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大禹陵禹庙(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

位于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虽并未从考古上证明真的是大禹所葬之地,然而,这里已经被列入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列,大禹祭典更是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见大禹陵的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距浙江省绍兴市城区3公里,有一座山名叫会(kuai)稽山。

山脚下,有举世闻名的大禹陵,古称“禹穴”。

早在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曾来过这里祭大禹。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访会稽山,欲对禹穴一探究竟,考证大禹是否真的葬在这里。据他在《史记》中所写,禹封泰山,禅会稽。意思是说,大禹在泰山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在会稽山这个地方禅让了王权。司马迁还认为,大禹死在了会稽山。

而与司马迁同处一个时代的学者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指出:禹到会稽,非其实也。

由此可见,在汉代,大禹是否葬在会稽山就已经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直到现在,当代学者对此仍然存疑,争论的焦点依旧是“大禹是否真的到过会稽山?”

绍兴大禹陵禹庙(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1)

大禹陵内的大禹雕塑

大禹与绍兴的渊源

从古至今缘何有这样的争议?还得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说起。

大约在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帝命鲧(gǔn)治水,但是鲧治水失败,鲧的儿子禹接替父亲主持治水大任。禹不畏艰难,从父亲治水失败中汲取教训,变“堵水”为“疏导水”,与民众常年奋战在治水第一线,最终完成了治水大业。

大禹和他的父亲要治理的水患发生在黄河与淮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在当时都是华夏民族的聚集地,范围大概是今天的河南省、山东省南部、安徽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后人据此推断,大禹一生未曾离开这一片区域。而浙江省远在长江南岸,尚属蛮夷之地,那儿不曾发生过水患,且气候自然条件不适宜人类居住,从大禹开创的夏王朝疆域来看,大禹也不可能到过今日浙江省所在的地域,更别提葬在那儿了

绍兴大禹陵禹庙(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2)

反应大禹治水事迹的浮雕

从大禹治水的远古时代到司马迁所处的汉代,中间历经了几千年的变迁。在此期间,古人势必对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进行了渲染、附会。

据后世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越国等非黄河流域的诸侯国,为证明自己不是蛮夷之地,说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至长江流域,如此一来,自己的先祖便是黄帝、大禹之类的大人物了。例如,当时的楚国人认为自己是黄帝之后,吴国人认为自己是周文王之后,越国人则认为自己的先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也就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越王勾践在灭掉吴国后想要北上问鼎中原,为证明自身统治地位的合法性,造出了大禹在今绍兴会稽山大会诸侯、死后葬会稽山的传说,进而使自己的身份变得高贵。

绍兴大禹陵禹庙(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3)

通往大禹陵的大道

另有人说,会稽山确有其名,只不过此山不在今天的浙江,而在山东泰山附近,为东夷越族人所崇敬。后来,华夏民族的后裔迁入当时的江浙一带后,因念其先祖,故把绍兴的一座小山头也取名为会稽山。

“越为禹的后裔”这一说法到底可信不可信?我们也仅仅只能把它当作一家之言来看待。因为那段久远的历史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实在太少了,不足以支撑今人的任何一种猜测。

大禹陵的历史

不过,后来的秦始皇并未质疑这些,对他而言,到会稽山拜祭传说中的大禹,无疑是增强自身统治地位的有效手段。到了汉代,疆域扩大,当朝者也把吴越等边远地区视为“化内之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巩固中央政权,还有助于当地百姓获得认同。所以,关于大禹的传说逐渐演化出了许多版本,各地有关禹的遗迹也有不少。比如,四川汶川的石纽山下有大禹祭坛,当地人认为四川汶川、北川一带的龙门山,是大禹的出生地;除了浙江绍兴有禹穴,湖南衡山也有禹穴,被视为大禹的藏书处,而陕西石泉的禹穴,则是大禹的休憩处也。禹庙更是遍及全国各地。

绍兴大禹陵禹庙(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4)

大禹陵内自然风光同样优美

所以,大禹陵建在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下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此地何时建起了大禹陵,公认的说法是南朝梁国时期。宋赵明诚在《金石录》中有过汉灵帝在此设立“禹庙碑”的记录。而热衷于建寺庙的梁武帝在江南一带广建庙宇,怎会落下大禹陵呢。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大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到了明清时期,绍兴会稽山是禹穴所在地的说法已被渲染成了事实。大禹陵初具规模。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

1996年,大禹陵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10年后,国务院又将大禹祭典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大禹陵的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

如今,大禹陵规模宏大,祭典仪式之隆重,已成为中外游客到访绍兴时必去的景区之一。

大禹陵的布局

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等几个部分组成。

【禹陵】大禹陵景区的核心部分,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前方耸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大禹陵”三个字,乃明朝时任绍兴知府的南大吉题写。

【禹祠】大禹陵南侧即是禹祠。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中有天井分隔。据传禹祠是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几经兴废,现存的建筑为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祠内有一尊大禹塑像,两侧陈列了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文史资料以及绍兴姒姓宗谱。关于姒姓,传为无余守墓期间在绍兴繁衍后代,其子孙均为姒姓,现已传至144-146代。

【禹庙】禹庙是祭祀大禹的庙堂。现存禹庙,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梁代,除却正殿为民国22年(公元1933年)重建,其余的建筑皆为清代时重建。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佝偻碑、棂星门、午门、拜厅、正殿,建筑群依山势逐渐升高,远观蔚为壮观。

绍兴大禹陵禹庙(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5)

禹庙

【咸若古亭】始建于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又称之为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咸若”二字出自《尚书·皋陶谟》,书中记载皋陶和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大禹说过的话,意思是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建这个亭子意在颂扬大禹的教化之德。

【碑廊】位于咸若古亭的右前方。其中最高大的一块碑叫“会稽刻石”,又称“李斯碑”,篆刻于秦代。据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自己,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体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字体清秀贺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原碑已毁。现碑不知为后世何人摹刻。有人说是清乾隆年间的绍兴知府根据早期拓本命高手摹刻。此外,还有明成化年间所镌刻的“山会水则碑”“戴琥水利碑”等,均弥足珍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