了。

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一个约束就是低毛利,比如生态链企业之一的石头科技,自有高端品牌毛利率明显高于米家系列产品。说白了,给自己做产品才能赚到钱,给小米做生态链产品赚不到钱。

对用户来说,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质量好,价格低。小米也一直是这么宣传的。但中国也有一句老话,一分钱一分货。过分追求低毛利、高出货量的结果就是小米生态链的优质企业单飞,小米自家产品质量可能达不到行业最佳水平。

最后是在造车业务上的姗姗来迟。2021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并要在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元,这被视作是小米未来最重要的第二增长曲线,也是雷军压上人生全部声誉的最后之战。

手机、生态链,小米都比对手早一步介入,而造车则是晚了三秋。

曾经年少轻狂、互联网圈最靓的仔,终于长成了上有老(手机)、下有小(汽车)的中年人模样。而唯有迈过中年的坎,他才能走向新的高峰。

最后借书中的一段原话作为结尾:这不仅是一个人和一家公司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中国崛起的故事,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如何成就创新者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