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高太尉的结局(穿越宋明两朝隐喻父子皇帝)

施耐庵七十回《水浒传》写了一个最大的奸臣,那就是高俅、高太尉。其实,细读文本,这不是历史上的高俅,而是施耐庵为了隐藏北宋、明朝的秘史而依据一点点历史线索,刻意打造的一个大坏蛋。

那么,《水浒传》中的高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身上究竟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隐秘呢?

水浒高太尉的结局(穿越宋明两朝隐喻父子皇帝)(1)

高俅为何排行第二

洪太尉误走妖魔之后,又从宋徽宗那儿穿越回到了宋仁宗时代,书中跳过宋英宗、宋神宗这两朝皇帝,直接来到宋哲宗的东京汴梁。

高俅便是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的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但是,他原本不叫高俅,而叫做“高毬”。施耐庵说,高俅在家中排行老二,因为“只好刺鎗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毯”,京城的人便叫他“高毬”,倒忘记了他曾经叫过高二。

这一段描述,信息量极大,其中隐藏了至少四个皇帝。

第一个皇帝,便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北宋时期,是没有宣武军的,这个军州是唐代所置,汴梁还是这个军州管辖的一个地方。而且,宣武军又叫做宋州节度,是赵家王朝的发迹地。大唐兴元二年(785年),宣武军才移治汴州。那么,施耐庵为何一定要在汴梁写一个宣武军呢?

原来,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追谥其父为为宣宗,这就是“宋州”宣武军的暗示隐喻,赵家才是出身于“宣武军”的浮浪破落户。

高俅后来做了太尉,这是宋徽宗政和七年春的事情。《宋史·徽宗本纪》记载:七年春,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

水浒高太尉的结局(穿越宋明两朝隐喻父子皇帝)(2)

政和七年,就是公元1118年,而宋徽宗做皇帝则是元符元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挥塵后录》中说,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高俅升为太尉,尚未“使相”,因而,《水浒传》中的高俅不是历史真实中的高俅,而是隐喻了赵弘殷。

那么,高俅又为何排行第二呢?其实,这便说的是赵弘殷的次之,赵匡胤。

赵匡胤曾经做过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德军节度、检校太尉。在赵匡胤这一连串的官名中,其实就隐藏着“殿前太尉”这四个字,而在龙虎山上误走妖魔的洪信,就是“殿前太尉”。

赵匡胤降世之时,书中说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所以,赵匡胤就是“洪太尉”。

北宋宣宗名叫赵弘殷,“弘”、“殷”都有“红”的意思,而且,《大宋宣和遗事》就是把赵弘殷叫做“赵洪恩”。赵洪恩死后,柴世宗追赠他为太尉,因此,赵匡胤的父亲也是一个“洪太尉”。

如此,赵匡胤这个“洪太尉”也是被洪太尉误走的一个妖魔。

赵匡胤父子都做过太尉,赵二还做过与高二一样的“殿前太尉”,并且,赵二父子与高二一样,都是掌管禁军的太尉。

于是,高太尉就是洪太尉,高太尉就是赵太尉,高二便是赵二、赵匡胤。

水浒高太尉的结局(穿越宋明两朝隐喻父子皇帝)(3)

高俅为何叫做高毬

解读毕“高二”就是赵二,其实,只是这个人物的一层隐喻。施耐庵煞费苦心地塑造这个半真半假的历史人物,若是仅仅是为了隐藏北宋的皇帝,那就大可不必了。施耐庵写书是在明朝,怕赵匡胤干嘛?因此,高俅的身上还有“见不到人”的玄机隐秘。

上文写到,高俅因为“踢得好脚毛毬”,便叫做“高毬”。后来,去掉毛字边,加上个单立人,才叫做高俅。施耐庵“虚构”历史,且反复解读高俅姓名的由来,那就大有深意了。

这个浮浪破落户子弟不学好,唆使汴京城中生铁员外的儿子使钱,在勾栏瓦肆挥霍,便被自己的父亲告到官府。开封府判他脊杖二十,跌配临淮州,把他逐出了汴京城。生铁员外,其实还是在说“高毬”。因为,“生铁员外”就是一毛不拔的意思。

毛球、高毬、一毛不拔,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解读解珍、解宝这两个梁山好汉时,我对毛太公这个人物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是毛太公霸占了解家兄弟的猛虎呢?如今,我终于搞清楚了其中的隐喻,这其中的奥妙,就隐藏在高俅的身上。

施耐庵在书中反复地强调的这个“毛”,出自《礼记》中的一句话:王燕,则诸侯毛。这句话的大意是,周王到了燕国,各路诸侯朝见,便按照须毛的状况,也就是年龄大小排定座次。这也是一种礼节,长者居先。

水浒高太尉的结局(穿越宋明两朝隐喻父子皇帝)(4)

然而,施耐庵在此不是要解读《礼记》,而是要借用这句话,颠倒“王燕”而隐藏“燕王”。

施耐庵颠倒名词,书中不止这一处。在“引首”故事中,就写过这样一句颠倒的话: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赵检点说的是赵匡胤,但赵匡胤做的是殿前都点检,而不是“检点”。这句话揭露的是《宋史》中的荒唐记载,说赵匡胤颠倒历史,把篡位说成是禅位。

因而,高俅之所以叫做高毬,之所以踢得好脚毛球,之所以被生铁员外逐出汴京,说的就是燕王的故事。

在“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朱元璋绝对是“来到了”龙虎山。除了“洪太尉”与朱武组合成“朱洪武”外,更重要的信息隐藏在伏魔之殿的大门上。书中写道,伏魔之殿的大门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重重迭迭使着朱印”。

上清宫住持真人告诉洪太尉,这些封皮是此前“八九代”张天师贴上去的。

假如稍加思索,这其中的隐喻绝对是“细思极恐”。伏魔之殿的大门上,竟然藏着“朱重八”。

因而,高毬便是燕王,高太尉就是朱洪武。

到此,高俅身上的秘密似乎便揭露了一大半了,他竟然隐藏着两个朝代的两对父子皇帝。施耐庵如此深藏这两对父子皇帝,究竟要说什么事呢?

水浒高太尉的结局(穿越宋明两朝隐喻父子皇帝)(5)

宋太祖与明成祖同病相怜

这两个人都做了皇帝,难道还有“病”,而且,还同病相怜?且让我继续为您解读其中深刻的隐喻,看看高俅身上到底藏着哪些历史真相。

高俅除了踢得好脚毛球之外,还爱刺枪使棒。《水浒传》中的很多兵器是有意喻的,其中,“枪棒”就暗射了两个王朝的两个皇帝。“枪”则取其“木字边”,暗指朱棣这辈木字辈的“红巾军二代”。因而,史文恭刺伤秦明(明)的枪就叫做“朱樱丈二枪”。

棒,则是“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的棒,当然隐喻的是赵匡胤了。宋江说,卢俊义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而且,一首《满庭芳》中也形容卢俊义“惯使一条棍棒,护龙身,绝技无伦”。卢俊义从来就没有用过棍棒,这条棍棒原来就是“护龙身”的。

高俅不学好,被脊杖二十,迭配出界发放,便是被棍棒赶打出了汴京城。

在“引首”故事中,施耐庵暗藏了“金匮之盟”、“烛影斧声”这两大历史疑案,赵匡胤这一脉被夺走了皇位。因此,霹雳大仙的子孙们便被“赶打”出了皇宫。

那么,高俅被赶打出京,又去了哪儿呢?书中说,他被迭配到临淮州。注意,高俅是被迭配,而不是刺配充军。迭配的本义,讲的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时,轮流以祖宗配享。

水浒高太尉的结局(穿越宋明两朝隐喻父子皇帝)(6)

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临淮州这么个地方,却有临淮县,是北齐时期,改己吾县所置。隋大业初,废临淮县。唐代又恢复了这个县,归属泗州管辖。元代,临淮县划归濠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中立县,洪武三年又恢复临淮县,归凤阳府管辖。

也就是说,“临淮州”隐藏了朱元璋的祖籍与龙兴之地。高俅被迭配到这里,说的就是朱洪武的由逃荒而做皇帝的经历。

而东京汴梁,曾一度被朱元璋确立为“北京”。高俅隐射燕王,这便是他的之藩之所。而高俅被“赶打”出京,那就等于是被驱逐出了京城。“高毬”迭配临淮州,不就是朱元璋死的时候,朱棣试图进京吗?

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那么,燕王就不得不去做藩王了。但是,燕王却自认为是高皇后的嫡子,他的出身就是正脉的龙子。因而,高俅便被迭配到了“临淮州”,来到了朱家的龙兴之地。

都是因为皇位传承中违背“天道循环”伦理,这两个“高毬”便被赶打出了“汴京城”。但是,高俅后来又杀回来了。高二不仅重回汴京,而且,还平步青云,做了殿前太尉。这就意味着,霹雳大仙、燕王都将夺回皇位。

水浒高太尉的结局(穿越宋明两朝隐喻父子皇帝)(7)

小结:高俅身上还有更深层次的隐秘

高俅的身上隐藏着皇位传承的密码,同时,也隐藏着这两个王朝的终极命运。施耐庵把两个王朝,两对父子皇帝集结在一个人物之上,也是暗示了这两个王朝的结局将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北宋是如何灭亡的,大明王朝也就是怎么没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赵匡胤这一脉失掉皇位,燕王朱棣被赶打出了汴京城呢?

这个隐秘,还是藏在“高二”身上。高二后来发迹了,便收了“高三郎”的儿子做养子。这个乱伦的行为,才是高俅身上最大的隐秘。

毕竟高俅身上还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咱们下次再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