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之谜全集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

在中国古代,儒家美化了一个理想的时代——五帝时代。这个时代,大家没有等级区别,大家民主平等,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时候,王位继承是“选贤与能”,也就是禅让制了,黄帝把王位禅让给了少昊,少昊禅让给颛顼,颛顼又禅让给帝喾,帝喾禅让给了尧,尧让舜,舜让禹,好一个其乐融融的“理想国”。难道上古的人真的就没有缺陷吗,没有私心吗?难道禅让制真的那么美好?

两种不同版本的禅让制

儒家的经典几乎没有记载过黄帝等人,但是对于尧舜禹的记载却是十分的多,就是连尧舜禹说过的话都记载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想象,汉代的儒家们坐在家里,模仿者古代人的口气,揣摩尧舜禹说的话,于是编撰出了中国最虚伪的伪书——《尚书》。另外一个制造禅让制的人就是司马迁了,司马迁是记载五帝时代最多的人,司马迁是怎么知道他们的事情的,如果对比下《史记》和《尚书》,我们可以说,关于尧舜的事迹,司马迁几乎抄了《尚书》。我们来看看他们记载的禅让吧。

尧舜禅让之谜全集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1)

五帝

我想但凡有点理智的人都不难从中看出,这个过程似乎是扮家家吧。里面许多地方不合理,比如尧怎么这么长寿,那个时候活到40岁就算长寿了,他居然在位70年;舜是一个平民,怎么有资格继承王位;直接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过去作为试探?这是欺负中国人没有文化吗?我们在来看舜怎么禅让的。

舜大约在60岁时,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但是鲧采取堵的方法,被舜杀了。然后又让大禹治水,最后大禹治水成功。舜又觉得大禹不错呀,就把王位传给了大禹。难道舜不知道大禹和自己有杀父之仇,还要传位?

当然,以上是儒家的禅让制,我们再看看其他学派说的禅让制。首先站出来反对禅让制的正是儒家学派的荀子,他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说白了就是说支持禅让的都是浅陋无知的人。而荀子的弟子韩非子直接提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认为压根就没有,只有王朝更替,兵刀相见,好现实。

尧舜禅让之谜全集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2)

晋朝时期,在战国古墓中挖出了一本魏国的史书,人们叫做《竹书记年》,里面写出了好多史记没有记载的内容,其中关于禅让制,里面只是这么说的:“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也就是尧衰落后,舜把尧的儿子囚禁,逼迫尧让位。原来这就是禅让呀。

实际上,韩非子等人说的更真实,竹书记年写的更具体。中国古代很多所谓的禅让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刘婴禅让给王莽、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宋武帝刘裕,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等等,我们就明白了,所谓的禅让就是改朝换代,而且禅让只是追求名义上的正统。

从禅让制的演化王权的形成

王”在甲骨文的形状就是一把斧头,象征的是军事权威。王最开始是一个氏族部落或者一个部落联盟选出来对外征战的带领着,他们在氏族内部没有权力,只有在对外征战的时候才可以发号施令。王的产生主要是由部落内部有威望的长老共同决定。在希腊罗马早期,人们把这种比较民主的制度叫做“军事民主制度”,在中国叫做“禅让制”。

尧舜禅让之谜全集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3)

王字的演化

不过随着战争的越来越频繁,王的权力也会越来越大。传说中,黄帝时期就有了阪泉之战、逐鹿之战等著名的大规模战役。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争数量越来越频繁,而王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而在对外征战中,王和其他将士会不断获得俘虏,回到部落就成为了奴隶,随着奴隶的增加,生产力就加快了,而王和各个将士也就想把奴隶或者土地据为己有,因此产生了私有制,逐渐发展到土地归国家(实际归国王),权力归王的阶级社会。实际上在黄帝时期,禅让制就已经遭到了破坏。从许多史料记载可以看出,黄帝时期,已经开始制定了国家制度。这时候王和贵族们就要制定一系列的机构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比如,监狱,礼法等等,中国古代最早就是“礼治”,孔子美化为“小康”。

  • 《汉书·地理志》曰:“昔在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周礼·天官冢宰》记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时“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尧舜禅让之谜全集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4)

黄帝雕塑:君王的形象

到了尧舜禹时期就更多了,只不过在王位的传承上,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下一代继承人,而尧舜禹都有意图将自己的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古本《竹书纪年》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里就说到了尧想传位给儿子丹朱,但是被舜用武力逼迫,最终只能传给舜。而舜呢,当然也是被禹所逼迫,因此他们都没有实现对禅让制的彻底破坏,因为他们的实力还不够。

尧舜禅让之谜全集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5)

大禹治水

而大禹就不同了,他治水和对付三苗使得权力更加集中,夏后氏力量更加强大,在大禹上台之后,不仅在内部开始成功地世袭了,而且对“外邦”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出现“天下共主”的局面,《左传·襄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说明,夏后氏周围的部落都臣服给了夏,而其中有一个防风氏因为参加涂山之会迟到了,被禹所杀,足以说明夏后氏的强大。当然,这时期的国家机器还是十分简单的,天下只是部落联盟的沿袭,不过联盟中的首领被固定了。

尧舜禅让之谜全集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6)

大禹形象

大禹十分想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但是介于氏族的传统,没有实行,而是规定把王位传给颛顼后代伯益。大禹死后,启衰率领夏后氏在甘之战中击败伯益的有扈氏势力,最终实现了世袭制(家天下)。不过家天下的最终稳固还得推后。在启之后,太康因为昏庸,其王位被东方有穷氏夺取,后羿杀死太康当上了王位,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这是有穷氏对于夏后氏世袭的不满。而后,后羿又被寒浞所杀,寒浞继位为王位,这是另外一个版本的“禅让制”。而太康的后代少康在夏后氏和同姓的斟灌氏与斟鄩氏帮助下,开始不断壮大实力,最终击败了寒浞,夏后氏才重新掌握王权。而后,世袭制就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确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