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人生的必修之课(苦难是生命的鲜艳印记)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之课(苦难是生命的鲜艳印记)(1)

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也是社会的投影。只有历经苦难的人,才知苦难有多痛,一如傲夫诗社推荐的张金虎诗歌《病根》,读完之后,心里是“痒痒地疼”。

“吃大食堂”,将我们拉回一段历史的记忆。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事,集体化、公有化的浪漫与荒诞,灾荒年、大饥饿的挣扎与无奈,这是生活在当今千帆竞发、衣食无虞时代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但却是中国史册上抹不掉的一粒灰。诗人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振聋发聩的反思。他只是冷静地叙述六十多年前“我姐”的经历。

吃大食堂,饥肠辘辘。在肚子填不饱的日子里,孩子哪里还有她该有的童趣,哪里还有她该有的样子。只有三岁的姐,也被饥饿磨炼成讨食的动物。小小的年龄,哪怕在冬季,在每天早晨,“提个拳头大的小篮”,做着一件生活大事——“拣,洗红萝卜时切掉的根”。这是红萝卜的根,是食物,在那个特殊时期,其实已算是美味佳肴了,远胜于没食物时有人被迫吃“撑破肚皮,拉不出屎”的观音土。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之课(苦难是生命的鲜艳印记)(2)

那年月,三岁的小女孩,哪有什么手套,哪有什么防冻霜。于是,诗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鲜明的画面——“那十个手指头/冻得,比红萝卜根/粗了许多”。这画面,让我怎么也无法和三岁的女孩联系起来。小女孩的手指,本该是白白嫩嫩,胖乎乎的,但诗人为我们呈现的是时代真实的画面,带给读者视觉冲击力,因而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姐,“从此落下病根,现在/每逢阴天/还痒痒地疼”。诗歌戛然而止,但我们看到了苦难,体会到了抹不去伤痕的苦难。诗题为“病根”,结尾巧妙点题。这让一个人大半生都“痒痒地疼”的“病根”,它源于什么,又暗示着什么,有头脑的人都不言而喻,尤其是经历过那段苦难岁月的人们。这也不由让我们反思,所有的苦难,背后都有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之课(苦难是生命的鲜艳印记)(3)

诗人以小见大的作品,将寓意留给了人们。我更想说,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困难。苦难,是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席的内容,但苦难不能炼成诗,因为苦难本身没有任何诗意。我们都难以像余秋雨先生那样充满诗意而又豁达地说出“把伤痕当酒窝”,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伤痕累累。我们也不会再像中学生一样矫情地说“没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么有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惊世的绝唱?”更没必要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样的诗句来幼稚地认为苦难是人生奋进向上的催化剂。当然更不该无聊到将苦难雕琢粉饰,自欺欺人,认为苦难是奢侈品,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书写苦难,也不是一种控诉。如果说生命是一件衣裳,苦难就是衣裳上的补丁。有时,补丁可能比整件衣裳更显眼。所以苦难不过是生命中十分鲜明的印记,写出来,画出来,甚至唱出来,也许让我们能最终暂且释怀,最终不要将这一病根代际传承。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之课(苦难是生命的鲜艳印记)(4)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