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阴阳主要内容(阴阳概括拨开天地迷雾)

“阴阳”一词有双重含义

1、以阴指称无形迹可见的字宙本原体,即道;以阳指称有形迹可知的宇宙现象界,即器。此种含义最早见于

《道德经》,其四十二章有“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与此含义相同的著作还有

《庄子·天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出焉。”《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以上著述都是以阴指称本体之道,以阳指称现象之器,道与器、即阴与阳相互作用而形成变化发展的“易”。《老子》有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与“万物负阴而抱阳”是相同意思。

行走阴阳主要内容(阴阳概括拨开天地迷雾)(1)

“无名”即阴,即道“有名即阳,即器。有名与无名相互负抱而成“万物”之变化,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以人而言,心神为阴为隐,身体为阳为显。修道者就是以人之阴阳去效法天地之阴阳,故《易·说卦》曰:“参天两地而倚数。”参者参效,两者比照,故古人皆注重“参于天地”。

行走阴阳主要内容(阴阳概括拨开天地迷雾)(2)

2、历史上儒家对阴阳的认识则不同,他们是以阴阳指称现象界中具体事物内的两个相对面,这也是常人对阴阳概念的最普遍认识。因为常人只能认识现象而对本原的无形迹却一无所知,对现象的相对存在则也观察细致。这相对面相反而又相成,从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如《国语周语》有“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春秋繁露》有“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

此类著述中所称之阴阳,是指同一体中的两个相反的偏极,就如磁铁中的阴、阳极;家庭中的夫妇双方,山的向阳和背阳面:一日中的白天与黑夜;一年中的暑与寒等等。此种阴阳观已被世人广泛釆用。至今人们对阴阳的普遍认识,就是此种观点。

行走阴阳主要内容(阴阳概括拨开天地迷雾)(3)

其实这只是现象界的极化现象,即能量分部的不均衡而聚合为形体,但这形体与无极之道存在着相对距离,于是就显现出能量占有多与少的偏极差别来,而这两种偏极又在无极之道的统御之下去趋向于道的平衡,故而就反应出两极既相反而又趋于统一的引力,于是就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所以凡是现象界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现象,无矛盾就无事物,也无发展变化。然而矛盾越突出变化就越急越快,事物的过程也就越短暂。欲使事物的过程延长,就须缓和矛盾的双方。

行走阴阳主要内容(阴阳概括拨开天地迷雾)(4)

故修道者的阴阳观念,就是缓和矛盾而促成阴阳平衡的观念,以自体阴阳的平衡,缩小与无极之道的差距,从而达到与道更久共处的目的。这就是道家的整体观,不仅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之道亦是一个整体,只有小整体符合大整体,小整体才能与大整体长久共处,这种整体观念古人称为“天人合一”又或是”天人感应”。

《庄子则阳篇》又有云:“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这里指的则是器有阴阳而道无阴阳,所以道就是大公,就是无极,阴阳之有极被道的大公无极统御。这种观点则是综合了“道阴器阳”说与“道为无极,器有阴阳”这两种学说的统一观,这无疑也是符合老子思想的。总括来讲,可称为: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无阴阳,是为无极;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阴阳,是为有极,器之以为利,道之以为用,两者交通成和而成变化,故宇宙生生不息。

行走阴阳主要内容(阴阳概括拨开天地迷雾)(5)

换而言之,人体宇宙亦是如此,从一些古诗词可以看出:

“虚心实腹求铅光,月里分明见太阳;勘破阴阳升降路,自然丹熟遍身香!”

“看破浮生早悟空,太阳藏在月明中;时人悟得‘阴阳’理,方夺天机造化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